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4&rec=202&run=13

  建国前后,工业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很少,一般民用建筑的地基采用开槽
挖到原土再夯实的方法处理,在夯实的基础上打上三合土垫层。到60年代前后,三
合土垫层逐渐被混凝土垫层取代,普遍采用砂垫层、混合砂卵石垫层处理软土地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基处理技术得到很大发展,采用了强夯、振动水冲法、
深层搅拌加固软土地基法、挤密砂桩、灰石桩挤实法等进行深层密实处理;采用了
高压旋喷射注浆法、化学加固法、冻结法、热加固等,以增强土颗粒间的粘结作用。
  基础施工技术由50年代的砖石基础为主过渡到60年代的钢筋混凝土基础、桩基
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高层建筑涌现,大量地采用了箱形基础、桩基
础、箱桩基础、梁板式筏形基础和交叉梁式基础等。预制桩比例逐渐减少,灌注桩
的比例逐渐增加。80年代以后,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突破了传统的技术和工艺,解决
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一是降低地下水位。过去多用沿基坑坑底设集水井降水,由于
高层建筑基坑开挖深度大,当地下水位较高而土质不好时,用集水坑降水,容易引
起流砂、管涌和边坡失稳。这样,集水坑降水仅能作为降水的辅助手段,而应以井
点降水法为主。井点降水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等。二是
坑壁支护技术。80年代,这项技术越来越引起行家的重视。规范规定:“当土方开
挖深度超过5米时,可调整放坡度或进行边坡土方稳定性计算,采取有效的护坡措
施”。因此,深基础均应采取边坡支护措施。支档结构均有专门设计,拉结方式经
计算确定,支护方案一般有灌注桩、钢板桩、地下连续墙等。当悬臂过大(如8米)
时,应配合土层锚杆拉结或顶撑,以保持支档结构的垂直稳定性。此外,也有将旋
喷、深层搅拌和灌浆等地基加固新技术与上述方案一并应用的。三是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多系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在混凝土灌注中,水化热
引起混凝土升温、体积变形开裂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突出问题。规范规定:“混
凝土体温升不得超过25℃”。施工中,采取了选用外加剂、减少水泥用量、调整养
护工艺、分层连续浇注、加强振捣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层建筑的发展和
地下空间的利用,加大了地基和基础技术的难度。于是,相应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
地基基础公司和深基础支护技术公司,促进了全省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