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主要商品购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8&rec=68&run=13

  鞋类 商品鞋有布鞋、皮鞋、胶鞋、全塑料鞋四大类(以下简称“四鞋”)。建
国前,皮鞋、布鞋多由生产厂家自销,胶鞋由洋广杂货业经销。建国后,国营百货
商业对胶鞋实行包销,皮鞋、布鞋实行选购,保留了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全塑料
鞋1962年始有生产,商业列为计划订购商品。1970年前,胶鞋型号沿用国外号码,
皮鞋、布鞋无统一型号,后经商业部、轻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在20个省、市、
自治区,对25万多人的脚型进行测量,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鞋号、型号和鞋楦尺寸标
准,于1971年起在全国普遍推广使用。
  胶鞋是鞋类经营中销量最大的品种,省内年产量60年代1000多万双,70年代
2000多万双,80年代3000多万双,1990年生产达5000多万双。销售量1957年755万
双,1958年达1100多万双,1960~1962年生产锐减,胶鞋实行凭布票供应,销售量
1961年减至375万双,至1966年取消布票敞开供应。1965~1975年产销平衡,销售
量由千万双稳步增长为2000万双。1980年前后数年,因花色品种陈旧,市场滞销,
年销量徘徊在2000多双。1983年以后,调整品种结构,销量增长,但占社会总销量
比重下降,1990年百货公司系统销量2800多万双。
  60年代以前,山东“四鞋”销售量占社会消费量的比重很小。1960年销售2080
万双,是建国以来销售最多的一年,但人均销量仅为0.4双。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
高,自做自用鞋减少,商品鞋销量日益增长。1975年,国营商业销售“四鞋”4338
万双,人均0.62双;1980年销售5799万双,人均0.8双;1985年销售6290万双,人
均0.82双。自1986~1990年,销量虽继续增长,但因工厂自销量扩大,国营商业增
长幅度不大,占社会销售量的比重相对减少。

  缝纫机 建国前,缝纫机主要用于服装业,家庭极少见到。建国初期,购买缝
纫机者仍然很少。1954年,全省仅销售6574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缝纫机逐渐进入居民家庭。60年代,城乡家庭时兴“三大件”(自行车、手表、
缝纫机),缝纫机一度成为热销商品,供不应求。1969年实行凭票供应,销售量有
增无减;1970年销售8.4万架,较1965年前最高销量增加1倍多;1975年,销售13.7
万架,较1970年增长63%;1980年销售26.8万架,较1975年增长94.8%;1985年销
售达55.2万架,较1980年增长1倍多。以后,城乡居民兴起家用电器热,加上城市
家庭缝纫机拥有量日趋饱和,工厂自销量增多,国营商业缝纫机销量日趋减少。到
1990年,销售量由1985年的55.2万架下降为29.4万架。这一期间,缝纫机的销售市
场主要在农村,农村销售量持续增长,其中上海、青岛等地的名牌产品倍受农村居
民欢迎。

  钟表 钟表商品在建国前销售有限,建国后,随着钟表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钟表购销业务日益兴旺。
  钟 建国后,省内造钟工业迅速发展,除烟台外,济南、青岛、威海等地相继
建立了造钟厂。由于造钟工业的发展,山东国营百货商业钟的购销量增长较快。
1956年省内销售达9万只,比上年增长1.25倍;调出省外10万只,比上年增长43%。
1962年省内销售增到19万只,调出省外23万只;1980年省内销量上升到96万只,调
出省外上升到36万只。1985年以后,钟的总销量虽仍然持续增长,但其中的闹钟、
木钟等因受石英钟、手表销售量增多的影响而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手表 建国初期国内尚无生产,市场上均为进口表,销售面较窄,视为高档消
费品。1957年前,平均年销量仅2万只。1958年以后,国产表问世,因受货源限制,
供不应求,实行凭票,1962年一度实行高价销售。1958~1965年,平均年销2.5万
只。1966~1970年第三个五个计划期间,手表工业进一步发展,国营商业网点扩大,
销售量有较大增长,平均年销5.9万只。1971~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国营
商业对青岛、聊城生产的手表收购量扩大,价格较低,因而销售量大增,平均年销
23.2万只。1976年以后,销售继续增长,特别是1981~1985年间,国产机械表连续
三次降价,销售量增长幅度更大,平均年销售量达到212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
以后,城乡居民手表拥有量日益增多,销售趋于下降,到1990年,全省商业销售下
降到146.74万只。

  火柴 山东生产火柴的历史较长,据1934年调查,全国有火柴厂106家,山东
即有33家,年产30万件。建国后火柴工业得到恢复发展,1954年全省火柴厂合并为
6个定点生产厂,年产量213万件。
  50年代初,国营商业收购量仅占省内火柴生产量的10%,市场供应主要依靠私
营商业。到1954年,国营商业对火柴实行包销,火柴经营完全由国营商业控制。
1954~1960年,年销量170万件左右。1961~1980年,火柴供应因生产时起时伏而
时紧时松,一度实行凭票或定量供应。1981年以后,火柴生产逐步回升。到1984年,
火柴生产达到394万件,为建国以来最高水平,市场开始出现供大于求。1985年火
柴价格上调高于外省,导致外省火柴大量流入,加上工厂自销量扩大,国营商业购
销下降,收购量减少到79万件,比1984年下降60.7%;销售量减少到76万件,比
1984年下降61.8%。1987~1989年,火柴购销一度呈增长趋势,但到1990年国营商
业火柴销量又有所下降。

  肥(香)皂 建国前,省内制皂工业生产落后,产量很低。建国后,随着生产的
不断发展,产量逐年提高。到1985年肥(香)皂年产量已达75268吨,比1952年增长
29倍,其中肥皂68684吨,香皂6584吨。在市场供求变化方面,1951年全省销售肥
皂4万箱,香皂252万块。1959年前,货源充足,供求平稳;1960~1962年,由于原
料不足,生产减少,供应紧张,从1961年起,曾实行凭证定量供应,对特殊工种劳
保用皂实行专项安排供应。到1980年,肥皂销量增到262万箱,香皂销量增到4334
万块。进入80年代,由于洗衣粉、洗衣膏的发展,肥皂供过于求,销量下降,又因
工业大量自销,国营商业销售减少,到1990年,肥皂销售量减少到87万箱,比1982
年减少60%以上;香皂销售5178万块,比1986年下降34.18%。
  合成洗衣粉 合成洗衣粉是合成洗涤剂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山东是60年代末、
70年代初开始建厂投产的,到1985年,有济南、潍坊、淄博、济宁4个厂,年产
56644吨,其中济南308吨,潍坊23824吨,淄博8568吨,济宁23944吨,除供应省内
市场外,还供应省外及出口。
  1970年前,因消费者尚无使用习惯,加之与肥皂比价不合理,一时未能打开销
路,年销售量只有1500吨左右。后经工商部门共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调
低价格,宣传推销,销量逐年增加。1980年销售19175吨,比1970年增长6.2倍。到
1985年,工业自销扩大,商业销售下降,这一年销售25953吨,比上年下降18%。
到1990年,全省商业销售27285吨,比1985年增长5.13%。
  洗衣膏 洗衣膏是合成洗涤剂的另一个品种,1974年开始在济南生产。到1985
年,全省有济南、烟台、潍坊、济宁4地生产,年产21598吨。商业购进12678吨,
销售8515吨,调省外2246吨。
  日用搪瓷制品 日用搪瓷制品分为面盆、口杯、杂件(炊用和家用器具)三大类。
建国前至50年代,全靠省外调入。1960年开始生产,年产面盆57万个,口杯59万个,
1965年即达到自给有余,并可调出省外一部分。到1985年,全省已有7个搪瓷厂,
年产面盆772万个,口杯329万个,杂件493万个。
  山东搪瓷制品的销售,历年稳步增长。1952年,全省销售面盆28万个,口杯50
万个。1956年,由于调整工资,购买力提高,销售量猛增,面盆销售94万个,口杯
销售114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93%。1960年销量又一次猛增,面盆销售达
到206万个,口杯销售230万个,分别比1957年增长2倍和1.6倍。1961~1962年,由
于货源不足,市场供应时断时续,有些城市对面盆实行凭证供应,以致销量下降。
1963~1965年,货源增加,销量回升,但由于价格较贵,不适应广大农村购买力水
平,销量仍保持1957年水平,其间,因收购量增加,造成库存积压。1965年末,面
盆库存254万个,口杯193万个。为适应广大农村需要,从1965年开始生产物美价廉
的大众产品(又称乙型产品)。
  1966~1975年,大众面盆、口杯增产,甲型面盆、口杯降价,销售大幅度增长。
1975年面盆销售420万个,比1965年增长3.7倍,口杯销售254万个,比1965年增长1.
8倍。
  1976~1980年,生产发展较快,销售增长缓慢,出现产大于销,库存积压。
1980年,面盆销售479万个,库存688万个;口杯销售374万个,库存568万个。
  1981~1990年,由于薄板供应不足,生产略有下降,工业自销扩大,商业收购
减少,除个别年份外,销售逐年下降。1985年全省面盆销售459万个,比1980年下
降4%;口杯销售446万个,比1980年增长29%。1990年全省面盆销售270万个,比
1985年下降41.18%;口杯销售173万个,比1985年下降61.21%。
  铝锅 1970年前大部分销往城市,1970年后销往农村,销量逐年上升。1953~
1957年全省共销售14.8万个,年均销售2.96万个。1958年“大跃进”,省外调入猛
增到10.9万个,比上年增长81.66%;销售7.5万个,比上年增长66.66%;年末库
存4.7万个,比上年上升56.66%。1960~1962年,由于铝料不足,货源紧张,市场
供不应求,有些城市采取凭购货券或结婚证供应。1963~1970年,省内工业生产恢
复正常,货源充裕,省内销售稳中有升,并开始大量销往省外。1970年全省共销售
17万个,比1963年增长70%;调往省外37万个,比1963年增长2.7倍。1971~1980
年,多数年份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商业购进相继上升,省内市场销售逐年增长;调
出省外减少,商业库存逐渐增大。1980年全省商业购进114万个,比1970年增长86
.88%;省内销售162万个,比1970年增长8.52倍;调出省外13万个,比1970年减少
64.88%;年末库存105万个,比1970年上升6.5倍。1981~1990年期间,工业生产
基本正常,多数年份稳步增长,但由于工业扩大自销,商业实行多渠道流通,1990
年全省商业销售105万个,比1980年下降35.18%。
  铅笔 山东省于1950年始设厂生产,到1990年全省铅笔年产达5.3亿支。铅笔
购销情况一直较好。1952年,全省销售铅笔506万支,省内收购有限,货源主要依
靠省外调入。到1958年,省内生产自给有余,购销量大增,共收购3608万支,销售
2779万支,并调出省外2295万支。随着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铅笔销售
逐年增长,到1972年,销售量已超过1亿支,1978年又突破两亿支。1983年以后,
工业自销量增多,国营商业销售下降,到1990年全省商业销售5911万支,比1982年
下降72.23%。
  机制薄纸、板纸 建国后山东造纸工业发展很快。1985年全省已有造纸厂103
家,比建国初期多82家,年产机制薄纸及板纸564700吨,比1949年增长170多倍,
品种达200多种。除以木浆为原料的产品尚需依靠省外调入外,凡以草纤维为原料
的产品不仅满足本省市场需要,而且远销省外各地。到1990年产量达116万多吨。
  国营商业系统经营的纸张主要是书写纸、有光纸、打封纸、牛皮纸、普通包装
纸、描图纸、制图纸、卫生纸等。随着生产的发展,经营分工和工业扩大自销等变
化,商业经营也发生变化。
  1953~1957年“一五”时期,1955年前货源比较充裕,商业购销稳定增长。
1956年有光纸、书写纸社会需求增加,部分轻工产品改用纸箱包装,板纸销售增加。
1957年共收购机制纸及板纸22861吨,占产量的61.65%,比1953年增长174.7%;
国内销售21811吨,比1953年增长61.37%。
  1958~1960年,全省国营商业连续三年共收购薄纸105969吨,板纸13024吨,
比“一五”时期收购总量分别增长57.82%和75.86%;销售机制薄纸95023吨,板
纸19826吨,比“一五”时期销售总量分别增长10.14%和减少14.95%,出现了部
分品种积压和部分品种脱销的局面。1961~1962年,纸张社会需求继续增长,工业
产品质量逐步提高,但产量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
  1963~1965年调整时期,纸张生产稳步上升,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供应日趋缓
和。到1965年商业共收购薄纸23401吨,板纸3282吨,比1962年分别增长60.37%和
313.87%;销售薄纸26015吨,板纸4656吨,比1962年分别增长79.92%和226.05%;
年末库存薄纸8948吨,板纸382吨,比1962年分别增长226.93%和8.5%。1965年8
月,省百货公司接受中国百货总公司委托,代储备有光纸1000吨的任务,既发挥了
商业“蓄水池”作用,又缓解了占压资金多的困难。
  1966~197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对纸张的需求大增,市场供应非常紧
张。随着供需矛盾的扩大,从1972年二季度开始,对生产包装纸箱(盒)所需的草板
纸、瓦楞纸改由轻工部门自行安排,同时,工业部门自销书写纸、有光纸的数量不
断扩大,商业收购量减少,经营地方产品的比重开始下降。1975年全省工业生产机
制纸、板纸180759吨,比1966年增长89.35%;商业收购56195吨,比1966年增长55.
5%,商业收购量占生产量的比重由1966年的37.85%下降到1975年31.08%;商业
销售1975年为57599吨,比1966年增长37.82%;年末库存16162吨,比1966年末上
升113.58%。
  1976~1980年“五五”时期,生产建设、科学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
展,市场对纸张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促进生产的发展,省物价局于1978年12月1日
提高了部分纸张的厂、销价格,纸张生产逐年增长,市场供应日趋缓和。1980年生
产纸张367436吨,比1975年增长103.27%;商业收购47508吨,比1975年下降15.46
%;商业销售50887吨,比1975年下降16.66%。
  1981~1990年,工业生产持续上升,自销继续扩大,商业购销继续下降,商业
经营的纸张已不占主导地位。各种生产、印刷用纸均由轻工部门安排供应,商业经
营部分已成为供应市场零星需要。1990年工业生产纸张116.11万吨,比1980年增长
2.16倍;商业收购16872吨,比1980年下降64.48%,商业收购量由1980年占产量的
12.92%降为1990年的1.45%;商业销售20438吨,比1980年下降5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