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屋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4&rec=192&run=13

一、结构形式
  古代建筑的屋顶是最具特色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这种屋顶上部巍然高耸,檐
部如翼轻展,是整个建筑物漂亮的冠冕。古建筑屋顶大多是用木构架支承,从木结
构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六种常见的形式。
  庑殿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铜器、汉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它
的出现早于歇山屋顶,后来成为古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宫殿、庙宇
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很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
共5脊,又称五脊殿。济南市文庙大殿是全省较大的庑殿之一。
  歇山是由庑殿和悬山联合而成的,把一个悬山屋顶套在庑殿顶上,悬山垂直的
山墙与庑殿山坡的下半相交,就组成歇山屋顶。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
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也称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的次要
建筑和住宅、园林中,还有无正脊的卷歇山屋顶。孔庙的大成殿和奎文阁是重檐歇
山屋顶。烟台市福建会馆大殿也是歇山屋顶。
  悬山是两坡顶,屋檐一直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实物可见长清孝
堂山汉代郭巨石祠。规格上次于庑殿和歇山。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无正脊
的卷棚悬山。孔府大门的两坡屋顶是悬山屋顶。
  硬山是两坡顶,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山墙多用砖石承重墙,硬山屋顶在省内
居住建筑中应用十分广泛。栖霞县牟氏庄园西忠来主人楼是硬山屋顶。
  攒尖多用于建筑面积不大的塔、亭、阁等建筑的屋顶,无正脊,数条垂脊交于
顶中,上再覆以宝顶。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以单
檐居多,重檐的较少。潍坊市范公亭为六角形攒尖屋顶。
  平顶鲁北平原民居,由于天气风大寒冷,雨量较少,普遍采用平顶屋面。即在
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可用于上人晒物。

二、屋顶用料及砌法
  屋顶用的材料大致为:瓦、草、灰泥、毡布、木板等。最常用的是瓦和草。古
代广大农村民居,绝大多数是草顶。
  瓦分有布瓦、琉璃瓦、铜瓦、铁瓦、木瓦等多种,布瓦在清代称瓦或青瓦,是
用泥土烧成,按形状分成两种:一是筒瓦,呈半圆筒状,二是板瓦,呈弯凹板状,
一般民宅只许用板瓦不许用筒瓦。战国时期已大量用瓦,秦汉两代常用筒瓦。由汉
阙及崖墓上看,汉代筒瓦与筒瓦之间的排列距离是很大的,约为明清瓦陇距离的2
-3倍,说明汉代最早期的板瓦是较宽大的。在屋檐檐头地方放置的筒瓦前端烧成半
圆形称作瓦档(后来叫勾头)。战国时的瓦档制作就很精细,有动物、植物等花纹,
南北朝时,瓦档上的花样,一类是文字瓦档,写有“传祚无穷”、“万岁富贵”等,
写在方格子内;一类是莲花纹,将圆形莲花纹划在圆形瓦档上。唐代瓦档仍以莲花
纹居多,更华丽。辽宋时代瓦档花纹常用的有龙凤、花草、莲瓣、兽头等,明、清
时代则瓦档花纹更为丰富、华丽。
  琉璃在战国时期已发现使用琉璃珠,在西汉时期已有带釉的黄色、绿色的陶器。
在南北朝时,琉璃瓦已正式用于主要的殿宇上,以黄绿为主色。清代已大量使用琉
璃瓦,以黄色最尊贵,绿色较次,在苑囿里的殿顶上常有紫、白、翠等琉璃间杂使
用。金瓦是在铜片上包赤色的瓦片,作鱼鳞状,钉在屋顶的木望板上。
  屋顶砌瓦的做法,明清时期多用两种:一种是筒板瓦。在望板上先用灰泥做苫
背,苫背就是垫层,用于室内保温及配合瓦顶防水,并可调整屋顶的曲线造型。在
苫背上用灰泥砌筒板瓦。这种做法陇数与椽数不一致。一种是仰合瓦,或称仰瓦盖
瓦。这是一般民居的常用做法,先在椽上铺望板或苇箔,再在其上用灰泥、煤渣等
做苫背,在苫背上用灰泥砌瓦,仰瓦砌筑时一般压上七分露出三分,在仰瓦上再复
以盖瓦,盖瓦两侧勾抿青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