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图编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7&rec=144&run=13

〖建国后〗〖海图〗〖地图编制〗
1949年11月,华东军区海军海道测量局,翻印单色山东海区旧版、外版航海图
13幅。图内除地名译为汉字外,其余以原版表示,采用临时编号。
1951年,海测部队开始编制第一代新测港湾图和1∶10万、1∶25万、1∶50万、
1∶100万比例尺成套航海图。首先编制了1∶50万比例尺航海图,是年9月出版,该
图海陆要素并重。陆地采用旧地形图,海域用外版海图资料,相邻图幅无重叠部分,
因陆海资料坐标系统不一,拼接时矛盾较大。后来在编制其他图时,不采用旧地形
图,以外版海图为基本资料,补充新测资料,相邻图幅都有必要的重叠,以军用、
民用两种版本印刷出版。1951年9月至1960年10月,出版了山东海区1∶1万~ 1 ∶
100万比例尺海图28幅。编制方法采用连编带绘,成套航行图用墨卡托投影, 港湾
图用中心投影或平面投影。图式符号,分别执行1950年和1954年版《海图图式》。
这一代图,绘制质量较好,航行目标清晰,山形易于辨认。但因采用不同的外版海
图和新测资料,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完全一致,精度较差。
1960年,海测部队开始编制第二代航海图,军、民版分别编制。军用版比例尺
系列为1∶100万、1∶50万、1∶20万、1∶10万4种,沿岸及港湾编1∶5万、1∶2.5
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图。1964年开始编民用版,比例尺系列为1∶150万、1∶75万、1
∶30万、1∶15万4种,另编较大比例尺的港湾图。自1963年4月至1980年10月, 共
出版山东海区军版1∶5000~1∶100万比例尺航海图107幅,民版1∶1万~1∶75 万
比例尺航海图33幅。
第二代航海图采用1958年开始的海区基本测量新成果和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1956年黄海高程系和统一的理论深度基准面。航行图采用墨卡托投影,港湾图为高
斯--克吕格投影。编制方法,开始为分版编绘,1964年后采用连编带绘。资料转绘,
采用蓝图镶嵌法,1970年进行海图刻图试验,1975年进行地形图刻图试验。图的编
制依据1958年译印的苏联《海图编绘规范》、1966年制定的《军用海图出版规则》
和《国内航运、水产船只使用的海图出版规则》(1972年作了修订)、1975年版《军
用海图编绘规范》和1960年版《海图图式》。
这一代图,图幅内容和制图质量较前期成图均有改进和提高。纠正了前期成图
内容过于复杂、印色太多(八色)等缺点,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将印色减为黑、
棕、紫红、浅蓝四色。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成图周期长达17年 ( 1960 ~
1977年)。
1983年,海测部队开始编制第三代航海图。这一代图不再区分军、民版,并纠
正过去过分强调比例尺和系统成套的规定,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比例尺。自1983
年12月至1990年6月,共编制出版了山东海区航海图55幅。航行图比例尺有1∶ 100
万、1∶75万、1∶50万、1∶25万、1∶15万、1∶12万、1∶8万、1∶7.5万、1∶ 5
万;港湾图比例尺为:1∶3.5万、1∶3万、1∶2.5万、1∶2万、1∶1.5万、1∶ 1.
25万、1∶1万、1∶6000、1∶5000、1∶4000等。
第三代航海图,主要用海区基本测量和部分岛屿及海岸带测量资料进行编制,
用刻图法绘制,部分图幅用薄膜编稿,提高了成图速度,较第二代航海图成图周期
缩短了近14年。航行图采用墨卡托投影,港湾图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在编制中依
据1981年版《中国海区航海图制图规范》、《海图图式》、《海图分幅方案》、《
海图编号规定》。新图式的制定,既考虑到习惯表示和便于刻图,又尽量做到与国
际规定相一致。这一代图,精度和质量比第二代图高,内容以海域要素为主,简化
了陆地要素,突出了航行目标,清晰醒目,体现了航海图的主要功能。
为了开发利用海洋及近海沿岸资源,1983~1990年,山东省地图出版社与有关
部门编制了《中国海域地质图》、《太平洋多金属结构图》、《海洋生物图图例》、
《山东省海域图》、《山东省沿岸及近海海底图》、《中国海域及临区图》和《近
海水文图》等多种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