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计划管理与统计信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8&rec=273&run=13

  商品流转计划管理制度,从1950年建立以来,前30年基本上是采取原苏联模式,
实行集中管理的指令性计划制度。在物资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对保证国家重点需要,
促进生产发展,安排好市场供应,保证人民生活需要,起了重大作用。国民经济恢
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商业计划管理主要是通过各级专业公司,实行高度集中统
一管理,计划的审批权集中在国家贸易部(后为商业部)。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
为了调动地方积极性,国民经济计划实行“集中统一,分级管理”体制。从此商业
计划改变为部和省商业厅两级管理的计划管理制度。1958年“大跃进”,造成市场
商品严重短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1963、1964年市场
全面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商品供应不足,市场再度紧张。随着市场情况的
变化,计划管理制度在商品品种范围上有所调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商业系统贯彻中央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和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原则,对多年来统得死、管得严、不
利于企业自主经营的计划管理制度,逐步进行了改革:一是简化计划指标管理,二
是改进日用工业品购销形式,三是逐步减少计划商品,扩大市场调节范围。1978年
省管计划商品60种,经过几次缩减,并且随着商品货源的日益丰富和工业自销的增
长,实际上商业计划管理已失去作用。
  商业统计是商业信息的主体,主要是按照统一规定的表式、指标和程序,定期
汇集和整理上报各种统计报表和资料,为编制和检查计划执行、为各级领导机关了
解掌握市场情况,研究、制定政策服务。在搞好主要商品购销调存基本数字统计的
同时,还根据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业务需要,在报表、指标和商品目录上,增加了
一些反映当时执行政策和业务情况的统计。但在80年代之前,曾多次出现过一时需
要就增,增多了就减的反复变动情况。同时,每年商业厅还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市
场情况和城乡居民购买力变化,进行商品需求预测,为提高计划工作质量,指导企
业搞好经营,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