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光电仪器测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7&rec=30&run=13

〖控制测量〗〖光电测距〗
随着电磁波技术的发展,在控制测量中,不仅传统的基线丈量法在大部分场合
被电磁波测距所代替,而且改变了主要用三角测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网的局面。

〖边长测距〗〖电磁波〗
(一)区域控制的边长测量
1960年5月,总参测绘局在埕子口基线网的扩大边(大山庄--崔家庄)上, 首次
采用光电测距法施测一等边。至1985年,在全省共完成一等光电测距边19条。见表
1-6。
表中19条一等光电测距边的作业依据为:大山庄--崔家庄,为总参测绘研究所
1959年编印的《NASM-2A光电测距作业手册》;总参测绘局所测其他11条边, 为总
参测绘局1965年编印的《光速测距作业手册》;陕西省测绘局第一测绘大队所测 7
条边,为国家测绘局1982年编印的《电磁波测距作业规定(试行)》和《关于电磁波
测距光段问题的补充规定》。

表1-6 山东省区域控制的一等光电测距边统计表
〖山东〗〖光电测距〗〖统计表〗

┌──────────┬──────┬─────┬─────┐
│ 边名 │ 测量单位 │ 仪器名称│ 长度 │
│ │ 及年月 │ │相对中误差│
├──────────┼──────┼─────┼─────┤
│ 大山庄--崔家庄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60年5月 │光电测距仪│1∶475万 │
├──────────┼──────┼─────┼─────┤
│庙山--白脸山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1年10月 │光电测距仪│1∶603万 │
├──────────┼──────┼─────┼─────┤
│大北冢子--大山沟 │总参测绘局 │ │ │
│ │1971年10月 │ │1∶421万 │
├──────────┼──────┼─────┼─────┤
│东义和村--四分场西南│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2年3月 │光电测距仪│1∶664万 │
├──────────┼──────┼─────┼─────┤
│风埠顶--峡山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2年4月 │光电测距仪│1∶481万 │
├──────────┼──────┼─────┼─────┤
│溪山--双山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3年 │光电测距仪│1∶500万 │
├──────────┼──────┼─────┼─────┤
│老青山--崂山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3年 │光电测距仪│ │
├──────────┼──────┼─────┼─────┤
│闫鼻子--高山(二)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3年 │光电测距仪│1∶420万 │
├──────────┼──────┼─────┼─────┤
│石柱子--田家庄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3年 │光电测距仪│1∶360万 │
├──────────┼──────┼─────┼─────┤
│柴山--大王山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3年 │光电测距仪│1∶500万 │
├──────────┼──────┼─────┼─────┤
│蟠龙山--吊鼓山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3年 │光电测距仪│1∶510万 │
├──────────┼──────┼─────┼─────┤
│芦山--造旗山 │总参测绘局 │NASM-2A │ │
│ │1973年 │光电测距仪│1∶360万 │
├──────────┼──────┼─────┼─────┤
│丁官屯--丁长里 │陕西省测绘局│AGA-600 │ │
│ │第一测绘大队│激光测距仪│1∶450万 │
│ │1983年5~6月│ │ │
├──────────┼──────┼─────┼─────┤
│大悲山--肥柱山 │陕西省测绘局│AGA-600 │ │
│ │第一测绘大队│激光测距仪│1∶450万 │
│ │1983年5~6月│ │ │
├──────────┼──────┼─────┼─────┤
│团枣园--胡官屯 │陕西省测绘局│AGA-600 │ │
│ │第一测绘大队│激光测距仪│1∶250万 │
│ │1983年5~6月│ │ │
├──────────┼──────┼─────┼─────┤
│小宫山--安家庄 │陕西省测绘局│ │ │
│ │第一测绘大队│ │ │
│ │1983年6月 │ │ │
├──────────┼──────┼─────┼─────┤
│盛庄--肖三(三楼) │陕西省测绘局│Rangemas │]1∶450万 │
│ │第一测绘大队│ter-Ⅲ │ │
│ │1983年6月 │ │ │
├──────────┼──────┼─────┼─────┤
│西三张--毕砦 │陕西省测绘局│Rangemas │]1∶450万 │
│ │第一测绘大队│ter-Ⅲ │ │
│ │1985年5月 │ │ │
├──────────┼──────┼─────┼─────┤
│李庄--段家庄 │陕西省测绘局│Rangemas │]1∶450万 │
│ │第一测绘大队│ter-Ⅲ │ │
│ │1985年5月 │ │ │
└──────────┴──────┴─────┴─────┘

(二)地震测量
〖地震测量〗〖激光〗〖微波〗〖光电测距〗
1976年后,为研究地壳变化、监测断层水平位移,有关地震测量部门在山东境
内的临沂、临朐、济南市和莒县,施测了一等光电测距边55条,二等9条。
一等光电测距边。临沂跨断层三角锁上有15条,1976年由武汉地震大队及山东
省地震地质队,依据武汉地震大队编印的激光测距边试用规范,使用国产JCY-2 型
激光测距仪,按相位测距5个光段施测,长度相对中误差为1∶50万至1∶70万。 临
朐跨断层三角锁上有18条,1977年由武汉地震大队和山东省地震地质队按相位测距
3个光段施测,依据的规范、使用的仪器同临沂锁,长度相对中误差为1∶50万。 济
南三角锁上有21条,1978~1979年,由省地震地质队施测,依据的规范,使用的仪
器和测量方法同临沂锁,长度相对中误差为1∶40万。济南市马鞍山-- 匡山光电测
距边,1979年由省地震地质队和国家地震研究所,使用ME3000短程光电测距仪,按
4光段直接测边的方法施测,长度相对中误差1∶100万。
二等光电测距边。莒县跨断层三角锁上有9条,1977 年武汉地震大队和山东省
地震地质队按相位测距1个光段施测,依据的规范、使用的仪器同临沂三角锁, 长
度相对中误差为1∶20万。

(三)科研测量
〖测边锁〗
为研究和分析国家天文大地网的实际精度,探索更广泛、更合理地应用电磁波
测距进行控制网测量的新技术,总参测绘研究所会同军事测绘单位,于1974~1975
年,在潍县至东海一等三角锁上,进行测边锁的研究试验工作。该锁全长260公里,
共23个三角点,计52条边,边长在19.5公里至50.5公里之间。1952~1954年,使用
威特T3经纬仪按全组合测角法,对锁内角度进行了观测;1961~1962年,又进行
了第二次角度观测,有两份角度观测资料。 测边锁的试验是在全锁每条边上, 用
DI-50微波测距仪和AGA-8型激光测距仪各观测一份边长成果。激光测距仪观测4 个
光段(昼夜各2段),微波测距仪在昼间观测两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测4个测回。为
求取较准确的大气折光系数,还在锁中的3条边上,分别选定一个阴天和一个晴天,
在相应于激光测距的时间段内,进行天顶距的连续对向观测。所用仪器均在测前、
测后进行了严密的检验和常数测定。平差计算是分别利用三角锁和测边锁所有观测
资料,在6°带高斯投影面上进行的。
(四)工程建设和资源勘察测量
80年代后,全省各测绘单位,相继配置了光电测距仪器,逐步取代了常规方法
丈量基线。80年代初,省测绘局布设泰安、梁山、蓬莱、泗水等县市的城市控制网,
均采用威特DI-3S型红外测距仪施测三角网的起始边,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随后,
在布设威海市区和龙口矿区等三等三角网时,采用威特DI-20型测距仪施测起始边,
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工效达十倍。此后,全省其他专业测绘队伍,
在布测各类平面控制网时,也相继采用光电测距仪进行起始边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