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8&rec=56&run=13

  山东百货业缘起于碎货业与杂货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业逐步划细,形
成京货、广货、碎货、鞋帽、南纸文具、钟表眼镜等自然行业。百货,即包括这些
自然行业。山东各地对百货业的称谓不尽一致。济南、潍县、周村、烟台等地称广
货业或细杂货业,青岛称洋广杂货业或百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通称百
货业。
  山东省百货业历史悠久,遍布城乡。晚清时期,胶济铁路通车,烟台、青岛、
济南、潍县、周村先后辟为商埠,全省商业渐兴,百货行业日趋繁荣。
  民国初期,德、日、英、美、俄等国外商在青岛、济南、烟台、潍县等城市设
立洋行、公司,倾销火柴、纸张、日用百货等。京广货及碎货行业货源充沛,全省
百货行业发展较快,仅济南一地,较具规模的商号就有150多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进口商品海运受限,价格大涨,如洋针价格上涨20
余倍。国内军阀混战,商业资本多流入城市,城市百货业有较大发展。济南百货业
达400余家,经营商品80%为外货。钟表眼镜业的精益眼镜公司于1917年在济南设
立分店,1918年宁波人郑京文设亨得利钟表店。南纸文具业,1925年已有200余家。
  1928年,日军侵入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商埠大批商店被抢劫,店铺被
捣毁,商民被屠杀。工商界遇此劫难,元气大伤,商号减少1500余家。1930年初,
新军阀混战,晋军一度进入山东,济南百货业又经历了一次掠夺,许多商家纷纷倒
闭。
  1937年底,日军侵入山东,日商凭藉占领特权,控制市场,百货业经营维艰,
歇业者颇多。1940年,济南京广货业、碎货业只有296家,较战前减少100余家。日
本投降后,百货业一度呈现复苏景象,商号有所增加。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
封锁禁运,社会生产下降,物价飞涨,市场萧条,加上美国货充斥市场,民族商业
再度受挫。解放前夕,济南百货业已有半数歇业,青岛百货业也仅剩127家。
  建国后,中国百货公司山东省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于1950年4月15日在济南
成立。省公司系经营管理型机构,以经营百货及文化用品为主。到1951年上半年,
全省已设有10个分、市公司,30个支公司,52个经营组。1952年,分、市公司增加
到12个,支公司增加到32个,经营组增加到68个。
  1953~1956年,百货公司的机构经过改革、调整,原来的分、市、支公司的名
称改为:设在专署所在地的称分公司,设在省辖市的称市公司,设在县的称县公司,
并建立了一批采购供应站和百货商店。其间,1955年分别成立了省和各级文化用品
公司,1956年分别成立了省和各级针棉织品公司、糖果糕点公司。到1956年,全省
百货系统已有分、市公司12个,采购供应站2个,县公司101个,相当于县公司的商
店4个,形成了县县有公司的格局。
  1958年,实行“政企合一”,原省百货公司、文化用品公司、针棉织品公司合
并成立山东省商业厅百货贸易处,同年7月,与纺织品贸易处合并成立日用工业品
处。1959年11月,撤销工业品处,分别成立百货处和纺织品处。1961年8月,政企
分开,恢复成立山东省百货公司。1962年恢复中国百货公司山东省公司的名称。
  1965年,推广河北唐山地区按经济区域调整商业机构,合理组织商品流通的经
验,山东省将百货公司系统的机构调整为8个二级站、60个分站,实行分级管理,
统一核算。
  1971年7月,又撤销分站恢复县公司。同年11月,在没有设二级站的地、市都
建立了二级站。到年底,全省二级站有13个,县公司有102个。
  1984年9月,进行商业体制改革,省公司改为山东省商业厅百货管理处,所属
13个百货二级站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省百货管理处
1987年改为直接从事经营的经济实体山东省百货公司。1985年全省国营百货商业共
有独立核算单位1036个,职工55763人,其中批发企业305个、职工17631人,零售
企业731个、职工381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