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料品生产供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8&rec=172&run=13

  建国初期,城乡生产酱油醋等调料品小作坊较多,主要靠地销,有的串乡赶集,
沿街叫卖。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酱油醋等调料品受原料制约,多集中到城市酿造
企业实行计划拨料、计划生产。城市酱油醋大量流向农村,增加了城市供应压力,
有的出现供应不足。1959年后,城市调料供应普遍紧张,居民实行定量供应,农业
人口吃酱油醋无保证,因而农村市场出现“高价酱油”,比城市同级酱油价格高5
倍多,有些地方还出现掺假高价酱油。
  1965年后,城市取消了调料品凭证供应。“文化大革命”期间,酱油供求矛盾
再次出现,有的城市在节日期间对居民实行凭证供应。在原料粮有限的情况下,为
扩大酱油产量,缓解供求矛盾,各城市普遍推行用豆饼、麸皮生产酱油,因而酱油
产量大幅度增加,成本降低,但质量受到一定影响。1971年酱油价格每500克下调0.
02元。为保证人民身体健康,1976年全省淘汰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酱油生产。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逐步提高和放开酱油醋价格,生产得到发展,品种增多,
档次拉大,满足了多层次消费需求。按全省人口计算,酱油人均消费量,1972年为
1.5公斤,1980年3.7公斤,1985年增为5公斤;食醋人均消费量1972年700克,1980
年1.1公斤,1985年增为1.5公斤。在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质量亦有较大提高。
1981年以来,被评为名优调料品的有:牟平县副食品厂的特级酱油被评为部优省优
产品,一级酱油被评为省优产品;周村酿造厂的一级瓜干醋、瓜干陈醋及济南副食
品加工厂的甜面酱、芝麻辣豆酱被评为部优产品;文登酿造厂的一级瓜干醋、一级
和二级酱油、豆面酱,青岛第二酿造厂的醉方腐乳,潍坊市酿造厂的甜面酱,掖县
酿造厂的特级酱油被评为省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