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营造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4&rec=6&run=13

山东省营造厂的孕育和产生是在20世纪初期。
营造厂受近代工业企业的影响,具有比较明确的业务管理分工,但机构设置却
非常精简。厂主是营造厂的决策人,负责承揽工程。山东省内营造厂的大部分厂主
都是技工出身,既懂施工,又略识图纸,所以对做预算、报价、定工期都是内行。
也有少数的厂主是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知识分子,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
践以后,自己开办营造厂。营造厂内的主要业务管理分财务和技术两部分。财务负
责人也称“会计”或“帐房”。营造厂的盈亏核算,内外所有的财务往来及日常事
务都由帐房处理。帐房主要从经济角度协助厂主经营决策,是厂主的得力助手。技
术负责人也称“技师”、“监工”或“工程师”。其主要职责是决定施工方法,协
调工种衔接,控制工程质量,以及处理技术问题和编制施工预算。此外,有的营造
厂还有设计人员。
营造厂的承包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包工包料,即按预算费用一次包死,盈
亏自负;一种是包清工,即由业主准备材料,营造厂按议定工期只包人工费。营造
厂的经营方式是“柜上包工,雇用工人,评级支钱。工人随用随找,工完解雇”。
从用工制度上看,营造厂和雇佣工人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关系,没有长期依
靠的契约关系。但实际上营造厂和那些素质高、技术好的工人在长期的合作中,已
经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只要承接到工程后,首先要找这些工人干。在当时的建
筑技工中,还有一类被称为“包工头”的角色。包工头一般都是技术较高,并有一
定声望和组织能力的工匠,他手下统领着一支技术工人队伍。包工头和营造厂发生
联系,需要多少施工力量由包工头负责提供,并负责组织施工。这种用工形式后来
为营造厂所普遍采用。
随着营造业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加强对营造厂的管理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的重
视。1939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管理营造业规则》,对营造厂实行全国统
一管理。这个《规则》主要根据营造厂的注册资本,同时兼顾厂家的技术实力、法
人资格等条件,把营造厂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甲等营造厂家须有5 万元
以上资本,同时要具有下列资格之一:1.曾承办55万元以上工程,成绩优良经证明
者;2.曾领有乙等登记证并承办工程累计满50万元,经主管建筑机关认为成绩优良
者;3.营造厂商或代表人经经济部核准登记为土木建筑科技师者;4.营造厂商或代
表人具有国内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科毕业同等学历,并曾任所习学科之
技术职务满4年成绩优良经证明者。乙、丙、丁等营造厂家的资本金分别为2万元、
5000元和500元不等,同时资格要求分别为技师、曾任土木或建筑工程职务2年以上
者、有承办工程经验能力或学识者。
山东省营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本世纪头10年,仅
在济南、青岛等有几家营造厂。第二阶段为20年代到抗战爆发,在经济发展的刺激
下,各中心城市内新组建的营造厂数量倍增,全省约计在350家左右, 是营造厂发
展的鼎盛时期。第三个阶段为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由于日本军国主义
的入侵和国民党发动的内战,造成经济萧条、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营造厂惨淡经
营,举步维艰。据调查,1949年仍然坚持挂牌营业的营造厂已不足百家。第四个阶
段为新中国建立至1956年,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中,
所有的私营营造厂全部实行公私合营,营造厂的历史遂告结束。
由于济南市在山东省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济南市营造业的兴衰在全
省营造业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济南市于1904年开埠,营造厂的产生基本
上在同一个时期。济南市成立的第一家营造厂是1906年桓台县耿桥人穆逊斋开办的
元吉营造厂。1907年,济南工匠马彦又成立了一家协盛建筑工厂。1910年,桓台县
荆家的李奎也在济南开办三义成营造厂。此前1904年,青岛魁记营造厂因承包胶济
铁路土方工程来到济南设立分厂。但当时它只承包铁路的土方工程,不承包房屋建
筑工程。这段时间济南市兴建的比较有名的大型工程有山东高等学堂( 址今实验中
学)、中国交通银行(址今省人民银行)、德华银行(址今市人行)、德国领事馆(址今
市府内)、纬四路百货公司等。
从1911年开始,济南市的营造厂不断增多,到1920年增加到15家。据济南市建
筑同业公会会员登记资料记载,1926年有营造厂29家。据调查,当时一些资金微薄
的小型营造厂没有参加同业公会。加上这些厂家,济南市的营造厂约在40家左右。
此外,由于济南市的房屋建筑工程较多,天津、上海、青岛等地的一些营造厂商也
打入济南来承包工程。这时期济南市新建的大型工程主要以工业建筑为主。其中有
振业火柴厂、东元盛染坊、鲁丰纱厂,还有茂新、丰年、惠丰、华庆等面粉厂,其
他建筑有中国银行、亚细亚油行、济南火车站、齐鲁大学、大礼拜堂、八卦楼等。
到1935年,是济南市营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民国24年济南市工务局的调查
报告称:“遵查本市建筑业之商号,共计105家。复查民国23 年统计报告与上开大
致相同……”。这些营造厂的注册资金总额是48.79万元,其中资金2000 元以下的
78家;2000元-5000元的15家;6000元-1万元的9家;3万元的2家;20万元的1 家。
从中可见营造业中小型营造厂占相当大的比例。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济南以后,经济建设日渐萧条,工商业发展举步维艰,
倒闭者甚多。由于房屋建筑工程数量大减,给营造业带来沉重打击,许多营造厂特
别是中小营造厂相继歇业。据1940年伪济南市公署核办建筑业注册统计记载,当时
营造厂商仅存45家,比1935年减少57.2%。注册资金总额23.27万元(伪准联券,下
同),比1935年减少52.3%。其中资金2000元以下的31家,3000元-5000元的4 家;
6000元-1万元的5家;2万元的4家;5万元的1家。到1945年,济南市又有3户营造厂
倒闭,仅存42家。造成营造厂生意萧条、大量倒闭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外国营
造商的打入。自日本侵占济南以后,先后成立了由日商经营的营造厂达14家。他们
利用自己比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再加上统治政权的支持,严重阻碍了山东民族营造
业的发展。
1945年-1948年,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下,由于政治腐败,经济崩溃, 绝大
多数工商业户濒于破产绝境。因此,投资于工业及民用建筑者甚少。而政府投资的
公共建设项目也屈指可数。据济南市志资料记载,这3 年中也仅“修缮了大明湖公
园、中山公园、市临时参议会房屋、市立救济院、市立中学、市立医院和市立小学
等14处。”由于建筑工程急剧减少,使营造业陷入了“僧多粥少”的困难境地。许
多建筑厂商由于难以维持生计而破产倒闭。济南市公务局的注册资料表明,1947年
全市建筑厂商仅存38家,而到1948年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的建筑厂商只有11家。
1948年济南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
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倍增。由于当时刚刚组建的国有建筑公司尚处在初期,
施工力量不大,难以完成数量巨大的施工任务,因此许多营造厂商又纷纷注册登记,
重操旧业。到1953年,私营建筑企业由解放时的11家发展到103家, 这是私有制经
济的营造业出现的一次新的发展高潮。在此后的3年中,国有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
管理设备、资金,以及社会信誉等方面不断发展、壮大和提高,逐渐占据了建筑市
场的绝对优势,私营营造厂在同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日趋衰落。到1956年,济南市私
营建筑企业仅存36家。在当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中,
这36家建筑企业同15家私营水电暖安装企业一起实行了公私合营,组建为济南建筑
安装公司。至此,建筑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起伏曲折的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