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3&rec=67&run=13

山东环境卫生专业队伍的建立起步晚,发展慢。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秋,济南
成立巡警总局时始建城内外清道队,设施简陋,工具落后,管理松驰,收效甚微。特
别在连年战争的摧残下,民不聊生,城市环卫事业更无人过问。建国前夕,省会济南
只有人力垃圾车15辆, 运粪马车62辆,日清运垃圾159.6吨,仅占全市日产垃圾总量
的32%。青岛市积存垃圾14万多吨,堆积如山。中、小城市的环境卫生更是每况愈下。
有“小苏州”之称的济宁,城区四周被大大小小的粪场包围,市内粪尿合积的露天大
茅坑比比皆是,臭气熏人,夏、秋季瘟疫流行。在德州市则有民谣:“破德州、烂德
州,出门捂着鼻子走”。
建国前的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被视为“下九流”。环卫工人被称为“清道夫”、
“粪夫”。他们绝大多数是背井离乡的失业劳动者,地位低下,一贫如洗,并经常受
到国民党军警的打骂和粪贩子的盘剥,难得温饱。据统计,建国前从事城市环境卫生
工作的工人在济南、青岛二市共有1225人,其中济南市的环卫工人分属13个私营粪场。
运输工具十分原始,如肩扛的“粪箕”、抬筐,手推的独轮车,只有少部分马车。城
市卫生设施少而简陋,大多为露天旱厕,垃圾粪便处理多为自然焚埋和作农业用肥。
建国后,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由于广大城市居民和专业队伍的共同努
力,城市环卫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
山东省城市环卫事业1980年以前由卫生等部门管理,1980年以后归口省城乡建设
委员会统一管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949-1965年为稳定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接收改造,整顿发展,建立新的
城市环卫机构体制。各城市制定了一系列城市环卫管理办法,结合群众性的爱国卫生
运动,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环卫工作的开展,环卫事业发展正常。
建国初期,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开展较早的是潍坊,1948年解放后,该市就成立了
“清洁卫生管理所”,对市内非农业人口的粪便、垃圾实行统一管理。为此,全省在
潍坊市召开现场会,推广其经验。年底,济南市设立市容委员会,颁布了《济南市公
共卫生管理规则》。1952年全省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除四害、讲卫生”群众运动,
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城市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善,为以后经常性的卫生运动,打
下良好基础,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了重大作用。
“一五”期间,全省9个城市(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德州、潍坊、威海、济
宁、临清) ,成立了城市环卫专业队伍,加强了对环卫工作的领导。1958年省人民委
员会发布了《山东省中小城镇粪便垃圾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小
城镇那种粪便乱晒、垃圾乱倒、街巷污秽、蚊蝇繁多的状况。此时人民政府为改善环
卫工人的劳动条件,开始调拨汽车,培训驾驶、维修人员,大城市的垃圾清运部分实
现机械化。
1962年初,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重新颁布了《山东省城(镇)市粪便垃圾管理暂行办
法(修正草案) 》,使全省9个城市健全了清洁卫生管理机构。大中城市设立环境卫生
管理处或市清洁卫生管理委员会,管理全市的粪便、垃圾的清除、收集和运输,同时
按以工代赈的方式招用人员,建立了由区防疫站管理的街道保洁队,虽然当时城市环
卫队伍数量增加不多,但队伍素质,装备水平,劳动效率都有较大提高。济南市的环
卫职工队伍平均年龄41岁, 30-45岁的青壮年职工占职工总数的60%;各型专用车增
至63辆, 为1957年的4.2倍;粪便、垃圾的日清除量分别为400吨和520吨,比1957年
分别增长66%和16%; 主要街道保洁总面积56万平方米;公共厕所达到622处,比19
57年净增153处;建成垃圾台11座。市区的环境卫生面貌有所改观。
1966年-1976年为曲折发展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环卫工作遭到破
坏。“文化大革命”初期,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被废弃,环卫劳动模范积极分子受到排
挤打击,广大环卫工人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环卫设施和车辆完好率日益下降,致
使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恶化。1972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山东省城市(镇)粪便
垃圾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使得城市环卫工作有一定转机,城市环境卫生得到了整治。
据1973年第三季度统计,全省已有82个市、县(占全省市县总数的71%)整顿恢复了清
洁卫生管理机构,垃圾粪便日产日清的有57个市县(占总数的56.1%)。但是这一时期
尚有三分之一的城镇仍处于停顿混乱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健康发展时期。1980年以来,遵照国务院和国家城
建总局关于改变城市环境卫生体制,加强城市环卫工作的有关规定,由各地城乡建委
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改变了过去管理部门性质、职能、任务不
清的局面。扭转了只管“扫、掏、运”,不管“宣、教、管”的做法,确立了通盘解
决好城市环卫工作的服务方针。多数城市将环境卫生部门列为事业单位,解决了经费
来源问题。同时,环卫专业队伍不断壮大,技术装备不断提高。据统计,1980年全省
9个城市有环卫职工5000多人, 1985年全省城市共有环卫职工近万人,其中正式职工
7400人。不少单位和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
和先进职工。青岛市四方环卫管理站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先进集体,威海市环卫处作
为省先进集体代表参加了国家建设部召开的市容园林“双先”会议,济南的于凤芹、
国连蕊,济宁的刘延年,淄博的郑友昌,滩坊的李寿德,泰安的尚太英等人分别被评
为全国环卫行业和省、市的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有
的还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
1980年, 全省环卫经费为864万元,1985年增加为2900万元,占城市建设总投资
的6.3%。 按城市人口平均,由1980年的2.46元,增加到1985年的5.05元。烟台、威
海、 济南、青岛等市,人均在5元以上。环卫机械设备状况有明显改善,各种环卫设
施增长较快。到1985年底,全省有大中型环卫车辆1539部。济南、青岛、淄博、烟台
等大中城市垃圾收运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粪便抽吸作业达50%以上。城市环卫工
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