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4&rec=194&run=13

  山东青岛、济南等商埠城市的近代建筑,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深受西方建筑的影响,其建筑风格和施工技术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897-1914年德国侵占时期。城市公共建筑的建筑风格以德国民族传统形式
为主调,同时融合古典复兴和折中主义思潮的影响。其细部装饰,受当时流行于欧
洲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行政办公建筑和银行建筑多为古典主义风格,讲究对
称,突出轴线,主交分明。建筑物的横向、纵向讲究分段式构图,整个建筑雄伟、
严谨,体型规整,以粗大的石材砌底层作基础,以圆柱式壁柱为主体并辅以雕塑装
饰,采用拱形门窗、铸铁栏杆、女儿墙等。商业建筑多为折中主义(即新巴洛克式)
风格,其特点是线脚花纹的装饰繁琐,体型富于变化,多种建筑手法并用,集各种
建筑风格于一体。这一时期的建筑结构,以砖木、砖石、砖木钢结构为主,开始使
用砖混或钢结构。当时德式建筑结构形式的通例是砖石钢木混合结构,采用木屋架,
楼板为工字钢密梁,梁间发券,其上铺地板,称为钢骨混凝土楼板。
  1914-1922年日本侵占时期。公共建筑风格具有仿欧洲古典复兴、仿英式、
仿德式和折中主义的形式。但从总体上看,这时期的建筑风格较德占时期显得简捷、
经济。层高一般为3米(德式为4米-5米);去掉了大片的外廊和露台;外部装饰多用
天然材料,如卵石、不加修整的乱石堆砌于山墙和檐部、主要入口、窗间墙上;墙
面装饰采用光洁石面雕以花草纹饰。这个时期的结构型式仍以砖木、砖石结构为主,
也出现了较多的砖混结构,于1918年出现了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青岛市人
民市场(原劝业场)。
  1922-1937年,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城市公共建筑风格由古
典式发展为近代式。当时30年代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在中国传播,影响到山东,出现
一些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开始净化立面,减少装饰。同时,中国传统建筑呈复兴
趋势,流行着一种“中国固有式”建筑形式的创作思潮。一批到欧美学成归来的中
国建筑师,如庄俊、罗邦杰、苏夏轩、陆谦受、董大酉等人,参加了青岛、济南的
一些大型公共建筑活动,山东出现了中国传统式建筑风格。在建筑结构上,逐渐由
以砖木结构为主向砖混结构过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逐渐增多。
  1938-1945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城市建设表现为衰落与凋零。城
市建筑风格趋向现代主义风格,墙面装修多用大面积贴面砖,或以面砖、马赛克贴
成条带分割墙面,砖混结构已成为主要的结构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