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环卫设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3&rec=71&run=13

一、垃圾集装设施
晚清至建国初期,山东省城市只有简陋的垃圾箱,多数是砖头石块砌成,数量也
很少。 济南市1948年11月统计,市内共有垃圾箱838处,其中比较完整尚能使用的只
有549处。 烟台市只有少数木板箱、铁皮箱、垃圾窝临时储集垃圾。其他城市更少得
可怜。
建国后,各市对陈旧垃圾箱进行了淘汰。烟台等中小城市修建了砖砌垃圾池(库)、
垃圾箱;济南很快实行了摇铃收集垃圾,拆除了全部旧垃圾箱,青岛多在大街小巷设
垃圾池或垃圾集中点。
1959年,济南市在东兴里街口修建了第一座楼式垃圾台,在人民商场修建了一座
簸箕式垃圾房,为实行机械化垃圾清运创造了方便条件。
60年代后,山东大、中城市普建楼式垃圾台,基本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利用高坡
地形修建了垃圾储存房,室内水泥地面,有一定坡度,简称簸箕式。汽车靠在斜坡一
面,拉开小门,垃圾即滑落在车箱内;另一种是漏斗式垃圾台,汽车可直接开到台楼
下承接垃圾。这类垃圾楼、台建设后,居民倒垃圾不再受时间限制,即方便清运,又
防止尘土飞扬。在此期间,济南市在主干道还安放了35套果皮箱和痰盂。虽因人们对
公共卫生认识还不够高,使痰盂未能发挥作用,但果皮箱的初次上街,却受到了行人
欢迎。一段时间内对街道清洁卫生发挥了作用。青岛市在洮南路、仲家洼、宁化路、
四方路各建成一座垃圾转运站, 解决了这些地方垃圾露天暴晒的现象。德州市于196
5年,由清洁卫生队统一制成坚固并能转移的水泥垃圾箱100个,简易垃圾箱122个。
1976年,济南市在营市街建了一座式样新颖、自动化程度较高,占地面积较少、
装卸方便的地下龙门式垃圾台,倾倒垃圾极为方便。70年代,德州市设置水泥垃圾箱
711个。
从80年代开始,垃圾箱、台已成为城市居民倾倒垃圾的主要设施,并在城市主要
街道普遍设置了果皮箱和痰盂。这些卫生设施的安放,布局基本合理,达到了维护街
道卫生清洁的目的。此期间青岛设置吊笼垃圾箱21处,铁制加盖垃圾箱、桶3400多个。
在繁华闹市、 车站、港口设置了造型新颖美观的果皮箱647个,比1978年增加10倍。
烟台设置铁制垃圾箱119个。 德州建垃圾中转站3个,铁制垃圾箱144个,果皮箱12 1
个。 淄博市5个城区投放集装垃圾箱1096个,中转垃圾台25个,其中电动升降垃圾台
21个。济宁市建成垃圾楼(台)21座。其他城市也都建立设置了适合机械化清运作业的
垃圾箱、垃圾台(楼)等,配合了全省城市垃圾清运的机械化施工。

二、公厕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公共厕所,大多是掏粪户为积肥的需要建造的,极其简陋。一
般用土坯、乱石等垒一矮墙,中间垫上石块,挖坑即为厕所。1911年德州火车站,建
有顶子的厕所,且男女分开,即算比较正规。此间,烟台于1950年修建带房盖的厕所
25座。1953年德州建公厕23座。其他城市也都建造了一些较好的旱厕,基本适应了主
要街道行人上厕所的问题。
60年代后,各城市重点加强了对厕所的改造,以利灭蝇防病。济南市修建带有防
蝇纱窗、纱门的公厕25处,建筑质量逐步提高。
1964年, 济南市环卫修建队正式成立,当年将8处公厕改造成有储粪池的厕所。
市内主干道的公厕开始设立专职保洁员定时清扫,并规定厕所卫生标准要达到“三勤
四无”(即勤打扫、勤擦洗、勤冲刷;无苍蝇、无尿锈、无粪迹、无积存)。有了专人
清扫和管理,使公厕状况明显好转。
1965年,德州市维修厕所170座,新建21座。
进入70年代,随着国内抽粪车的使用,全省开始将死坑厕所改为水冲厕所,公厕
外设储粪池,粪便清除开始向机械化过渡。
80年代公厕改造全面展开。各城市陆续在主要街道、繁华地区和游览娱乐场所,
新建、改建了一批造型新颖别致、卫生设备齐全的高标准厕所。不但外形美观,设计
新颖,且内部都用瓷瓦贴壁,光线明亮,空气流畅,并附有洗手设备和卫生管理间,
设专人整日保洁。 成为城市中引人注目的建筑,很受群众欢迎。到1985年底,全省1
8个城市已有公共厕所4046座。按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9座,略高于全
国平均8座的水平。 群众“上厕难”的问题有所缓和。其中,高标准水冲式厕所济南
已有74座, 青岛4座、淄博5座、烟台21座、威海12座、泰安10座、德州6座。其他城
市也建有少量高标准水冲式厕所,并逐步将原有厕所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