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水准原点的建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7&rec=15&run=13

〖青岛〗〖水准原点〗〖水准原点网〗
为了将国家高程系统的基准面长期固定下来,并便于应用,需要建立一个国家
水准原点。经考察论证决定在青岛市区建立水准原点。总参测绘局于1954年10月在
青岛市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网。全网由原点,两个附点,3 个参考点
和验潮站工作水准点组成。见图1-2。

图1-2 青岛水准原点网示意图
〖青岛〗〖水准原点网〗〖示意图〗

原点标石置于人工石屋内。室内地坪中央设水准原点标石井。标石井为两层井
口,每层井口设钢盖板1块。井壁由条石砌成。 井底正对井口中央处设置花岗岩标
石,用混凝土固结在基岩上。标石顶部中央凿一竖孔,内嵌一长18厘米的玛瑙标志,
标志顶部为半径2.35厘米的半球体。标志上盖有一个内径为8厘米,外径为10 厘米
的半球形铜护罩,外压一层石护盖。标志顶部距室内地坪1.8米。 石屋门外两侧设
两个小石柱,其顶部半球形顶点赋予高程(即水准原点东、西参考点),可作为低等
水准测量的起始高程点。石屋原有铜皮木门,因铜皮大部被盗,1972年,由青岛市
城建测量队负责更换了铁皮木门,并加修了围墙。1987年又更换成铝合金门。
附一号标石置于一个人工旧石洞内。洞内地坪中央设标石井,上面盖大石盖,
井底设花岗石标石,用混凝土固结在基岩上。标志、铜护罩、石护盖的质量、规格
同原点。标志顶部距地坪0.5米。石洞原有一层钢筋混凝土防护门,“文化大革命”
中,其门锁被人砸开,搬开井口石盖, 铜护罩提环被砸掉, 险些危及玛瑙标志。
1972年,加固了洞口,加修了门斗,增设了一道铁皮木门。
附二号标石置于一岩壁上的人工小石洞内。洞口设两层钢板防护门。标石为30
×30×90厘米的长方体花岗岩石柱,埋入洞底50厘米,外露40厘米。标志为高18厘
米、宽5厘米的玛瑙尺,嵌在标石的外侧。玛瑙尺上有从-5厘米向上排列至+5厘米
的11个刻划线,中间为零分划线,是该点的基准线。观测时,视线只能在零分划线
上下各5厘米的范围内移动。标志高出操场地面约两米, 采用特制的高脚架进行观
测。该脚架由青岛市勘察测绘管理处保存。
原参1号,为墙脚标志,高出地面0.5米。标志上承置标尺的圆鼓部位为一直径
3.4厘米的铜质半球体,外有一层钢护罩。“文化大革命”期间, 其钢护罩被人撬
开,铜半球上留下了锤击的痕迹。

原参2号的标志设置方法和规格同原参1号。
原参3号,为墙脚标志,高出地面1.4米。该点在1986年修建大窑沟立交桥时,
经济南军区同意拆除。
青岛水准原点网,1955年由总参测绘局王启木梁等,依据总参测绘局1953
年12月译印的“一等水准测量细则”,使用威特(WILD)N3水准仪及威特铟钢标尺,
采用双路线往返观测。观测路线是以水准原点为中心组成的中心多边形。并连测了
原华东水准点1-2-212和1-2-213。全网包括验潮站至参1支测路线共11个测段, 各
测段长度大致相等。
1955年外业结束后,采用1954年黄海高程系,以青岛验潮井上距黄海平均海水
面3.556米之铜丝和1-2-212及1-2-213两个点的高程为起算点进行了一次平差(该资
料已作废)。1957年以“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零,根据1955年观测成果, 经
严密平差,得出原点高程72.2893米,称其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至此, 全国
统一的高程基准建立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