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结构形成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4&rec=206&run=13

  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全省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发展很快。60年代,砖木结构、
砖石结构逐渐被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中小型砌块建筑始于1958年,到
60、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70年代出现了大跨度钢网架结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马鞍形板壳结构、V形折板结构等。80年代出现了悬索网双曲面空间结构、内浇外
砌、内浇外挂大模板建筑、装配式大板建筑、预应力薄板叠浇楼板、双T板结构等。
1978年以后,随着全省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出现了剪力墙、框剪、筒体、框筒、
框筒剪力墙、筒中筒结构、双向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其中,山东省体
育馆屋盖结构,采用平板型二向正交斜放钢管网架的整体提升技术,获1978年全国
科学大会奖;1990年山东省杂技团排演厅屋盖,采用单层球面网壳大跨度空间结构,
当时在国内是跨度最大的,直径Φ40米,这种结构形式在全省也属首次采用,受到
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3年泰安污水处理厂的水池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
被评为国家一级工法;济南污水处理厂蛋形消化池,单池容积1.054万立方米,为
双向预应力现浇钢筋混凝土蛋形壳体结构。这种池形属国内首次采用,其容量居亚
洲第一,世界第二。1976年淄博建筑工程公司用筒身无井架液压提升滑模工艺施工
的辛店电厂2号烟囱,总高210米,是当时全国电厂最高的烟囱。据“七五”期间统
计,全省年平均施工的新型结构体系的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近30万平
方米,约占国有和县属集体施工企业年竣工面积的15%以上,是“六五”期间的3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