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排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3&rec=46&run=13

一、管渠
排水管道古已有之。
1901年,德国开始在青岛市区修建排水设施。先后在前海海滨德国人居住区和大
鲍岛、小鲍岛、台西等中国人居住区修建雨污水管道(包括暗渠),并在广州路、太平
路、乐陵路、南海路选择地势低凹处建起了4个污水排泄处。4个排泄处中,太平路、
乐陵路排泄处分别将污水输至广州路排泄处,由广州路排泄处集中输往团岛顶端入海;
南海路排泄处单独将污水输至太平角入海。 各排泄处最大排泄能力合计约为每日1.5
万吨,实际当时每日污水排泄量大约只有几千吨。
建国后,全省排水设施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恢复时期, 山东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重点是在加强维护的基础上适当扩展。1
949年6月3日, 青岛市解放后的第二天,青岛市人民政府就组织人力抢修遭到破坏的
排水管道,仅用3个月即疏通管道3.5公里,掏挖雨水斗8700多个,清理明沟暗渠运出
污泥淤沙4万多立方米, 并赶在雨季到来之前,修建了益都路排水管道,疏浚了淤塞
严重的昌乐路河,使附近居民得以解除受害多年的水患。1950年,又用以工代赈的方
式组织人力,将堵塞已久的菏泽路、西口路、成武路等处的混合管出口予以延长,并
先后疏浚海泊河、西方河、水清沟河、仲家洼河、张村河等主要河流,共运出污泥淤
土9.3万多立方米, 使城市排水防洪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为加强对排水设施的养护,
1953年,对解放前形成的下水道工区进行了整编,成立了两个下水道工区,分别负责
市南、市北的下水道和新建的台东下水道的养护。以后,随着市政工程设施养护工作
的发展,下水道工区和道路工区一起按行政区划组成了养护工区,各工区内均设有下
水道养护组,保证了排水和防洪设施养护工作的经常化。
1953年至1957年间,全省各级人民政府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治理了许多污染严
重的“龙须沟”。青岛市将大港纬一路明沟改为暗沟,并在暗沟上覆土建成街心花园;
同时在小阳一路、 嘉禾路、嘉定路等处铺设雨污管道7.2公里。济南市对西护城河等
进行了疏浚。此时期,淄博、烟台、潍坊、德州、济宁、威海、临清等市陆续修建了
少量排水沟渠。 到1957年底, 全省9个城市共有下水道482.8公里, 其中污水管道1
69.8公里,雨水管道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205.4公里。
1958年以后,排水和防洪工程建设项目被压缩或削减。至1963年,青岛市在疗养
区改建雨水管道3.5公里,在大学路修建暗渠0.23公里。聊城修建排水明沟2公里。
三年调整时期,全省城市在对已有排水设施加强保养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污水处
理,同时稳步发展了排水管渠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始铺设雨污分流下水道。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排水设施的养护维修一度陷于停顿,以致排水设施损坏
严重,污水漫溢时有发生。各城市虽在不断增设排水设施,但远远跟不上工业排污和
生活污水量的增加,河道、海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979年,济南市有石板沟下水道
80多公里,已损坏的就有50多公里。同时随城市市区的扩大,原来在城市边缘的许多
河道都穿越了城市中心地带,如济南的工商河、护城河,潍坊的白浪河,济宁的府
河,淄博的朱龙河,烟台的夹河等,已成为上百个工业企业污水的排泄渠道,有的已
年久淤塞,有的已基本干涸,生物绝迹,汛期由于过水断面减少,排水不畅,又形成
城市水患。
80年代,各城市以蓄排兼用、综合治理为根本,对河道进行全面疏浚整治。济南
市自1983年以来,发动全市57万人参加义务劳动,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片包干,
只用了二年半时间就拆迁了817户居民、 33个单位,清淤32万立方米,砌石3.26万平
方米, 植树100多个品种、6万余株,种草皮6万平方米,建成了把护城河水面、四大
泉群联系起来的环城公园。工商河治理完成一期工程,为群众创造了一个休闲游憩的
环境。 潍坊的白浪河被人们称作“黑浪翻” ,1982年以后,结合“文明礼貌月”、
“全民植树” 等活动,进行了两次清淤治理和植树绿化,共清淤泥4.5万多立方米,
栽植各种常青花灌木5万多株, 沿河兴建起各类小品建筑。如今的白浪河河水开始变
清, 河滩上长出了青草,两岸已形成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的河滨游览区。济宁市在1
981年至1983年的三年中,对府河、越河、老运河等4条河道进行疏浚,义务劳动用
工52万个,投资827.1万元,清淤土方56.17万立方米,给城市排水创造了较好条件。
“六五”期间,全省24条河流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沿岸1000多个工厂企业的污水
排放得到了有效限制。
在此期间,各城市在加强对原有排水设施养护和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加快
了新建步伐。 1979年至1985年,青岛市新建排水管道123公里,占解放后新建排水管
道总数的41%;济南市按照五大排水系统 (济齐路排水系统、济泺路排水系统、大明
湖排水系统、大柳行头排水系统、黄台排水系统) 的规划,按现代化城市的要求进行
了有计划的整修和新建, 使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向永久、方便、坚固方向发展。到1
985年底,全省18个城市排水管道总长达1884公里,是建国初期的5.9倍;下水道服务
面积227.3平方公里,占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495.5平方公里的45.9%;全省人均下水
道长度为33厘米(全国平均水平27厘米)。许多中小城市开始建设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二、污水处理
(一)污水处理厂
1958年,全省污水处理综合利用现场会在济南召开。济南市科学研究所设计,市
政府与农业信用社共同投资修建节制闸三座和济齐路污水站。设计能力每日处理污水
8000立方米,灌溉农田3200亩。1959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实际灌溉农田1500亩。第二
期工程计划在污水中提取畜用B12、 沼气、塑料、焦油,淤泥用作颗粒肥料,污水经
过沉淀发酵后(消灭大肠杆菌)灌溉农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1960年,市政
府用2万元将该站收归国有, 本打算投资兴建,因贯彻中央“调整”方针,该工程下
马。至今该站只起提升灌溉作用,达不到处理污水要求,已建成的两个沉淀池也已坍
塌。
60年代初期,青岛各污水排泄处先后对污水排泄设施进行了一些改造,普遍装用
真空泵排泄沉淀池中的污水。这样,虽然改善了劳动条件,但是增加了对排放区的污
染,污水处理问题更加突出起来。1963年决定在青岛团岛建设污水处理厂,建造两个
圆形双层污水处理池, 设计能力为日处理污水1.1万吨,主要处理自广州路排泄处输
送来的污水。 该厂于1965年建成投入使用,由于进水不足,实际日处理污水量为0.6
4万吨, 处理方式为一级处理。污水经处理池过滤沉淀后排放入海,沉淀的污泥作为
肥料运往农村, 全部工程造价102.7万元。此系山东首座污水处理厂。经沉淀处理后
的污水排入海中,对保持前海海域的清洁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中的有害成分未
能去除,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后来农村对城市肥料的需要量减少,
污泥的出路也成了问题。
1981年4月, 青岛市投资46.2万元,在延安三路南端建成一座采用射流曝气生物
氧化法、 日处理能力为500吨的小型污水处理试验站。同年,威海市筹建日处理能力
为3000吨的中型污水处理厂。到1985年,全省已有污水处理厂4个,日处理污水3.5万
吨。
(二)污水利用试验
1968年至1975年间,青岛市先后建成了两个污水农田灌溉系统:一是小白干路污
水灌溉系统,由乐陵路泵站和海岩路泵站将原输往广州路泵站或直接排放入海的污水
输送至杭州支路泵站,再经小白干路加力站送往大山污水平流沉淀池,然后流入农田
浇灌;二是浮山污水灌溉系统,由太平路泵站、南海路泵站和太平角泵站将污水送至
延安三路污水平流沉淀池,浇灌附近农田。两个系统共计新设排水管道15公里,新建
泵站5个、平流沉淀池6座,耗资220多万元(其中崂山县社队投资50万元) ,每日可输
送污水3.5万吨,浇灌农田近3万亩。当时,这些农田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但由于污水
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几年后,造成对农作物及农田的严重污染。1979年,市政府决
定停止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污水只得重新排放入海。
1978年6月, 青岛市政工程管理处的技术人员和污水处理厂职工学习外地污水处
理的经验,结合青岛地区污水浓度较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混合的实际情况,探索
进行二级污水处理的具体方法。他们利用一些简陋的设备开始进行射流曝气生物氧化
法处理污水的试验。 1979年5月,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当时,一些出席在青岛召开
的山东省市政工程技术情报网会议的省内外专家认为有扩大试验的价值。 1981年4月
底,投资46.2万元,在延安三路南端建成一座小型污水处理试验站。采用上述处理方
法, 日处理污水能力为500吨。处理前的污水中含有工业废水20%,其余80%为生活
污水, 经过几个月的试验运行,取得了比较完整的数据。当年8月经市环保局等有关
部门鉴定,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了浇灌农田的标准,也可用于土建施工。并认为射流曝
气生物氧化处理污水的方法,在水质等条件类同的情况下,可以推广应用。随后,于
1982年开始, 又投资150万元在这里筹建一座采用同样处理方式、日处理能力为3000
吨的中型污水处理装置。
1986年10月, 济南市工商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工。该工程3月11日动工,期间,全
市有1.6万人参加治河义务劳动,共清挖淤泥32万立方米,砌修护岸土墙长1.6万米(6
万立方米) ,修建污水处理设施72套,铺设截污主次管道7285米,沿河20多个污染源
单位均建成污水处理系统。

三、工艺
(一)施工
早期的下水道设施施工都是手工操作,笨重的体力劳动、脏乱的施工环境、落后
的施工方法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建国后,在施工工艺和管理手段方面,逐步向机械
化、自动化过渡,大、中城市排水工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左右。挖掘铲运机、翻斗
运输车、高压射水车、真空吸泥车,已在部分城市排水工程和维修生产中普遍应用。
在施工工艺方面,应用了“井点排水”法以及在不影响路上交通情况下采用顶管法等
先进施工技术。排水管道以多种管径的预制混凝土四铰管代替传统的砧砌或陶土管。
“抓、冲、吸”的下水道清理方式,正逐步代替“竹片、大勺、绞车”三大件。
(二)维修养护
下水道的维修养护主要是疏浚清淤。1953年前后,下水道疏浚方法采用长4米至6
米的弹批(竹片),根据检查井之间的距离,将弹批连接,穿过管道,然后拴上大绳拉
入管道内,用人力来回拉动大绳,将污泥拖入检查井内,而后使用挖泥勺、网、铁铲
子等进行掏挖。石板沟的疏浚一般采用隔段开石板一至两块,人工用铁锨或挖子清挖
污泥。
拱沟疏浚则是工人下入拱沟内用铁锨、水桶清挖污泥。
1963年,济南市首次在市中区养护所启用手摇式绞车疏浚下水道,降低了劳动强
度,提高了工效,解决了过去用大绳疏浚不彻底、管道淤塞严重等问题。1964年在全
市各区推广应用。
根据济南市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条件和下水道分布情况,市中区养护所在1974年
研制成功“自动水冲闸门”疏浚下水道方法。经多年实践,此法工作性能稳定,减轻
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和环境卫生,并能达到周期性的疏浚,提高工效5倍半。
1975年在中央及省、市有关刊物上分别刊登介绍,并在山东省工业展览馆展出。
自动水冲闸门主部件包括闸板、碰锁、坠铁、管钳、护圈等部分,使用时接放在
检查井内的下游管道进口处,随检查井内水位升降变化而自动启闭,反复工作,利用
污水冲刷管内污泥,保持管道畅通无污。自动水冲闸门清污方便,可任意挪动,操作
灵便,凡使用自动水冲闸门的管道内,均没有出现冒水现象,对济南市环境卫生及道
路交通起了良好作用(管道坡度必须大于千分之五和上游水量充足时,效果较为理想)。
随着城市道路不断拓建, 排水管道断面加大。自动水冲闸门只能用于直径500毫
米以下管道,大口径管道不适用。因此,弹批(竹片)绞车的疏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