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文化大革命”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8&rec=46&run=13

  从1966年到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商业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
开始即提出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口号,许多具有经营特
色和传统服务方式的老字号商店更换名称,一些传统服务项目被取消。饭店实行自
找座位、自取饭菜,照相馆规定“几不照”,理发馆规定“几不理”,脱离了人民
群众。
  商业系统的“大批判”,以极左思想批判“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管
卡压”和“条条专政”。批判利润挂帅实质是批判为国家积累资金,造成经营不计
盈亏;批判物质刺激,把正常的物质鼓励都作为物质刺激批判,导致了干好干坏一
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批判“关、卡、压”的实质是取消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倡无政府主义,为无组织无纪律大开绿灯。批判“条条专
政”冲击了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是一次倒退。
  在“斗、批、改”和整顿财贸队伍中,对合作商店进行过渡、合并改组,将整
顿合格的合作商店转为国营商店。济南市红旗区饮食糖茶烟酒合作管理处,在1966
年共有经营网点111个,1221人,1972年网点降为57个,人员减为662人。未过渡的
合作店货源受到严格限制,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下,还停发了对合作店组个人
股金应按年息5厘发放的利息。“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大量减
少,至1978年全省商业服务网点仅13万个,比1957年减少约5万个。
  由于“大批判”、派性斗争、“停产闹革命”的破坏,很快出现吃、穿、用、
烧各类消费品的市场供应全面紧张的局面。不少地方对火柴、肥皂、洗衣粉等又实
行定量供应;优质布、化纤布、床单、暖水瓶、自行车、电灯泡、电池、机制薄纸、
油漆等商品,整个70年代一直供不应求;铁丝等支农物资,缺口更大,只能满足需
求的50%左右。加上“批林批孔”的干扰,部分工厂停工停产,商业收购锐减,更
加剧了市场的紧张。棉布、化纤布、火柴的进货量减少30%~45%;自行车、手表、
暖水瓶、洗衣粉、胶鞋、搪瓷口杯等收购量均减少60%以上,面盆、全塑料鞋、灯
泡等均减少50%以上。其他一些主要商品的收购也大幅度减少。由于货源严重短缺,
市场供应再度紧张。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商业收购有较大增长。
1977年商业系统全省购进比1976年增长17.5%,商品销售增长12%。全省社会商品
零售额增长13%,比全国平均增幅高6个百分点。1978年商业厅系统商品库存得到
充实。全省社会商品零售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6.71亿元,较1977年增长
8.1%,商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开始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