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果品贮藏加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9&rec=48&run=13

一、贮藏保鲜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在果品经营中,鲜果数量占90%左右,而且都是季节性生产、
常年消费的商品,其中的绝大部分又需由产地运抵销地供应市场,因而贮藏保鲜是果
品经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果品产量低、流通量少、消费水平不高,果品经营随生产季节
跑,随收购、随运输、随销售,收获季节一过,市场上很难再有鲜果供应。即使如此,
运输、存放中的损耗、腐烂仍造成很大的浪费。5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果品的平均损
耗率在1/3以上。
为了减少损耗,缓解生产与消费的季节性矛盾,1953年开始,省供销合作社同主
要产果区供销合作社一起研究果品贮藏保鲜手段。最初,主要利用土沟、土窖、沙土
埋藏及半地下式仓库等土法试验,虽有一定效果,但局限性很大,而且无法大量、长
期储存,也难以推广。1956年在济南市果品公司兴建了全省第一座半地下的通风冷藏
式的水果库,容积300立方米;次年,又在泰安果品站兴建了3座半地下的通风冷藏式
的水果库, 总容积600立方米,用“土洋结合”的办法,试验贮藏保鲜。但由于当时
保鲜技术落后,库体结构不合理,通风不良、湿度过高,入库鲜果呼吸散热造成库温
升高无法控制,不适合鲜果贮藏保鲜所需要的条件,不能久储,使用价值不高,后改
作普通仓库使用。196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供销合作社和地方供销合作社共同
投资,分别在烟台、威海、文登、牟平、栖霞、莱阳、黄县、日照、莒县、五莲等果
品主要产区县(市) ,以保温防冻为主兴建越冬水果库23173平方米,主要解决晚秋
果受冻腐烂问题, 缓解集中收获后运输力量不足的矛盾, 但仍不能常年贮藏保鲜。
1972年,在经营实践中,产区供销合作社摸索出苹果露天低温贮存保鲜的经验,打破
了长期以来“苹果怕冻”的传统观念。晚秋果收购后,露天堆放苫盖,利用苹果呼吸
产生的热量, 保持垛内温度,只要堆放苫盖得法,在-10℃左右的自然气温条件下,
垛内可以维持苹果休眠状态的温度, 安全越冬,且新鲜程度不改变。经过3个冬季的
试验,证明此法节约、方便、易行,省供销合作社于1975年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
但是,露天堆存苫盖的贮存办法,只适合晚秋收获的苹果、梨,不能用于其他果
品。而且,来年春季气温回升以后,果品贮存由“防冻”转变为“防热”,人力无法
控制,稍有不慎,还容易造成腐烂变质,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生产与常年市场供
应的矛盾。1976年开始,果品主产区的县、市供销合作社投资兴建库内温度、湿度可
由人工控制的、机械化果品恒温库(亦称冷风库)。据统计,从1976年至1990年,全
省供销合作社投资2亿多元,先后兴建恒温库165座,遍布于全省各主要产果县、市,
单库容量从500吨起步,后大部分单库容量为2000~3000吨,总库容18.5万吨。
全省供销合作社由市、地、县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营的各类果品库,平均年贮存
苹果、梨、山楂、桃等水果10万吨左右,基本实现了果品流通中贮存保鲜,收购旺季
不腐烂,收获淡季有鲜果常年供应。每年的3~9月份鲜果贮存淡季,恒温库还可以用
来贮存蔬菜、鲜蛋及其他产品,调节市场产销的季节性矛盾。果品的贮藏保鲜,一直
是果品经营单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1973年以后,在国家科委和省科委
的指导帮助下,列入科研课题计划,与科研单位开展了联合研究攻关,取得了多方面
的成果,提高了技术水平,促进了果品的生产和流通。
二、果品加工
果品加工在山东省有悠久的历史,如红枣、乌枣、山楂纸、山楂片、柿饼、牙枣、
杏干、柿子干等,都是民间以传统手工工艺、利用当地资源生产的果品加工制品,而
且曾驰名于省内外市场。但这些加工制品品位较低、受自然气候条件制约,产品质量
不稳定,商品价值低,不适宜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有些产品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又
无法第二次加工,已逐渐被淘汰。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在扶持果品生产、
注意提高贮藏保鲜能力的同时,努力开拓果品加工的途径,积极发展果品加工业并逐
步提高加工制品质量。
供销合作社发展果品加工的指导思想是:以利用残次果加工为主,充分发挥果品
资源的优势;以加工增值为主,努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收益;以适应市场需求为主,开
发新产品和提高加工工艺技术;以扶持农民生产为主,使农民个体、集体加工与供销
合作社的果品加工同时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具有相当的加工规模,果品的
加工利用率逐年提高。
1956年以前,果品加工主要靠民间传统方法,供销合作社从提供加工原材料和推
销产品上予以扶持。当时,山楂片、柿饼、乌枣等传统加工制品,都是市场需求量大
的品种,供销合作社经营量随加工发展而增加。1956年,省供销合作社在济南兴建了
全省供销合作社第一个机械化加工的果品加工厂,主要产品是果脯、果酱、水果罐头、
山楂饼(果丹皮),并利用加工的下脚料发酵酿酒,综合利用,加工效益较高,从而
带动了全省供销合作社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采用机械加
工的果品加工厂已有10家投产。
1978年以后,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支持下,省供销合作社又先后在栖霞、沂水、
五莲、龙口、蓬莱、日照、泰安等地投资、投原材料,同当地供销合作社一起兴办了
一批加工工艺规范化的果品加工厂。产果区的县、市供销合作社及规模大的基层供销
合作社,也陆续投资兴办果品加工厂,有的以加工生产外贸出口产品为主,有的以为
国营大型厂生产原料为主。到1985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的果品加工厂已发展到31处,
产品品种逾百种,年产值2500万元左右。
随着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深入,果品加工业成为供销合作社工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供销合作社先后向果品加工业提供技术改造贷款1.1亿元,
不仅先后兴建了一批新的加工企业,而且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技术工艺进一步
提高,产品品种及质量也有了新的突破。到1990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机械化的果品
加工厂已发展到60处,固定资产总值3.24亿元,分布在全省果品主要生产县、市,其
中, 年生产能力万吨以上的厂有3处。产品有:罐头、饮料、果脯、果冻、果干、果
酱、 果汁、果酒、果丹皮等14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其中,有17种产品获国家商业
部优质产品称号,30多种产品供应外贸部门出口创汇,大多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
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