第二辑 爬行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rec=103&run=13

山东现生的爬行类已知有27种,约占全国爬行类种数的6.9%。其中龟鳖目6种,
有鳞目21种(蜥蜴类6种,蛇类15种)。

一、龟鳖目Testudoformes
(一)龟科Testudinidae
只1种,即乌龟Chinemys reevesii(Gray),别名金龟或草龟。体形不大,四肢
较扁平,前肢5爪,后肢4爪,趾间有蹼。头宽不及背甲宽的1/4。背甲有5纵行角质盾,
正中1行有1颈盾、5椎盾,外侧各有4肋盾,最外侧为12对缘盾。乌龟生活于河流湖泊
中,有时也上岸,以水生植物、小鱼小虾为食。济宁、菏泽、冠县、莘县、梁山、鄄
城、微山、东平等地有分布,但近年来数量已急剧减少。肉可食,甲可入药,应加以
保护。乌龟寿命很长,身体可随年龄而增大。
(二)鳖科Trionychidae
本省只1种,即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Wiegmann),俗称甲鱼、脚鱼或团鱼。
吻端有肉质吻突,其长等于眼径。背腹甲板之外无角质盾片,而复以柔软皮肤,表面
有细粒状突起,周缘部分称为“裙边”。四肢较扁平,趾间蹼发达。背部橄榄绿或棕
灰色,腹面黄白色。栖息于湖泊、池塘、沼泽与河流中,喜食鱼、蛙与软体动物,也
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5月交尾,6月~7月产卵,视个体大小每只产卵20枚~70枚,产
于水边沙土或石隙下,靠日光热量孵化。冬眠时隐于泥水之中。鳖是名贵食品,鳖甲
又可入药。由于滥捕,自然资源已急剧下降,各地多进行人工养殖。全省各地均有分
布。
(三)海龟科Cheloniidae
全国有3种,山东海区全部可见,唯数量很少。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Linn.) 成体长60厘米左右。背甲13枚,排列
如复瓦状,上颌钩曲,全体呈心形。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较小具1爪。头部鳞片对称。
背面角板呈褐色,有浅黄色小花纹。腹面黄色,有光泽。玳瑁以海藻、鱼类及贝类为
食。 7月~9月产卵于沙滩并埋于洞穴中,孵化期2个月。玳瑁甲片可制装饰品与工艺
品,亦可入药。青岛沿海有分布,数量甚少。南太平洋、印度洋为其主要分布区。中
国已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龟Caretta caretta olivacea(Eschscholz) 体长76厘米~102厘米,体重65
公斤~110公斤。头部鳞片对称,背部角质盾为平铺状,椎盾6块,肋盾每侧5块~6块,
颈盾短宽,缘盾每侧11块,有下缘角板。头部较大,有极强的钩状喙。四肢桨状,前
肢大于后肢。6月~7月在山东沿海可见。喜晒太阳,吃多种海藻及小型鱼虾和贝类。
产卵习性同玳瑁,但每年产卵2次~3次。卵径40毫米左右,卵壳革质较软。孵化期40
天~50天。肉可食,脂肪可制皂。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山东沿海少
见。中国已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绿海龟Chelonia mydas(Linn.) 年龄愈大,个体愈大,刚性成熟时就可达数十
公斤。 背甲盾片平铺,四肢桨状,内侧各有1爪。背甲棕黄色。雄性海龟尾较长,前
肢爪大而弯曲呈钩状。上颌前端无弯曲,下颌钩状,边缘有锯齿状缺刻。常在近岸海
域上层活动, 以鱼类、头足类软体动物为食,也食海藻及甲壳动物。6月~10月山东
沿海可见。肉可食,龟板可入药。国内以南海多见,山东数量不大。国家已列为二级
保护动物。
(四)棱皮龟科Dermochelidae
只1种,即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Linn.) 。山东沿海海域可见。体长1
米以上,体重200公斤以上。1959年青岛沿海采得1只,体长2.3米,体重750公斤。头
部鳞片排列不规则。 背面被以柔软的革质皮肤,上有7条纵棱,棱间凹陷似沟。背部
及四肢背面布满白色圆形斑点,尤以前肢多而明显。棱皮龟是现存海洋爬行类中最大
的代表。卵产于沙滩自掘的洞穴中,1年可多次产卵,每次产90枚~150枚。以鱼、虾、
蟹为食。山东以南各海域均有分布,但数量甚少。国家已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加以保护。

二、有鳞目Squamata
(一)壁虎科Gekkonidae
山东只有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 Guenther1种, 但室内外均有较多分布。
身体全长12厘米左右,野外种群的个体大于房舍内栖息的个体。背面有小量疣鳞,趾
端膨大,趾间无蹼,底部有单行褶襞皮瓣,善于贴在天花板或墙壁上行走。背部有粗
大的粒鳞。尾长与体长几相等,尾部易自切断裂作为避敌反应。尾断后能再生,但再
生鳞较大,且不规则。屋内栖息者多夜间活动,捕食蚊、蝇及其他昆虫。野外石缝内
生活的多在白天捕食。无蹼壁虎无毒,是昆虫的天敌,宜加保护。
(二)石龙子科Scertidae
山东有2种子,即石龙子 Eumeces sinensis (Gray) 与蓝尾石龙子E.elegans
Bou lenger,均分布于沿海与某些岛屿和丘陵地区的灌丛和草地。
石龙子体长90毫米左右, 尾长140毫米。吻部凸圆,鼻孔卵圆形,比眼径小。生
活时体为铜棕色,背中央常有一条黑色脊纹。春季在石块下,夏季则多在草丛中活动。
以各种昆虫为食。6月~8月繁殖,卵胎生。崂山、长山列岛等地有分布,但数量稀少,
又是害虫天敌,应予保护。
蓝尾石龙子比石龙子略小, 背正中两行鳞片与背侧其余鳞片等大,后颏鳞1片,
雄性肛侧有1大棱鳞。 体背及尾部背面为蓝黑色。生活习性与繁殖均与石龙子相似。
在长山列岛有分布,但数量甚少。
(三)蜥蜴科Lacertidae
山东有3种,数量与分布范围均较石龙子科要大得多。
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Guenther 体长70毫米,尾长190毫米左
右。腹鳞起棱。生活时头、背及四肢与尾为棕绿或草绿色,腹面灰白色。常在草丛中
觅食昆虫。 5月~8月为产卵季节。胶东半岛山区海拔300米以上才可见到,但数量不
多。北草蜥捕食各种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亦须注意保护。
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 Guenther 体长60毫米左右,尾长约90毫米。四
肢发达,行动灵活。体侧为铁锈色或土黄色,背部棕绿色。以昆虫为食,多白天活动。
山地丘陵区多见,在土穴或石缝中栖息,春夏季早晨气温升高后开始活动,中午气温
高时更为活跃,冬季蛰伏于洞内,春季产卵繁殖。是山区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天敌。
丽斑麻蜥 Eremias argus Peters 体长55毫米,尾长72毫米左右,尾部相对较山
地麻蜥短。背部有黑边的浅色眼斑,腹面体色浅而无斑。山东分布甚广,从丘陵至平
原地区均可见到。以昆虫为食,以路边土穴、草丛为栖息场所,体色近土色。常跑动
后突然停息以躲避敌害,春夏季活跃,气温高时出洞觅食。春季产卵繁殖,冬季在土
穴中休眠。是农业的重要有益动物。干制品可入药,治淋巴结核和羊痫疯。
(四)游蛇科Colubridae
种类较多,山东有10种,都是无毒蛇或微毒蛇,常见的有下列6种:
虎斑游蛇 Natrix tigrina (Berthold)全长50厘米~100厘米,尾长10厘米~1 8
厘米左右。体色美丽,背面暗绿色,下唇及颈部白色,两侧有红黑相间的斑点,直达
体之中部。 毒牙位置靠后,长2.7毫米,牙间距10毫米左右,毒腺长9.5毫米,宽2.7
毫米,其毒素属血循毒,具凝血活性。由于该蛇不主动进攻人,毒牙位于上颌后部,
且毒腺不直接与毒牙相连, 故很少见有蛇伤。全省各地近水地带常见。行动敏捷。6
月~8月产卵。 以昆虫及水生动物为食。受惊时身体前段常扁平竖起。冬季在洞穴中
休眠。
黄脊游蛇Coluberspinalis(Peters) 全长60厘米~90厘米,尾长18厘米~25
厘米。 背脊有1条黑边黄线,直达尾端。身体土黄色。水域、旱地、林间、草丛均可
见到。以小型动物和昆虫为食。游动迅速,可捕鼠。夏季繁殖,冬季在洞穴中休眠。
全省均有分布,但山区少见。
红点锦蛇Elapher ufodorsata(Cantor)俗称水蛇。全长70厘米,尾长11厘米
左右。体背面红褐色,背中央有1条橙色纵线,头部有2黑褐色圆纹,并分别向后延伸
成4条黑褐色纵纹。 体表有分散的小红点。半水生性,常在田野及近水区域活动。以
小型鱼、 蛙及蜗牛等为食。卵胎生,8月下旬产仔。冬季在洞穴中休眠。山东各地均
有分布,鲁西南更多见。
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usCope 全长可达2米,尾长为全长的1/5。身体前部
有黑色梯纹, 向后延伸成体侧的粗大黑色纵纹。尾部及腹面另有2条黑色纵纹。头部
眼后各有1条较短黑色纵纹, 故名黑眉锦蛇。腹面灰白色。喜入房舍及庭院栖息,能
捕食家鼠及其他小动物。卵生,夏季繁殖。南方食其肉,胆入药,蛇皮可做工艺品;
山东则未见利用。山东南部可见,数量不多,不宜滥捕。
白条锦蛇 Elaphe dione (Pallas) 全长66厘米,尾长14厘米左右。身体背面有4
条深棕色纵纹,头背有钟形斑,背部有3条白色纵纹,中央1条不明显。山东各地均有
分布。常伏于灌丛杂草间,捕食小形动物如鼠、鸟、蛙等。夏季繁殖,卵生。冬季蛰
伏于洞穴中。
团花锦蛇 Elaphe davidi(Sauvage) 全长35厘米左右,头钝。头部背面橄榄褐色,
眼上棕褐色,眼后有1块黑褐色斑纹。躯体及尾背面正中有3行较粗大的深棕色团斑,
背中央1行斑纹较大。 斑纹间为淡棕色,腹面近白色,有横波纹状的灰黑色小斑纹。
鲁中南山区、泰山等地有分布。夏季繁殖,冬季休眠。以小鸟及其卵和小型脊椎动物
为食。
(五)蝰科Viperidae
为有毒蛇类,山东只有1种蝮蛇Agkistrodon halys(Pallas)。全长一般为49
厘米~60厘米。头呈三角形,吻端圆,尾粗短。背面为灰褐色或土色,故亦称土蝰蛇。
背面有黑褐色环纹。腹面灰白,散有黑色斑点,尾焦黄色。以鼠、蜥蜴、蛙、昆虫等
为食, 沿海岛屿的蝮蛇也捕食鸟类,且夜间活动。卵胎生,8月~10月产幼蛇。山东
沿海地区分布较多,尤以崂山、长山列岛、昆嵛山常见,临沂地区也有分布。蝮蛇的
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兼有神经毒,被蝮蛇咬后伤处红肿、剧痛,严重者可休克而有生
命危险。蛇毒有药用价值,应开发利用。民间还以蝮蛇泡酒治风湿病。长岛县林业保
护部门已进行蝮蛇的人工养殖研究。
(六)海蛇科Hydrophiidae
中国记录有15种。 山东沿海海域有5种,均为毒蛇。毒液为神经性毒。海蛇类尾
均侧扁,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可以开闭。终生在水中生活,以海洋鱼类为食。山
东海域有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tusDaudin、淡灰海蛇H.ornatus(Gra
y)、青灰海蛇H.caerulescensShaw、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Gray)和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Linn.) 。自黄海近海直至南海均有分布,但数量不
多,偶随捕鱼作业而捕获。对海蛇的生活习性尚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