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营与服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8&rec=194&run=13

  饮食业同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又是“窗口”行业。服务方式和
服务质量是影响企业经营好坏的一项重要因素。
  建国初期,高级饭店由于服务对象发生变化,虚假购买力消失,经营萎缩;面
向一般居民的中小餐馆,受社会购买力低的影响,生意也较清淡。随着经济的恢复,
工农业生产发展,流动人口增多,饮食业由淡转旺,如济南市1949年有各类饮食网
点3070个,1952年发展到6297个,增加1倍。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店,都配有专
职“堂倌”(服务员),有些店还按预约将饭菜送到顾客家中,或登门代客制作,亦
有的店实行为顾客加工半成品等多种服务。
  1955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发展,特别是1956年初全
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大中型饭店实行公私合营,个体业户大都组成合作店(组)
后,各地从有利管理和方便人民生活出发,对部分饮食网点进行了调整。在做好多
数人需要的大众化饭菜供应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地方名吃和风味小吃。
主要措施有:优先供应原材料,实行优质优价,举办展销。1956年4月在济南举办
的全省名产品及手工艺品展览会上,济南市饮食业参展的名菜、名吃品种达230多
个。济南聚丰德饭店的烤鸭、周村的酥烧饼、单县的羊肉汤、烟台的叉烧肉等均恢
复了供应。从1956年初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8年上半年,全省饮食市场形成了多种
经济成份并存,饭菜档次高中低齐全,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的局面,是建国后比较兴
盛的时期。1957年全省饮食业销售额达1.08亿元,较1949年增长71%。
  1958年,饮食业按照“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方针,提出了“生产到哪
里,服务到哪里,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服务”的口号。根据工矿区和新建生产
基地的需要,增设网点,调整营业时间,增加服务项目。有的日夜轮流服务,有的
将饭菜送到厂矿、炉边、工地等生产第一线。在肉、菜原料不足的情况下,饮食业
广大职工积极开展养猪种菜,努力克服困难扩大供应。省商业厅饮食服务处于1958
年8月在莱阳县召开全省饮食业养猪现场会议,推广莱阳饮食业养猪的经验。1959
年底统计,全省饮食业生猪存养量44785头,平均每人养猪1.3头,养羊22757只,
养兔27369只,种菜1818亩,养蜂169箱,养鱼317万尾。通过开展自养自种,共生
产猪、羊肉721.5万公斤,青菜920万公斤。但在1958年“大跃进”中,由于受“一
大二公”极左思潮影响,大搞并店和升级过渡,有些地方将合作店(组)甚至小饮食
摊商“一步登天”转为国营经济,加之又抽出大批职工到炼钢等工业部门支援生产,
使饮食网点锐减。1960年全省城乡仅剩下2485处饭店,较1957年35749处减少93%。
济南市1956年有2842处,1960年仅512处,减少82%,造成顾客就餐困难。1961年
以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饮食网点进行了恢复、调整。大
部分合作店(组)和小饮食摊户恢复其集体和个体经营,一些合并不当的国营大饭店
也重新分开经营,增加了饮食网点。据1963年统计,全省城乡饭店为22035处,较
1960年增加7.9倍,但尚未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为了活跃市场,回笼货币,全省于1961年2月首先从省辖市和地区所在城市开
始,选定设备、技术好的国营和公私合营饭店开办高价饭馆,经营高档菜肴和名点,
全省重点城市先后开设高价饭馆80处。全省普通饭馆的毛利率一般在30%左右,高
价饭馆的综合毛利率多在70%以上,其中有贵重原料的菜类毛利率在80%以上。到
1962年4月底,共计实现营业额4250万元,上缴国家利润2189万元。由于平价饭馆
粮油肉等原材料供应不足,高价饭馆的营业额占全部饮食业营业额(4967万元)的60
~70%。1961~1962年,各地饮食业用粮指标核减,据15个城市的统计,1961年粮
食部门安排饮食业用粮指标1223万公斤,比1960年实际减少27.4%,其中,济南、
青岛、烟台、淄博等4市用粮指标比1960年减少30.57%,比1957年减少64.61%。
在用粮指标减少的情况下,为确保旅客饮食供应,各地国营旅馆专设了旅客食堂,
并在旅客流动量大和流动人口集散点的车站、码头、交通要道等处增设了熟食供应
点。同时开展了代顾客加工熟食和以生粮换熟食等多种便民经营方式。
  1963~1966年,饮食业所需肉、蛋、粮、油、蔬菜等原材料货源日趋好转,饭
菜品种陆续增加,大中型饭店恢复了服务到桌,顾客可以点菜单炒。一般小店,也
恢复了“明堂亮灶,现做现卖,吃热吃新”的传统经营方式。1965年饮食业销售额
达1.83亿元,较1960年增长89%。1966年下半年,全省一些大型老饭店牌匾被砸,
被“工农兵”、“东方红”、“延安”等店名所取代,生产经营混乱。有些传统饭
菜停止经营,顾客点菜,服务到桌等服务方式又被取消。顾客进店买票(牌)、找座,
自取饭(菜)、饮水等,一律自我服务。整个饮食业饭菜品种单调,质量下降,各店
原有经营特色消失。济南名店燕喜堂饭店竟无炒菜,只卖酱、炸货,汇泉饭店一度
仅供应锅饼、稀饭和酥菜。
  70年代,由于各地饮食业经营网点严重不足,流动人口吃饭难问题非常突出。
1971年城市街道饮食代营店应运而生。代营店是城市街道组织集体经营性质,是在
国营饮食业的扶持下,统一安排粮油供应指标,帮助技术,指导经营而发展起来的。
省商业厅通过总结济南市杆石桥、二七新村等街道创办熟食代营店试点经验,于
1972年10月召开全省各地市商业局参加的现场会,推广了这一经验。1973年6月,
省商业厅在潍坊市召开第二次全省地市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参加的代营店现场会
议,交流经验。全省城市代营店由点到面,发展到近1000处,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居
民熟食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1979年后,各地饮食代营店全部归街道组织自行管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饮食网点迅猛发展。1978年末,山东县城以上
共有饮食网点2160个,从业人员38563人。其中商业系统国营网点1039个(20514人),
占社会饮食网点数的48%;归口管理的合作及城市街道的代营饭店1117个,占51.7
%;私营的仅4个。到1990年末,全省县城以上饮食网点已发展至55736个,从业人
员187182人,较1978年分别增长25倍和3.85倍。1990年末,商业系统国营网点956
个,比1978年减少86个(人员减少1894人),占社会饮食网点总数的1.72%,较1978
年减少46.28%;归口管理的合作饭店272户,基本无变化;私营及个体48186户,
占86.45%;非商业部门的全民所有制饭店1037户,占1.86%;城市街道、企业劳
动服务公司兴办的集体饮食店5285户,占9.48%。1990年全省社会饮食业销售额25.
07亿元,较1978年增长5.8倍,高于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4.13倍的幅度,占社会商
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3.4%提高到4.4%。
  80年代以后,通过市场竞争,发展了山东菜系的烹调技艺。国营饮食业各大店
名店把发扬鲁菜正宗风味作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行了名厨师挂牌
服务,欢迎顾客点师点菜,品味品艺。许多饭店还抓住市场机遇和时令、节令,举
办各具特色的名菜名点展销活动,借以提高国营饭店的声誉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在常年经营独具特色的53家饭店中有115个品种被省商业厅评为全省饮食业的优质
产品;有9家饭店的14个品种被商业部授予优质产品“金鼎奖”称号。1990年全省
商业系统国营饮食业完成营业额27281万元,实现利润1111万元,较1978年分别增
长87.2%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