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当代建筑施工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4&rec=200&run=13

  建国后,全省建筑业施工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50年代是中国工业建设开始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也是建筑工业化施工开始打基
础的时期。建筑工程由传统木结构、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发展,施工
技术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发展。这期间,开始掌握一些基本施工技术,如重锤夯
实、矽化加固、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等地基处理技术;混凝土的配制由传统的体积比
法改进为按混凝土标号设计的重量比法;混凝土构件也由现场预制逐步转向工厂集
中预制。垂直和水平运输也由肩挑人抬、扒杆等逐步发展到胶皮小推车、卷扬机、
井架、吊车。这些发展变革,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60-70年代,建筑业重点转向“小三线”、军工、人防、内迁等项目,工业建
筑大量增加,砖混结构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展;建筑构配件由普通混凝土向预
应力混凝土发展;木模板逐渐被钢模板取代;木屋架逐渐被钢屋架、钢木屋架、钢
筋混凝土屋架取代;混凝土屋面、水泥石棉瓦、玻璃纤维瓦、折板等普遍推广使用。
对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地基也总结出了一套施工和处理技术,基础施工技术普遍采
用了预制桩、爆扩和振动成孔灌注桩基础。这个时期开发应用的新技术,还有大板、
大模板(内浇外砌、内浇外挂)、框架轻板、中小型砌块和滑模工艺等新的建筑体系。
这一时期施工的工程,如1971年首先采用台模(飞模)工艺施工的济南肉联厂现浇平
台,1972年应用滑模施工的鲁南化肥厂尿素车间高60米的造粒塔,1975年应用升梁
板法施工的济南柴油机厂油泵偶生产楼、理化仓库楼、济南钟表厂生产楼,1976年
用筒身无井架液压提升滑模工艺施工的辛店电厂总高210米的2号烟囱等,都处于国
内先进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建筑施工技术全面快速发展。建筑设计思想和创
作手法都有了很大解放和创新,出现了获省优、部优的优秀设计,建成了一批水平
较高的大型工业厂房和高级高层民用建筑。济南市的十大建筑景观,功能完善的山
东省体育中心,获得了各界好评;省体育馆的网架整体提升工艺有所创新;体育场
四根斜柱式巨型灯塔的设计、施工,达到了国际水平;青岛、烟台、威海、潍坊、
淄博等半岛开放城市以及泰安、济南等旅游城市的建筑焕然一新,高层建筑和新型
工业厂房拔地而起。烟台工商银行和济南八一礼堂作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以高效、
优质和精细的施工技术,为山东省首获两个鲁班奖。
  1978年以前,全省几乎没有一幢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全省高层建筑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94年,有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325栋,共462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的274栋,共353万平方米。竣工最高的是山东
外贸大厦工程39层,高118米;在建的51栋,共109万平方米,其中山东省商业大厦
54层,高185米,在建最高的是青岛中云大厦58层,高198米。这些都标志着全省建
筑环境、建筑创作、基础处理、施工机械、施工综合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又上了
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