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住宅设计与结构布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3&rec=94&run=13

一、住宅设计
明清时期,山东房屋建设即有以水 正位按图记以改位之记载,以设计图纸建筑
房屋的做法。
建国后,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国家经济薄弱,住宅建设发展较慢,在设计上要
求从简,标准低,多为非成套平房住宅,基本户型为2间,平均每户建筑面积30平方
米左右,院内设公厕,部分院内设集中供水龙头,住用很不方便。70年代后,成套住
宅越来越多,以“分得开,住得下,适用方便”为目标,平均每套住宅建筑面积38平
方米左右,有一室半户、二室户和三室户,上、下按楼层设置,部分做到分户和独用
厨房、厕所,大部分则是集中用水,合用厕所和卫生间。
进入80年代,住宅建设标准有较大提高,一般控制在户均50平方米-60平方米的
范围,做到分室分户,独用厨房、厕所。在设计质量上,发生了五大变化:1.住宅设
计观念更新,从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住宅设计问题,把居住、工
作、学习、商业服务、游憩和交通加以综合组织,克服了片面追求大面积、大空间、
高标准的倾向;2.在规划设计上改变了行列式的呆板布局,采用群体组合,组团布置,
形成错落有致,立面丰富的居住环境。在比较集中的住宅区,绿化、公共设施和文化
娱乐设施都有相应的增加;3.设计体制上改变了长期形成的靠完成计划任务的旧模式。
引入了商品经济竞争观念,向社会提供选择余地更大的多品种、多类型、多档次的住
宅设计方案。省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先后设计出建筑构配件标准图集13项,建
筑结构构件图集15项,建筑安装图集18项,通用图60项,并编制了济南地区预制产品
目录。到1985年底,山东民用建筑采用标准设计的达85%以上,住宅通用图在各设计
单位中利用率达75%-80%,并在全省范围内多次组织城市住宅设计方案竞赛,设立
住宅项目奖和创新奖,以鼓励设计人员大胆进行住宅的设计创新和探索;4.重视了室
内设计。提高室内空间利用率,注意了门厅、壁柜、阳台、电源插座、室内装修等特
殊部位的设计。在标准化基础上,设计出了可以适应不同家庭结构、不同职业爱好、
不同平面组合的多样化住宅,如有大厅大居室、大厅小居室,还有为青年男女结婚用
的青年公寓等;5、提高了住宅建筑工业化水平。采用套型定型法、开间定型法、基
本间定型法等设计手法,出现了从设计、结构体系到施工工艺、施工机具成套技术生
产的工业化住宅群。如济南、青岛、淄博、烟台等市在近几年综合开发的小区中,工
业化住宅体系建筑已占到一定比例。

二、结构布局
山东省住宅建筑的结构布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山东祖先就能以
“木骨泥墙”营造住房,后来出现了土坯墙或夯土墙。山东石结构建筑也有相当发展。
汉代,开始使用成组斗拱,木结构房屋相当精良,并大量用砖筑墙,砖木结构随之出
现。济南市长清县汉代建造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国内现保存于地面上最早的一座
房屋建筑。石祠已有墙壁、柱子、梁枋、斗、屋顶等各种组成部分,檐棚也有卷杀等,
这些结构特点说明山东的民用住宅房屋,从秦汉时代就已基本定型,一直延续到建国
前,砖木结构、砖石木结构、土木结构仍是山东民居的主要结构形式。在平面布置上,
住宅以四合院为基本组合形式,有独院、重院、横列多进院等多种变化,其基本布局
均受传统家庭单元的约束。四合院住宅一般坐北朝南,北房为正房,两旁为厢房或配
房,大门设在东南角,厕所在西南角,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左右对称。济南、青岛、
烟台、潍坊、威海、淄博等市的住宅,平面布局长期以来遵循着中国北方传统的四合
院格局。
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欧美国家一些先进建筑技术传入中国,
住宅结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雅致大方、使用方便、带有现代技术
的砖木结构四合院。青岛在德、日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50余年间,先后在市内的
观海山、观象山、信号山、鱼山、太平山、汇泉一带建造了主要供外国人居住的房屋。
这些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形式多样,环境优美,设备完善,多采用点式住
宅建筑,村落式布局,也有行列式住宅建筑。但能明显地分出德、日、中三种建筑的
不同风格。德占时期以近代欧洲公共建筑形式为主,层高不超过三层,屋高在1 8米
以下。在布局上,注重建筑与地形的垂直和水平分割情况,在比例和节奏上协调一致。
外观呈强烈的直线运用,善用大块石料砌体,显得凝重、深沉。而日本占领期间,在
开辟新街及日侨居住区时,则以表现大和民族风格特征的日式“蹋蹋米”住宅为时代
性建筑。这类讲究通风、采光、善用轻型木质结构的日本房屋,其坚固性远不及德式
建筑。1922年北京政府接收青岛后,鉴于青岛市区德、日建筑印记较重,在设计市区
各类新建筑时,突出了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格。中山路北段,小港沿填海造地地区,原
台西区、台东区等居民集中区的房屋大都是那个时期建设的。较重视防火、卫生、绿
化等要求。建筑设计与规划布局“以西方物质文明,发扬吾国建筑之真精神”为宗旨,
充分利用本地区砖瓦石料,按照严格的建筑法规建房,质量普遍较好。虽然德、日、
中三种建筑模式不一,但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仍占多数。烟台市的烟台山及
其附近也建起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公寓和别墅或小“洋房”,在朝阳街周围和北大街一
带,一些工商业者建设了2层-3层的商业楼,有的内部兼有住舍,成为烟台解放前发
展极盛时期的主要城市建筑。
新中国建立初期,住宅结构布局变化不大,多为砖木结构瓦顶平房,玻璃窗,砖
铺地,纸糊天棚。大部分是单门独院,有南向正房3间-4间,一明二暗或一明三暗。
一般有东西厢房2间-3间。
50年代到60年代,随着工业项目的建设,规划建设了一批新村和居住区。这种住
宅平房多,密度低,占地面积大,公共福利设施差,成了后来旧城改造的重点。
70年代,住宅由砖木结构的平房向混合结构的楼房发展。新建的住宅楼大多为4
层-5层,一梯2户-5户,每户1个-2个居室。厨房和厕所,或独用,或2户-3户合用,
多数只设前阳台。是简易楼向单元式楼的过渡时期。
70年代后期和进入80年代,混合结构的楼房逐渐成为住宅的主体,新建住宅楼一
般4层-6层,少数7层。一梯2户者居多,少数为一梯3-4户。居室1-4个不等,以2-3室
者为多。厨房、厕所多为独用,多数有前后阳台。楼前楼后一般建有一排小厦房,楼
上住户每户一间,供放置自行车和储存杂物之用。特别是住宅小区大量涌现,对其规
划质量普遍重视,在整体空间上开始注意环境设计,住宅区内公共建设向大型化、综
合化发展。住宅设备明显提高。许多新建的住宅楼钢窗同木窗并重。地板以水泥者居
多,小量为水磨石、瓷砖铺成。内外装修日趋普遍,水平越来越高。外墙装饰开始使
用彩色涂料粉饰墙面,内墙装饰使用了壁纸、塑料壁布等。卫生间备有坐便器、盥洗
盆及洗澡设备,厨房内镶贴瓷瓦、马赛克,增设了碗柜、吊柜、灶台、切菜台及排烟
设施。有的住宅还设有公共电视天线,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集中供热设备及煤气管
道,体现了住宅面积小,质量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