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8&rec=80&run=13

  山东五金、交电、化工商业(以下简称五交化商业),是近代发展起来的行业。
五金业脱胎于铁货业,历史悠久,遍布城乡,主要经营各种生熟铁货。晚清至民国
初期,济南、烟台、青岛相继建立铁货商行。鸦片战争以后,英、美、德、日、俄
相继在烟台、青岛、潍县等地开设洋行,经销五金产品。民族商业由于受外商冲击,
发展缓慢。1927年,青岛经营五金的商号仅有14家,1929年,济南五金商号也只有
29家。这些商号多数仰赖外商洋行进货,只有少数几家资产比较雄厚的商号直接向
国外工厂进货。1930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后,军阀混战局面结束,五金商业始有
较大的发展。据1933年12月出版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记载:济南五金业有
93家,除德商2家、日商5家外,华商较大的商号有华盛、华昌、福立、德聚诚、惠
昌、德成、东源诚、志兴城、合丰公司等;青岛五金业有34家,较大的有义昌仁、
盛昌永、永兴长等。经营小五金的商号,鸿聚诚、协兴成、正泰诚、德发成、久隆
等较大。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严禁旧铁货出口,山东五金行业货源紧缺,销量下
降。1940年,日本侵略者为了侵略战争需要,迫使商民献铜献铁,没收商号所存旧
铁货。五金行业遭此摧残,许多商号难以为继。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对解放区
实行封锁禁运,五金商品多在禁运之列。加上国民党军队为构筑防御工事,强行征
购五金行业所存元钉、铁丝、铁刺等,致使五金行业经营困难,纷纷倒闭,仅济南、
青岛就各倒闭20余家。
  交电行业(含自行车、电料两个自然行业),自1897年德国强租青岛后逐渐兴起,
民国成立前均由外商经营。青岛有德商西门子公司、禅臣洋行、礼和洋行、鲁麟洋
行,英商有和记洋行、怡和洋行,日商有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济南有德商
礼和洋行、大隆洋行。民国以后,始有国人经营,济南、青岛等地国人经营交电业
的商家,进货多为舶来品。到1934年,济南经营自行车的商户共有24家,年营业额
为87万元。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经营电料的商户1933年济南有39户,青岛28户。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主要城镇多被日军侵占,日商趁机在各城镇开洋行、办会社,
把持主要物资的产供销,民族商业仰人鼻息、惨淡经营、困难重重。抗日胜利后,
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商业遭到严重破坏,歇业者颇多。据1948年济南《华北新
闻》报道:“4月份因摊派过重,营业不振而停业的商家达300余家”,其中就有不
少经营交电的商家。
  化工行业,是近代兴起的行业。在化学颜料、油漆及其它化学品输入之前,山
东民间使用的植物染料、油漆及土产化工品,多由杂货业或碎货业经营。自化学颜
料输入之后,逐渐代替了植物染料,输入货物以德国为多,英、日次之。1919年,
青岛裕东泰号经理邹升三等人,在济南开设裕兴染料厂,生产生 牌煮青,时值“
五四”运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生 牌煮青一经问世,即获得广泛销路。到
1933年,山东生产颜料的工厂已发展到9家,经营颜料的商号亦随之增多。抗日战
争时期,山东的颜料工业在日伪统治下遭受严重打击,生产逐年下降。抗日战争胜
利后,由于许多商号相继倒闭,到解放前夕,济南颜料商号只剩73家,比1946年减
少58家。
  建国后,1950年10月建立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1952年分设为中国五
金机械公司青岛分公司、中国交通电工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和中国化工原料公司青
岛分公司3个独立经营单位。1954年3个分公司改为省公司,并先后迁至济南。1958
年实行政企合一,3个省公司合并为山东省商业厅工业器材处。之后商业厅与供销
社合并,省商业厅工业器材处与省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处合并改为生产资料处。
1961年厅社政企分开,成立山东省工业器材公司。1962年9月撤销山东省工业器材
公司,重新设立中国五金机械公司山东省公司、中国交通电工器材公司山东省公司
和中国化工原料公司山东省公司。1965年,山东省五金、交电、化工3个公司合并
为中国五金交电公司山东省公司。1972年2月,又改为山东省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省
公司在全省主要城市和县城设采购供应站、县公司及零售商店。到1983年,全省共
有20个采购供应站、100个县公司、198个零售店,形成遍布全省的批发零售经营网
络。1984年,山东省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改建为山东省商业厅五交化管理处,所属20
个采购供应站下放给所在地市管理。到1990年,山东国营五交化批发商业共有独立
核算单位291个,其中二级批发公司(站)25个,县级公司119个,共有职工208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