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城市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5&rec=19&run=13

城市建设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承受和降解污染物质的重要基础。晚清、
民国时期,由于德、日等帝国主义的入侵,山东省的一些城市成了帝国主义经济掠
夺、政治统治、文化渗透的据点,加上长期战争的蹂躏和破坏,到1949年前,这些
城市的面貌已破烂不堪。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匮乏落后,城市道路大
多是土路、碎石路,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三轮车。除济南、青岛、淄博3 市有
小规模的供水设施外,其他城市都没有自来水;大部分城市没有排水设施;环境卫
生设施简陋,到处都是垃圾废物,职工居住条件十分低劣;绿地、公园、文化设施
更是寥寥无几。
1949年以后,山东省重视城市的作用,发动和依靠群众,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城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五”时期,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区和重点城市,山东省不属重点发展地区,
但根据中央对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精神,注意发挥自己的优
势,城市建设也有一定发展。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十年, 城
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的住房、给水、道路、交通、环境、绿
化等出现了混乱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城市建设工作
的领导,加快了建设步伐,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设和管理走上
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到1995年底,初步形成了由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布局比较合
理的城镇体系。

一、市政工程建设
1.城市道路。1983年底,对济南、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潍坊、济宁、德
州、威海、泰安、新汶、滨州12个城市的统计表明,实有城市道路长达1624公里,
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占78%;道路面积为1559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
面积占82.6%。分别比1949年底提高2.56倍和3.44倍。至1995年底,全省城市道路
长度11948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长度占76.77%;道路面积14763万平方米,
其中高级、次高级面积占81.15%;平均每人占有道路面积12.9平方米。
2.城市排水、防洪设施。1949年前山东省城市排水设施落后,基本没有防洪设
施,大部分城市采用明渠、路面排水。1949年以后,全省逐步建设了一些下水管道,
1983年底,城市下水道总长度为1494公里。至1995年底,城市下水道总长度达7280
公里,排水管道密度达到5.8公里/平方公里,防洪堤长度为940公里。

二、公用事业建设
1.城市供水。1949年,山东省只有济南、青岛、淄博3市有7个小型自来水厂,
日供水能力6.6万吨。到1995年底,山东省城市日供水能力达847.8万吨,年供水量
达224286万吨,人均每天生活用水量达128.9升,自来水普及率达94.3%。
2.城市煤气。1949年前山东省城市没有煤气供应,1949年后城市煤气事业逐步
发展。1969年开始有液化石油气,1981年起几个主要城市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煤制
气工程,相对减少了城市大气污染。1992年底城市气化率平均达52.3%,1995年底
达73.5%。
3.集中供热。主要城市的集中供热是从1986年开始起步的。济南市1986年率先
在全省建起了南郊热电站,各市地也在小型联片采暖、集中供汽的基础上,兴办了
区域性热电厂,集中供工业和民用用热(汽)。至1995年底,全省共有36个城市实现
了集中供热,供热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全省城市热化率达到9.5%。

三、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
1949年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很少。仅济南、青岛两市有公园,其他公共绿地基本
没有。1949年以后,各市都开辟了苗圃,建设了公园绿地,加强了绿化工作。1983
年12个城市拥有园林绿地4261公顷,公园、动物园30个,占地686公顷。 城市每人
平均占有公共绿地2.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8%。1992年底40 个城市拥有
园林绿地面积28303公顷,城市绿化覆盖面积33967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
到了4.5平方米。1995年底,全省城市绿化覆盖面积51181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
面积5.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9.0%。
1949年以前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垃圾没有固定的收集设施,随便倒放;
运输没有固定队伍,作业靠人力车;粪便收集大部分是简陋旱厕,主要靠人工掏挖;
垃圾、粪便没有集中处理场所。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非常重视
环境卫生工作,各市、地相继成立了环卫机构,建立了环卫队伍。各市都有了垃圾
集中堆放场,并进行简单处理,基本做到运输机械化,处理及时,环境卫生状况有
了根本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