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建筑抗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3&rec=55&run=13

山东是全国重点地震省份之一,境内有两条深断裂带,即:由潍坊附近向南经安
丘、沂水、临沂、郯城,穿过江苏宿迁,安徽嘉山、庐江,直到湖北黄梅的郯城--庐
江深断裂带和由聊城向西南经范县、东明到河南兰考的聊城--兰考深断裂带,至今仍
在活动,平均6年左右就有一次有感地震发生。
全省19个城市,处在地震基本烈度7度和7度以上的地震区的有10个,占47.37%。
全省城市总人口1793.8万人, 处在7度以上震区的有928.2万人,占51.74%。地震严
重威胁着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见表3-10。

一、城市抗震机构与人员
1977年,全国第一次抗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正式成立了抗震办公室,随
即山东省抗震办公室组建。在对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进行调查、鉴定的基础上,全省
各设防城市(其中烈度在7度和7度以上的城市及济南、青岛2市) 开始对抗震能力不足
的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为提高加固质量,改善劳动条件,增强加固效益,各市
努力探索抗震加固的新途径,研究出一批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抗震加固新机具。
1978年后,各地严格执行1974年国家颁发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把住了新建工程的设防关,避免了“二次加固”的产生。1979年,烟台市作为全国编
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试点城市,开始研究增强城市综合抗震能力的最佳方案。
到1985年底,全省有抗震任务的城市都成立了抗震办公室,或指定了专人负责,
共有抗震工作人员108人。其中,专职人员39人 (工程师14人,技术员8人,行政干部
17人),兼职人员69人(工程师19人,技术员24人,行政干部26人)。技术人员共65人,
占总人数的60.2%。他们一方面受各自主管部门的领导,同时又在抗震办公室指导下
工作。经10年努力,全省12个抗震设防城市,基本完成了抗震加固计划。烟台市城市
抗震防灾规划付诸实施,其经验被逐步推广。山东城市抗震防灾工作向增强城市综合
抗震能力的方向健康发展。

山东省19城市所处基本烈度表
表3-10
人口单位:万人

┌──────┬──────┬─────┬──────┐
│6度 │7度 │8度 │9度 │
├──┬───┼──┬───┼──┬──┼──┬───┤
│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 │
├──┼───┼──┼───┼──┼──┼──┼───┤
│济南│143 │枣庄│195.1 │ │ │临沂│136.5 │
├──┼───┼──┼───┼──┼──┼──┼───┤
│青岛│125.1 │德州│27.6 │ │ │ │ │
├──┼───┼──┼───┼──┼──┼──┼───┤
│淄博│230 │菏泽│100.2 │ │ │ │ │
├──┼───┼──┼───┼──┼──┼──┼───┤
│潍坊│104.2 │新泰│115.7 │ │ │ │ │
├──┼───┼──┼───┼──┼──┼──┼───┤
│济宁│76.6 │莱芜│104.1 │ │ │ │ │
├──┼───┼──┼───┼──┼──┼──┼───┤
│泰安│132.5 │临清│60 │ │ │ │ │
├──┼───┼──┼───┼──┼──┼──┼───┤
│东营│ │威海│22.1 │ │ │ │ │
├──┼───┼──┼───┼──┼──┼──┼───┤
│聊城│72.4 │日照│95.8 │ │ │ │ │
├──┼───┼──┼───┼──┼──┼──┼───┤
│滨州│17.8 │烟台│71.1 │ │ │ │ │
└──┴───┴──┴───┴──┴──┴──┴───┘

二、抗震建筑加固
1976年唐山地震后,枣庄市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分期分批进行加固的原则,对
全市建筑物进行普查鉴定,排队摸底,确定了六大要害系统的加固项目,制订出分期
分批加固计划和加固方案,在全国率先实施对现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1977年,临沂市开始对市内“十大要害”、“六大生命线”工程进行抗震加固。
1978年, 烟台市对650万平方米建筑物普查鉴定,按其使用年限、抗震能力、进
行加固的可能性、加固投资效益等条件分为四类:1.无加固价值的危房,建议拆除重
建;2.抗震能力不足且加固困难的一般房屋,建议改变用途;3.已满足抗震要求的建
筑物,不再进行加固;4.不满足抗震要求且具有加固条件的建筑物,列入加固计划,
按其重要性分期分批实施。 同年,德州市对全市195.5万平方米建筑物进行鉴定,需
进行抗震加固的66.2万平方米,约占34%。
1981年, 泰安市对全市“生命线”工程进行排队,共查出需加固建筑物9.179万
平方米。其中:医疗、通讯、供水系统0.79万平方米,粮食生产系统1.744万平方米,
文教系统4.32万平方米,行政机关2.323万平方米。
到1985年底,全省共投资5900多万元,钢材7190吨,木材5200多立方米。其中:
国家拨款4180万元,分配钢材6140吨,木材4800多立方米;省拨款1260万元,带钢材
1050吨,木材400立方米;地方自筹517万元(不含省直各厅局自筹)。共加固各种建筑
物建筑面积638万平方米,砖烟囱480座,桥梁152座,水塔60座,各种设备156台件及
一些皮带通廊、 索道支架等工程。其中,烟台市加固各类建筑物160万平方米,烟囱
53座,水塔7座,桥梁1座,各种设备42台件,原加固计划全部完成。枣庄市共加固工
程项目1375个, 累计加固总面积31.4万平方米,烟囱75座,水塔12座,皮带通廊132
5米,桥梁8座及一部分工业设备和工程设施,原定加固任务全部完成。临沂地区共完
成建筑物加固480项, 建筑面积54.74万平方米,氨柜2座,水塔4座,烟囱6座,输煤
栈桥1座,输煤走廊4座,油罐60个,电器支柱15根,加固计划基本完成。新泰市完成
加固面积2.323万平方米。 莱芜市完成加固面积2.25万平方米。全省原有未设防工程
加固任务基本完成,并通过验收。
1978年-1982年,菏泽市市区共加固房屋和建筑物22.85万平方米,经1988年11月
7日菏泽5.9级地震考验基本完好。解放初所建菏泽地区精神病医院病房楼,墙面已有
酥碱现象,震前采用圈梁、壁柱、拉杆方法进行了加固,震后没有裂缝。该院家属宿
舍,一半加固,一半未加固,震后未加固的损坏严重,经加固的基本没有损坏。菏泽
地区人民医院门诊楼、菏泽地区邮电局营业楼,均为混合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钢拉杆加固,震后完好。菏泽地区南电厂,砖烟囱高50米,采用
垂直扁钢内距1.8米和水平扁箍间距2.5米加固,震后无裂缝。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设计
的菏泽市城关镇展销楼, 建筑面积5178平方米,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抗震烈
度7度设防设计,震后完好。

三、建筑工程抗震设计
1974年,国家颁发《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978年, 山东省烟台、枣庄、德州3市被列入全国38个重点抗震城市。威海市被
确定为省内重点抗震城市。 处在7度以上基本裂度区的枣庄、德州、菏泽、新泰、莱
芜、烟台、临清、威海、日照、临沂及青岛、济南 (青岛、济南属6度区,按7度区设
防) 等12个城市的抗震部分,会同城建、设计、建造、施工管理和施工企业等部门,
制订办法,分头把关。1978年1月1日后设计的城市新建工程,凡未按《工业与民用建
筑抗震设计规划》设防的,一律不施工、不拨款。
同年,德州市针对新建工程设计达不到规定要求和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制定
了4项基本措施。 规定,新建工程不仅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而且需要满足地震
对交通、避难场地的要求,“生命线”工程要考虑减少次生灾害和满足地震时能正常
运转的要求。旧城改造,需在考虑按规划和充分利用土地的原则下,摸清改造区内的
地质情况,禁止在严重液化地带设置主要建筑物或高层建筑物。并明确了市抗震办公
室是新建工程设防的监督机构,对新建工程的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等进行监督。
对重要的“生命线”工程、高层建筑和重要的工程设施,市抗震办参加审查,不符合
抗震设防要求的,有权令其停止施工。

四、抗震规划
1978年,烟台市被确定为全国编制抗震防灾规划的试点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
括:城市现状和防灾能力,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对城市的影响及危害程度,抗震防
灾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措施(以上为规划的总说明,即纲要),抗震设防区划,避
震疏散规划,城市“生命线”工程防灾规划,防止地震次生灾害规划,抗震加固规划,
震前应急准备及震后抢险救灾规划,抗震防灾人才培训、宣传教育、防灾训练和防灾
演习规划(以上为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组成)。
1979年,烟台市成立抗震防灾委员会,制定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提纲》,
将城市抗震防灾工作分解为:地震背景、场地区划、震害预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抗震加固、监震措施六项专题,逐一提出了目的、要求、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的初步设
想。并按其相互关系,把工作进行的程序汇编成一个较完整的工作序列。
1980年12月,省建委在烟台市召开全省抗震防灾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关于做好
城市抗震工作的几点意见》。
1982年,德州、威海两市相继展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12月,烟台市城市
抗震防灾阶段成果讨论会召开,论证了《烟台地区历史震害及地震烈度初步划分》、
《烟台地区地震地质特征及发展背景分析》、《烟台市地震地质调查》、《烟台市地
貌调查》、《烟台市土质调查》、《烟台市地下水调查》、《烟台市地震海啸研究》、
《烟台市场地土及动力特性》、《烟台市小区域地震的估计》等9项成果。
1985年,《烟台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完成,付诸实施。《德州市抗震防灾
规划》编写完毕,进行鉴定。威海市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做完了小区域烈度划分。

五、抗震科技成果
1976年后,随着抗震加固工作的进展,省抗震办公室组织各市抗震技术力量,从
加强建筑物抗震强度,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及变形能力着手,对加固技术方法和施工机
具进行了研究改造。烟台市先后完成了多层砖房内加固体系、玻纤水泥出屋面小烟囱、
砂浆锚筋、天窗框承重的锯齿形单层厂房抗震加固方法、砖烟囱加固施工新工艺等十
几种加固工艺研究。枣庄市研用了外挂吊篮简易施工法、手动螺丝推动电钻、树脂胶
泥锚固法等工艺。德州市采用墙体钻孔砂浆灌注锚筋或用螺栓连续两种方式,代替了
混凝土销键联接墙与圈梁和柱的方法。
1980年,临沂市根据抗震加固构造柱、圈梁在同一烈度区域内规格基本相同的特
点,设计制作了定型钢模板,拆装灵活,使用方便,可周转百次,在全省推广。
1983年5月,省抗震办公室在临沂市召开抗震技术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
其中,山东省建筑科研所等单位承担的《带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房足尺片墙法抗震性能
的实验研究》、烟台市抗震办公室承担的《砂浆锚筋在抗震加固中的应用》《出屋面
小烟囱的试验研究》《使用悬空脚手架,提高经济效益》等,都是卓有成效、实用价
值较高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