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 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4&rec=228&run=13

  青岛水族馆 坐落在依山傍海、景色迷人的青岛市鲁迅公园内。1931年由中国
科学社蔡元培、杨杏佛、李石曾等发起募集资金筹建的。是一座介绍中国丰富的海
洋资源、普及海洋科学知识的专门博物馆建筑,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研究室就诞生
在这里。水族馆建筑在海滨的岩石上,墙身用粗花岗岩砌筑,与海岸的礁石十分协
调,入口面南向海,数个圆形窗洞打破了墙体的沉闷感。墙体上端做成城墙垛口式,
上为2层重檐歇山顶的城楼式建筑,杂色硫璃瓦覆顶,整个建筑巍如一座中国古代
的城堡。馆内沿墙布置有数十个展览水箱,里面饲养着种类繁多的鱼类、虾、蟹、
贝类等。馆内墙壁和鱼池内壁皆用绿色大理石镶嵌。
  青岛汇泉体育场 国内早期体育建筑之一。建于20世纪30年代,位于青岛市文
登路南端。其总体规划为以运动场为中心,外门内东侧布置有篮球场、排球场、网
球场等,周围是浓密的绿树和草坪。运动场的正门面北,门前为三条种植有法国梧
桐的林荫大道,运动场平面为椭圆形,四面环以看台,可容25000人。看台板为钢
筋混凝土预制板安放在砖砌的墙体上,看台下为运动员休息室和其它附属用房。场
地设备良好,设有400米跑道和草地足球场等,是当时国内较先进的运动场地之一。
运动场大门为重点装饰,高3层,全部用竖向线条以强调其体积感和力量感。运动
场外墙为当地虎皮花岗石砌造,经济美观,与环境十分协调。
  观象台 位于青岛市东南的观象山上,1905年由德国人始建。主要由一座石砌
办公建筑、两座圆顶天文建筑及其它辅助建筑组成。大天象室为三层楼,上置用电
力控制开合、转动的圆顶,下为一座大型天文望远镜,供观测天文之用,第二层为
电力动力设备,底层是作各种观测记录的工作室。小天象室亦为圆顶,置一架小天
文望远镜,供一般观测之用。东部为地磁室,置地磁仪、地震仪,供预测地震和记
录地震情况。该建筑群是全省最大的天文建筑,由于其地处山顶,别致的建筑艺术
形象对丰富青岛市的城市轮廓线起着重要的作用。
  济南圩墙 据历史文献记载,清末曾在济南府城外东、南、西关厢边缘修筑土
圩。清咸丰十年(1860年)始筑土圩“环城四十里”。同治四年(1865年)改建石圩“
……以城北多水缺其一面。……自东北而西北共计三千六百七十丈、高一丈二尺、
基厚一丈五尺,顶厚一丈,为垛三千二百有奇(3309个)。”并设岱安、永固、永靖、
永绥、永镇、洛安、海晏7个圩门,炮台14座。光绪末年(1906年)开辟普利门,中
有墙垛,开成双门。1910年开辟新建门,1916年开辟麟祥门,1930年开辟中山门。
1949年拆除全部圩墙,并就其南面基础,于1954年新建文化路。
  青岛建筑的围墙与挡土墙 青岛市岗陵起伏,建筑随地形而建,其围墙与挡土
墙形式多样,千姿百态。一般以当地常采用的花岗石作裙墙,使不同的房屋有一致
性,但上部栏杆用不同材料和不同形式的虚实对比手法。常见的有不同花纹的露空
铁栏、轻快简洁的竹篱等,使建筑的庭园空间与城市空间连为一体。挡土墙则充分
利用地方材料,有的光洁饰面上嵌以卵石,有的利用扶壁柱形成有韵律的艺术效果,
造成了青岛城市面貌特有的情趣,为街景增色不少。
  咏仙茶园 位于济南商埠升平街后咏仙里内,建于1907年。是济南第一座正规
的茶园。其仿效上海的“丽水台”、“一洞天”的形式,既是茶园,又是书场。建
有四合楼群一幢,群楼当中覆盖有铁皮顶满天罩棚,其下形成宽敞的观众厅。厅院
为池座,群楼的一面是戏台和化妆室,其余三面皆为看楼、包厢。砖木结构。在空
间布局、构造技术和选用建材上均突破了济南旧的传统陈规,为促进济南后来较大
规模的剧院建筑闯出了新路。
  北洋水师提督署 位于威海市刘公岛中部偏西的街市正中。1888年,北洋水师
成军,清政府于刘公岛建北洋水师提督署。该建筑为枋木结构,负山面海,坐北朝
南,围以长垣,占地1万平方米。提督署大门东西两侧各置角楼,飞檐翘角,漆柱
支顶,为北洋海军庆祝大典和迎送宾客时鸣金奏乐的处所。提督署沿中轴线建厅堂
三进,前厅为议事厅,中厅为宴会厅,后厅为祭礼厅。东西跨院间有长廊贯通,迂
回曲折,与陪、厢房连成一体。整个建筑飞檐高椽,宏伟壮观。其布局严瑾,举架
结构,独具一格,提督署两侧是龙王庙和戏楼。龙王庙东北侧是丁公府,为丁汝昌
官邸。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 坐落在威海市区三角花园内。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至
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为纪念威海卫的收复,1931年国民政府威海卫行政管理公
署在三角花园修建了该塔。塔为三棱形,用45块大理石拼砌而成。塔基用花岗石垒
成3层石级,塔高9.6米(32英尺),以标志威海被英国强租32年之痛史。塔正面朝东
上部镌刻着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题写的“收回威海卫纪念塔”8个魏碑体镏金
大字。塔下部三面分别镌刻碑文和中英文“交收威海卫专约”和“三民主义”等文
字。
  栈桥 位于青岛港内,始建于1891年,作为装卸码头用,钢木结构,长200米。
1897年延长至350米,北段改为石砌,上铺轻便铁轨。1931年国民政府重建,1933
年竣工,桥长延至440米,宽8米,水泥铺面,从岸边伸入海湾,终点为半圆形防波
堤,堤上建有回澜阁,逐渐成为青岛一大景观建筑。1949年,青岛栈桥经多次维修、
改建,成为青岛市最著名的景点和标志性建筑物。
  另外,青岛、济南、烟台近代建筑的有关情况及桓台县在济南施工的部分近代
建筑分别见表3-1、表3-2、表3-3、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