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工程质量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4&rec=304&run=13

  建国以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工程质量,确定“百年大计、质量第
一”和“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搞好
工程质量管理的规定、措施、规章和法规。
  建国初期,山东省的一般工程多由营造厂商承建,使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建造
一些低层的砖石或砖木结构建筑,工程质量一般尚可。1953年成立了山东建筑工程
局,全省开始形成以国有建筑企业为主导的建筑产业体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建筑业实行了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劳动定额,统一技术规程,借鉴和采用苏联的建
筑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学习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工程质量较好,
如山东剧院、珍珠泉礼堂、山东宾馆等工程。1956年国家建委颁发了《建筑安装工
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范》、《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全省国有建
筑企业都建立了技术会议制度及主任工程师制度,加强了技术管理,“一五”期间,
全省施工管理较为严格规范,工程质量较好,安全事故较少。
  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建筑业推行“以快速施工为纲”、“大搞群众
运动”、“放卫星”、“大兵团作战”,日夜加班,打乱了施工程序,废除了合理
的规章制度,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全省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成倍增加。
  1963年,为纠正“大跃进”对工程质量的失控,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国家建工
部颁发《建筑安装工程质量评定办法》及《建筑安装施工技术措施纲要》,要求对
单位工程的分部分项进行质量评分。从1963到1966年,在中共中央“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及《工业七十条》的指引下,全省加强了对施工技术、工
程质量和安全的管理,组织了工程质量评优,全省工程质量开始有了好转。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建筑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被废除,基建
程序和生产秩序被打乱,工程质量严重滑坡,突出表现在劣质工程和倒塌事故增多。
  1977年,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一工区二队,首先开展创“全优工程”活动,
创造了第一幢“全优工程”。1978年11月,国家建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联合
组织京津唐地区建筑企业开展创全优工程竞赛活动,并向全国建筑业颁发了《关于
开展创全优工程竞赛的决定》。1980年辽宁省建工系统实行“包”、“创”结合,
积极推行了以单位工程为基础,分级负责、定包创优、联系经营成果计酬提奖的层
层经济包干的办法,为开展创全优提供了新经验。从1979年到1984年,创全优工程
在全国范围成为施工企业生产活动的中心,推动了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全优工程的六条标准是:1.工程质量达到国家和部颁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规定的
优良标准;2.按工期定额或合同要求提前或按期施工;3.实物工效达到国家和部颁
定额,材料、能源消耗低于定额指标,工程成本实现计划指标;4.严格执行安全操
作规程和劳动保护、安全卫生法规,无重大人身伤亡、机电设备事故;5.坚持施工
程序和文明施工,做到场地清洁;6.单位工程技术、经济资料齐全。创全优工程活
动有三个突出特点:1.创全优是整个企业的活动,不是企业内某一个部门的工作。
全优工程的六条标准基本上包括了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容。为实现这些标准,企业要
把它分解为若干指标,分配到各部门去完成、落实,因此创全优是全企业的活动;
2.树立“创全优、为用户”的思想,全优工程同时要求没有重大安全事故,现场文
明施工,施工不留尾巴,交工及时使用。把创全优工程活动同树立“为用户服务”
的思想明确结合起来;3.以提高工程质量为中心。突出了“质量第一”的思想,并
建立了一整套质量管理的“三检制”、“样板制”。1981年山东省建委、省劳动局、
省财政厅、省建行、省总工会、省建管局在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正确实行
奖励制度规定的意见中要求,各建筑企业凡有条件的都应当积极广泛地推行全优计
件工资制或全优包工制,其超额工资,可不受限制,直接纳入实际成本;要求奖励
同创全优工程竞赛结合起来。企业在年度完成四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同时,全年
全优工程成优率达到20%的,可按本企业全部职工年标准工资总额的1%增提全优
工程奖;成优率在20%以上的,每增加10%,增提奖金1%。通过实行“全优工程
超额奖”,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对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都取得了
显著效果。
  1979年以后,全省建筑企业都认真贯彻了国家和省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
创全优规划”。创全优工程活动有利于克服施工企业过去存在的工期长、质量差、
进度慢、浪费大等问题,促使建筑企业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凡进行创全优的工程,
均能按施工程序承建,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加强经济核算。经过几年的努力,
全省建工系统国有建筑企业的全优工程率,由1980年的33.7%,上升到1983年的62.
5%,县属集体企业的全优工程率,由1980年的11.9%,上升到1983年的32.3%。
全省出现样板工程17个,莱阳冷库、十里泉电厂工程荣获国家银质奖。烟台地区建
筑公司、省电力建设公司第一工程处、济南第四建筑公司、诸城县建筑公司、掖县
建筑公司等,被评为全国先进建筑企业。
  1984年以来,由于乡镇队伍膨胀,全省从原来的36万人发展到近百万人,全省
建筑队伍的技术素质下降,建筑市场混乱,致使全省工程质量又呈现下降趋势。
1985年,建设部针对全国建筑工程质量低劣的严重状况,曾召开电话会议并下达了
进行全面质量大检查的通知,1986年省建委和省建管局组织了一次严格的大检查。
经检查,全省竣工工程合格率只有21.8%,优良工程率只有2.4%,共发生倒塌事
故14起,死亡7人,伤78人,经济损失达70万元。引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71年1
月,召开了全省建筑工程质量工作会议,发出“树立信心、努力奋斗、打好质量翻
身仗,两年内实现建筑工程质量根本好转”的号召,并部署在济南燕子山住宅小区
(全国第一批三个城市住宅实验小区之一)开展了创优竞赛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
全省建筑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基本上实现了根本好转的奋斗目标。主要标志:
  一是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得到保证。在1988-1990年连续三年的全省工程质
量大检查中,在建工程主体结构的合格率均达到100%。重大质量事故明显减少。
三年来未发生工程倒塌事故。1990年,结合两级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建设部抽查了
全省部分一、二级混凝土预制构件厂质量管理和测试的构件产品,全部达到合格标
准。
  二是竣工工程合格率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省竣工工程检查合格率为88.9%,
优良率为22.2%,分别比1986年提高67.1和19.8个百分点。
  三是质量通病明显减少,使用功能改善。全省创出一批优良工程,有的获得了
国家级奖励。济南燕子山实验住宅小区建设等9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奖。省内许多
大型工业、公共和高级建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质量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
加强质量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全面实行主管部门工程质量负责制。即对省政府提出的目标,那个地区达不到,
那个地区就要给省建委、建管局写出检查报告,全省工程质量达不到目标,省建委、
建管局要向省政府写出检查报告。
  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规定。1986年省政府颁发《山东省建筑市场管理暂行规定》
,1987年省政府颁发《山东省关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若干规定》,1988年省政府
颁发《山东省关于外国建筑企业承包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暂行规定》,1988年省政
府办公厅转发《省建委、建筑总公司关于在全省学习、推广济南燕子山住宅小区创
优良工程经验的报告》等文件,在这一系列文件中,把工程质量的好坏与企业资质、
任务调控、管理升级、评选先进等方面紧密挂勾、突出工程质量的一票否决权。如
在建筑企业的资质方面,规定凡连续两年经省市质量检查,达不到主管部门规定的
质量指标的施工企业,构件一次交验合格率达不到95%的预制厂,应降低一级技术
资质等级,并追究经理(厂长)的领导责任;对连续两年实现质量目标、创优突出的
企业可升一级技术资质等级。在任务调控方面,工程质量是一个重要条件,烟台市
规定:施工企业凡出现不合格工程,将视低劣程度给予取消中标资格次数或减少施
工面积的处罚;凡创出优良工程的企业,给予相当于创优良工程面积50%以上的工
程任务的奖励。潍坊市规定:年内完成上级下达优良指标的企业,每超过1%,奖
励全员定额任务面积的2%,创出县级和市级代表工程的,分别奖励3-4倍该工程面
积的施工任务;施工企业在一年内出现一个不合格工程,扣回该工程2倍的中标面
积。在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控制乡镇队伍进城施工方面,全省规定素质低、质量差
的乡镇企业,不准进城承包工程,各市地每年都结合建筑市场整顿,处罚一批工程
质量低劣的施工单位。1990年,仅济南和青岛两市,就处罚了140多个质量低劣和
违反建筑市场规定的施工队伍。
  省政府颁布的《山东省关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若干规定》,在全国率先提出
了对一般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工程试行优质优价、以质论价的政策。文件规定:按
合同规定评为优良的工程,可按合格工程造价增加5%-10%结算;评为合格的工程,
可按合同约定价格结算;不符合标准,但能确保结构安全和满足使用功能的工程,
可按合格工程造价扣减5%-10%结算,作为建设单位的损失赔偿和维修费用。这一
政策首先在济南燕子山住宅小区试行,取得较好效果,进入90年代以来,省内一些
城市的住宅开发建设基本上全部实行优质优价。1990年优质优价的综合施工面积:
威海达到60%,济南达到55%,烟台、潍坊、济宁等市均在20%以上。
  全面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建国以来,对工程质量的检验工作,一直是施工单位
自检自证后,建设单位检查验收。施工企业内部有专职的质检人员,由于自己检验
自己,容易产生将就应付,降低标准。建设单位验收虽较严格,但多是临时班子,
缺乏专业人员,检查经验不足,往往造成在工程竣工验收中,甲乙双方互相扯皮,
争执不下,影响工程及时交工和工程价款的结算。
  为了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除搞好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督系统外,建设部决
定对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工程质量的社会监督体系。在施工单位自检,
建设单位互检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认证的质量监督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
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建设部与国家标准局联合颁发
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试行)》,1984年国家城乡建设部颁发了《建筑工程质
量监督工作暂行规定》,山东省1986年起开始实行工程质量的社会监督工作。1987
年省编委批准成立了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后,全省先后制订了《山东省建
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全省
逐渐形成了监督网络。到1995年,全省17个市地设立了17个市地监督站和137个县(
市)区监督站、17个专业站及4个开发区站和3个现场站,拥有专职监督员、检测员
2500余人。在建立质量监督站的同时,建立了检测网络,各个市地县(市)监督站设
一个检测站,经省总站和省技术监督局认证后开展检测工作,同时管理辖区内的各
级试验室。
  全省质量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逐年提高。在广度上全省县以上城市和工矿区1991
年度的监督覆盖面达90%左右,烟台、济南、潍坊、济宁、淄博、临沂等市地已达
95%以上。对重点工程,如济南涤纶厂、鲁南水泥厂、齐鲁乙烯等建立了现场监督
站。在深度上,由过去单对主要工序的监督,逐步发展到对施工全过程的监督。监
督站在工作中,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为企业培训质检人员。济南市质量监督站
1990年向在建工程发出问题整改通知达1443份,发现并消除质量隐患251起,处理
质量事故104起,同时为220家施工企业培训了460多名质检员和300多名班组长,使
全市的优良工程个数比上年增加1倍,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先进监督站。1990年全省
共评选出先进质量监督站11个,先进监督员43名,有2个站及5名监督员荣获全国先
进监督站和优秀监督员称号。
  坚持全省工程质量大检查。1986-1996年,全省每年组织一次建筑工程质量大
检查,省检查组从各市地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般在30-40人。每次检查前,
先集中几天学习标准,统一尺度,并试查几个工程,然后分组到全省17个市场检查。
检查范围是三级以上施工企业,国有公司为必查单位,其余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由
临时抽签确定。受检工程也采用抽签确定。每年全省检查的企业,1986年55个,
1991年139个,每个企业检查竣工和在建工程各2-3个。检查的标准是国家颁布的《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查组对检查的每一个工程都要评定出等级,
然后得出受检企业的总成绩,排出名次,予以公布并召开全省总结大会表彰。
  开展质量竞赛和评优活动。1987年4月,省政府领导决定在建设部确定的济南
燕子山实验住宅小区组织一次竞赛。参加竞赛的队伍共有33支队伍,建工系统国有
企业全部参加,施工人员7000余人,施工面积16.3万平方米,共54幢宿舍楼。经过
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竞赛,所有工程都达到优良标准,创出了我国第一个优良住宅工
程群。获得了国家和建设部多项荣誉奖。1988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建委、
建筑总公司《关于在全省学习、推广济南燕子山住宅小区创优良工程经验的报告》,
确定在全省学习推广五条经验:一是学规范、学规程、学标准,提高施工人员的素
质;二是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三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四是认
真落实优质优价的经济政策;五是加强组织领导。
  继燕子山小区竞赛后,全省又于1990-1992年开展了“质量效益杯”夺杯竞赛
活动,力争工程质量水平再有新的提高。
  1985年,全省开始评优活动,设立了山东省优质工程奖,兼评设计与施工质量。
1987年又设立了与国家鲁班奖相对应的施工工程优质奖,以施工质量为主要评比内
容。济南市1989年开始评选十佳工程,1990年开始开展创“双十佳”活动;潍坊市
开展了创市级、县级和企业级三级代表工程活动。均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高。
  强化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企业内部建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质量保证体系。从
公司、工程处一直对队、厂,层层设置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班组、栋号、
设专职或兼职的质量检查员。这个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可行使返工、停工、
处罚权力。
  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从公司、工程处、栋号到班组,均明确
质量工作的具体任务、责任,制订定向创优目标,对每年的创优率、创优面积以及
创优工程,确定定向负责人、定向质量员和定向工长,负责到底。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自1980年全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
动,即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最初在几个国有公司试点发展到1991年
100多个单位,包括集体和乡镇企业,职工达21万人,全省注册登记的QC小组共计
2120个。许多企业QC小组在范围上已由生产班组向管理处(科)和栋号承包发展,在
内容上由岗位练兵型向质量技术攻关型深化。自1980年开始,省建管局每年都召开
一次QC成果发布会,发布的成果逐年增加,1991年成果率达62.4%,直接经济效益
400多万元。到1991年,全省建工系统有6个小组获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有60个小
组获省先进QC小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