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4&rec=280&run=13

  新中国成立前,对建筑技术的发展均缺少系统的记载,留下来的技术史料较少。
古代建筑技艺主要靠工匠的师徒传授。从古代到近代,山东建筑业均无专门的建筑
科研机构。民国时期,省内无一所大学设置土木工程系,工程技术人员多系从外省
市或国外学成归来,从事工程建设事业。直到建国以后,全省建筑科学技术才得到
真正的发展。
  50年代初,全省先后建立了一些国有建筑企业和勘察设计单位,集中了一批建
筑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当时省内尚无独立的建筑科研机构,仅在一些施工单位和设
计单位中设置了小型的技术室、试验室等部门。当时大量的工程是砖木、砖石、砖
混结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技术尚未普及。科研的题目主要是如何缩短工期,减
轻笨重的体力劳动,节约建筑材料等。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156项重点工
程项目在全国展开,其中如黄台电厂等分布在山东的工程项目,推动了全省经济建
设的发展。全省建筑业开展了以改革工具、放下扁担为主攻方向的群众技术革新活
动,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逐步向手推车、木抱杆、土井架发展。济宁市建筑工程公
司1958年成立了马车队,建立了铁木加工厂,革新制造了手摇垂直运砖机、开榫机
等简易机械;聊城地区建筑公司自制了木制搅磨、吊杆、皮带运输机等;菏泽地区
建筑公司改革了电力工作台、轮锯、万能工作台等18台施工机具,使木材加工基本
实现半机械化操作。仅1958年下半年,全省发明、改进工具2000余件,初步实现了
水平运输专业化,垂直运输吊装化。
  1958年12月,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正式建立,设置有建筑材料、建筑结构、
建筑机械、市政工程4个研究室和试验室。以后,全省各国有建筑企业也陆续建立
了试验室和技术科,添置了水泥、砂浆、混凝土等试验设备,科技工作开始受到重
视。在这期间,建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如山东剧院、珍珠泉礼堂、山
东师范大学主楼、山东医学院主楼、八一礼堂、山东铝厂、淄博制丝厂等。这些建
筑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山东传统建筑风格的结合,使全省建筑科技水平进入了一
个新阶段,从勘察设计到施工技术都得到不少进步。同时,“大跃进”年代出现的
高指标、浮夸风等“左”的错误,在建筑科研方面也带来了不良后果,违背科学规
律的急于求成,盲目推广不成熟的研究项目,损害了正常的施工生产,使建筑科研
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60年代,为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1963-1973年建筑工程科技发展规划(草案)》
,在全省施工和设计单位推行“快速施工”、“快速设计”和推广应用新结构、新
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出“三化一改”的工作目标:即现场施工实行工厂化、
机械化、标准化,改革墙体材料。全面发展建筑构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推动预制混凝土构配件的生产,开展现场预制和工具式模板现浇混凝土的技术研究。
在这期间省内完成的科研成果有:石膏矿渣水泥混凝土的研究、活化青砂及青砂棉
的研究、苇筋菱苦土承重构件研究和应用、湿碾活化矿渣混凝土的研究、氯化铁防
水剂、矿渣砌块、粉煤灰硅酸盐砖、多功能高抗渗矿渣硅酸盐混凝土、农村住宅钢
筋混凝土屋面构件、蓄水刚性防水平屋顶的试验研究等。其中苇筋菱苦土混凝土构
件通过了省级鉴定,在省内推广应用,节约了大量建筑材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省建筑科技事业受到严重挫折,虽有一些发展,但增
长缓慢,有的几乎陷入停顿状态。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在动荡不安的困难条件下,
坚持科研工作,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特细砂混凝土和砂浆的应用、塑性挤出粉
煤灰砖、混凝土硫酸盐复合早强剂、冷拔低碳钢丝预应力混凝土中小型构件、钢渣
白水泥及彩色水磨石制品、装配式大板住宅建筑、山东省体育馆网架模型及提升试
验、钢筋混凝土构件防水轻型屋面耐久性、五大水泥标准改革的试验研究、非金属
土油罐、立窑煅烧矾土水泥等,其中有6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施工技术方面,
钢模板逐渐被广泛应用并取代了木模板,开发应用了大板、大模板、框架轻板、中
小型砌块和滑模工艺等新的建筑体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建委颁发了《1978-1985年建筑科学技术发展规
划纲要》,1982年全国科学大会又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
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1984年,省建筑主管部门颁发了《“七五”建
筑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建筑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了全省建筑
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了山东省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方针,即是:
从本省省情出发,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材料能源、资金、智力等资源;围绕建筑业
最终产品,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按照社会化的生产方
式,多层次地调整和发展行业的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加速全省建筑工
业化、现代化步伐,同时使勘察、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生产以及经营管理协调
发展,取得建筑技术的整体进步。
  这一时期,全省的科技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省到市地的一些科研单
位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有些已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全省逐步推广了砌块、大模
板、大板、框架轻板、内浇外砌、内浇外挂等新建筑体系。墙体改革、单层工业厂
房屋面改革及采暖通风、空调制冷、给水排水、太阳能养护混凝土、混凝土非破损
测强、混凝土外加剂试验研究等,都在这一时期由试用完善到推广应用,使山东的
建筑科技水平和施工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全省建筑业于1984年开始进行科研管理体制改
革的试点,通过科研任务与经费直接挂钩的方式,增强科研单位的活力,促进科研
面向施工生产。1984年6月,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被省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开发研
究单位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的改革试点单位,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科研工作的社会化。根据中共中央和国
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省建工系统科研单位,开展了管理体制改革,使科
技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了质的变化。1987年,山东省建筑科研院贯彻执行省科
委“关于技术开发研究单位核减科研事业经费的暂行办法”,改变了过去科技经费
使用上的“大锅饭”局面,增加了科研单位的动力和活力,增强了竞争观念和效益
观念。科研单位面向生产、面向企业,普遍加强了横向联合。通过科研生产联合体
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方式,广泛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密切了与生产的联系,缩
短了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周期,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同时,相应增
加了科研单位的经济效益,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善了工作生产条件。1988年,
科研和设计单位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科研、设计单位广大职工的积极
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1987年,省建筑科研院被列为省科委“双放”试点单
位,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研究开发经营实体转变,充实实验手段,扩大开发能力,
初步建成了全省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988年到1993年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
1990年获省科委、省经委、省体改委颁发的1987-1989年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创新
奖,1993年居省属开发型科研单位前列,在国家科委组织的对全国自然科学领域的
4871个研究和开发机构的综合考核评价中,进入前300强,名列全国建筑业科研单
位第5位。全省建筑企业也普遍加强了科研和技术开发力量。青岛建筑安装总公司
和淄博建筑工程公司都成立了建筑科学研究所。其他企业也均充实加强了科技管理
机构和试验室,在全省初步形成了有活力的科研开发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