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桥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3&rec=44&run=13

一、设计与工艺
清末至民初,桥梁设计多限于木桥、石板桥、石拱桥、砖拱桥。跨度小,结构简
单,承重量也不大。其设计时大都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道路同时设
计、施工。德国侵占青岛后所修青岛武林桥,是山东较早的小型钢筋混凝土桥之一。
1934年,潍县建设工程师张耀斗,在潍县东关白浪河上,按照地形、款额限度,
设计最经济钢筋混凝土大桥--朝阳桥。桥长106米,宽6米,高12米,是潍坊市第一座
钢筋混凝土大桥。
建国后,桥梁设计多采取预应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作为桥梁的主体结构材料,
桥梁下部构造较多地采用柱式、埋置式桥墩,框架式和U型桥台以及灌注桩基础。
1952年,山东公路局在益都设计修建瓜市桥,采用三孔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
长64.55米,宽8.5米,高9.5米。
1957年10月,烟台市修建三里桥,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式桥面,将混凝土现浇工
艺应用于建桥。 1959年,济宁市建造跨径为200米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是全省较早的
大跨径钢混桥之一。
60年代后,以钢筋混凝土为桥体结构的板桥、梁桥、拱桥、钢架桥等桥梁设计在
全省普遍运用。
1964年, 山东省交通厅在临沂修建沂河大桥时采用了桩基础设计,共设计桩柱7
64根,组成钢筋混凝土排架桩,建成桥长1700米,宽8.5米。
1975年建成的济南“天桥”,桥长854.5米,宽18.1米。设计上采取3层立体交叉,
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工程由上海市政设计院设计,铁路地道桥由铁路局线桥三大队
设计。最大建筑高度14.39米,引桥9孔,主孔上部构造采用跨径35米钢筋混凝土两铰
斜腿钢架桥,是全省第一座大型立体交叉桥,也是当时全国立交工程中较大的一个。
1979年潍坊市所建白浪河北宫大桥,长140米,宽19米,高8.5米,荷重量350吨。
设计上采用简支箱梁连续板新型结构和新型滑板支座,保证了桥面的平整度,提高了
行车的舒适性,减轻了因伸缩缝的存在而带来的车辆机件磨损和噪声。使用期间伸缩
缝的维修工作量也相应减少。
1983年,临沂市临沂大桥采用了钻孔灌注桩基础,共8组77孔,可达9度防震要求。
山东城市桥梁基础设计又迈出新的一步。到1985年,山东钻孔桩最大直径达到1.2米。
采用这种基础,机械施工要求低,方便迅速,造价低,且能提高承载能力。
1984年由青岛市市政工程总公司设计的宁夏路立交桥, 主桥结构为后涨预应力
“工”字型梁,结构轻巧,造型美观,成为青岛一景。
为方便施工,对中小跨径的桥梁,各城市尽量采用标准化设计,努力向工厂化生
产和装配安装的方向发展,以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同时,大型桥板的预制、吊装、
双曲拱结构的桥梁施工工艺都有了新的改进。1984年至1985年,济南市前进桥施工时,
采用单孔拱桥的转体施工新工艺,打破了过去一直沿用的有支架或无支架施工法,获
得了经济、简易、快速、安全和不中断上行下航的效果。全省大城市为提高交通能力,
对原有桥梁进行拓宽改造,采用一侧加宽、两侧加宽或两侧增设慢车道桥梁的方法,
施工期间合理安排调配,尽量保证交通正常运行,取得明显的综合效益。在既有铁路
线路下的地道桥施工中,采用了以顶进整体箱涵就位的新工艺,既不耽误铁路的正常
运行,又保证了道路的正常施工。

二、兴建
鸦片战争后,河桥多随着城市道路的兴修而建造,以能适应道路通行为度,规模
都比较小。
1926年,济南市兴建成丰桥,石拱结构,一孔净跨10米,宽8.9米,两边2.5米人
行道。
1927年,济南修建济泺桥(原名义威桥,1930年改名五三桥)。钢筋混凝土三铰双
骱敝肩式拱型结构, 拱型及大小与著名的赵州桥相仿,桥型美观。桥跨距32米,长4
5米,宽10米,车行道为混凝土路面。
1934年春,修筑台(儿庄) 潍(县)公路时,临沂县县长范筑先主持从国库中拨款1
5万元, 地方募集3万元,将始建于明代的沂河大桥改造为石桥。桥长1487米,宽3.3
米,高1.5米,桥分5段,3低2高,通长60余孔。低桥为浸水桥,高桥未设栏杆,桥体
以水泥砂浆砌乱石筑成。因使用了最先进的建筑材料水泥,而成为洋洋大观的“洋桥”,
也是鸦片战争后山东建造的最大型桥梁之一。然而,由于低桥为浸水桥,每遇汛期河
水暴涨,则行人受阻,又因桥面过窄,行人跌落河内者时有发生。
建国时,山东桥梁多为木桥、石拱桥、钢桥,这些桥历尽沧桑,大都属于有隐患
的桥。人民政府首先对旧有桥梁进行了修缮。济南市抢修了新东门桥、南门桥、第二
虹桥、 苇闸桥、坤顺门桥、麟祥桥等被战火毁坏的桥梁。青岛市在建国后的3个月内
修砌桥梁土石方9000多立方米。德州市与衡水地区合资兴建了运河大桥。济宁市修复
了被战争破坏的草桥口、南门口、大闸口和小闸口4座桥梁。
1953年到1957年,为配合工业生产和道路发展的需要,各城市在修缮改造旧桥的
同时, 新建了61座桥梁,总长834米,总面积5593平方米。其中淄博市兴建了孝妇河
上的第二座大桥--北关桥。济宁市整修了324座木、石、砖结构的小桥。到1957年底,
全省各城市共有桥梁632座,总长8601.9米,总面积55185平方米。其中,永久性桥梁
608座,长8284米,面积54112平方米。
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时期,与新辟工业区的道路建设相适应,除对旧有桥
梁进行维修,保证畅通外,还集中力量进行了旧桥的改建和新桥梁的兴建。1958年,
全省7个城市拥有桥梁616座, 其中大型永久性桥梁20座,中型永久性桥梁98座。196
1年在国家投资减少的情况下,对全省5%的桥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养护和维修。潍坊
市于1962年在白浪河上修建了民主路漫水桥和健康路漫水桥,接通了这两条路的过河
路段。 到1962年底,全省13个城市共有桥梁687座、71010平方米,其中永久性桥梁6
21座、64024平方米。
三年调整时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省城市维修各种桥
梁210座。1965年,潍坊市新建了高水位的国防大桥,长135.6米,宽14米。同年,泰
安市修建了泰山大桥, 为3孔石拱桥,净宽12米,单孔净跨20米,净高12.51米。到1
965年底,济南市已有桥梁130座,淄博市有永久性桥梁62座。此期间,潍坊市加宽了
胜利桥,修葺了若飞桥。“文化大革命”中前三年,城市建设受到了冲击,市政设施
损坏比较严重,许多城市桥涵的栏杆毁坏,墩台掏空,承重结构断裂。此三年修桥较
少。 1968年德州兴建天衢桥,长75米,宽14米,荷载13吨,混凝土双曲拱结构。197
0年后, 山东省开始在黄河上修建桥梁。滨州市北镇黄河大桥,全长1400米,采用连
续栓焊钢桁梁先进技术,主桥每孔跨径为112米,灌柱桩基础的钻孔深度超过100米。
该桥的建成,结束了当地“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的历史。
80年代,桥梁建设突飞猛进。潍坊市在短短的几年内,先后在虞河和白浪河上新
建和改建了4座大桥, 其中北宫桥长140米,宽9米,为市区主要交通干线拓宽延伸创
造了条件。 济南市在小清河上修建钢筋混凝土钢架拱结构形式的前进桥,单孔跨径4
0米, 总长56.50米。 1982年, 济南市兴建黄河公路斜拉桥,全长2023.44米,桥宽
19.50米,两座巨型钢筋混凝土索塔高68.4米,主桥最大跨径为220米,其规模居亚洲
同类桥梁之首,居世界第七位。这座大桥建成后,不仅成为沟通华北和华东地区的重
要通道,而且成为济南市的重要景点之一。同时,各城市还维修改建了一批原有桥梁。
到1985年底,全省18个城市共有桥梁543座(含立交桥),其中永久性桥梁515座。其中:
济南106座,青岛139座,淄博73座,德州16座,威海31座,临沂36座,青州11座。烟
台因河道加盖改建道路,拆除了一些桥梁,现有7座。1986年-1990年,全省又建设永
久性桥梁92座。

三、重要桥梁选介
万年桥系青州古城北门桥, 始建于公元1032年, 原为单孔木结构。公元1594年
(明万历二十二年),改七孔青石结构拱桥,高8.8米,宽9.4米,长86米。桥栏上镶有
小石狮子38个,宝瓶36个,栏板刻二十四孝图浮雕,定名万年桥。后重修三次。建国
后,于1956年对损坏部分进行了修补。“文化大革命”初期,桥上石狮、宝瓶、浮雕
均被毁。 1986年5月投资30万元,据明朝原貌重修,为青石水泥结构,比原桥提高20
公分,并在桥两头增刻了四个大石狮。
永济桥位于青州市范公亭公园滋溪湖上,始建于556年(北齐天宝七年) 。长55.5
米,宽2.8米,高0.8米。民国前为通往西关的主要道路桥梁。1985年益都县政府进行
改建,结构为三孔石拱桥,用乱石铺基,条石铺面,两边石栏板刻有八仙过海浮雕。
桥长61.38米,宽7.9米。中孔高4.76米,宽5米,两边小孔各高2.7米,宽2.97米,成
为范公亭公园的景观之一。
鹊华桥位于济南大明湖与百花洲之间,是连接城区北部的东西街巷桥。该桥建于
明代,为长8米、净跨4米单孔石拱桥,当时系交通要道,历史上享有盛名。
1946年因石拱桥凸出路面2.5米, 坡陡石滑,不仅交通不便,而且易发生危险,
故改建为长4米、宽6.5米的平板木桥。1954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将旧桥拆除,改
建为长4.25米、 宽6.4米的钢筋混凝土平板桥,桥面铺柏油,角铁栏杆。1983年明湖
路拓宽,将该桥重建为长30米、净跨3.5米、净高1.5米的钢筋混凝土板桥。设计荷载
汽车--15、挂--80,由市政设计室设计,市政公司施工。
前进桥(原名前进化工厂桥)1958年新建五孔木桥,跨度5米的4孔,中孔跨度7米,
总跨为27米,桥面宽5.5米,桥下净高4.15米,计算荷载汽车--6。该桥位于济南市黄
台北路,横跨小清河上,是市区与黄台工业区相连接的咽喉。此次新建木桥建在规划
路的正桥下游30米处,以备在正桥位建永久性桥梁时作绕道用,后经两次改建。小清
河是山东城乡物资交流的水上要道, 木桥在洪水期间梁底离水面仅1米左右,汛期经
常断绝航运, 影响工农业生产。至1966年该桥年久失修,6吨车辆不能通过,并已超
过使用年限。为此,将木桥改建为三孔双悬臂钢筋混凝土桥,中孔净跨15米,两边孔
跨度各8米,净高3.5米,桥面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载重提高到汽车13吨、 拖挂60吨。当年11月开工,1967年5月竣工。1982年黄河公路
斜拉式大桥建成后, 省内外南北车辆急剧增加,每昼夜通过车辆22350辆次,前进桥
不仅不能满足新的运输要求,而且成了卡脖地段。1983年由市城建局市政设计室设计,
建造新前进桥。新桥为钢筋混凝土单孔钢架,拱桥,净跨40米,桥长56.5米,宽40米,
其中车行道16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7.5米,另在两车道之间设有2.5米宽活动式混凝
土分隔墩两排, 两边人行道各宽4米,载重汽车20吨。工程由市政公司施工,于12月
破土动工,采用转体施工方法,1984年8月6日完成第一组拱架转体,同年9月1日完成
第二组拱架转体,1984年9月30日局部通车,1985年6月底全部竣工,投资202万元。
西关大桥(淄川) 位于孝妇河上,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已400余年。最初此地于
明嘉靖年间建有孝感桥,后废。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重建,取名六龙桥。民国以
后逐渐改称西关大桥。1960年以后,于该桥南北相继新建了淄川大桥和淄城大桥,于
是群众又习惯称为西关旧大桥。该桥为石砌,有7大8小15个桥孔,是淄城通往西关的
要冲。1956年将砖砌栏杆改为钢筋混凝土栏杆。1981年整修拓宽。整修后,桥长98米,
宽9.7米,高5.6米,载重提高到汽车13吨,拖挂60吨。
沂河公路桥(临沂)位于老桥下游1公里处,1964年由山东省交通厅桥梁工程处建。
长1700米, 宽8.5米,钢混结构排架桩,共有桥柱764根,150孔。1983年又在公路桥
下游15米处重建一座公路大桥,长2290米,宽11.9米,高8米,比公路桥高约5米,形
成高低复线,车辆行人分上下行道单线运行。新桥两侧设钢混栏杆,安装玉兰花灯四
组,琵琶式汞灯36盏。桥桩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共8组77孔,防震能力为9度设防,排
洪能力为19000立方米/秒,被评为山东省全优工程。
天桥位于济南市区中部,火车站东侧,是市区南北交通的重要立交桥梁。南接纬
二路,北经成丰桥与济泺路南北贯通。新天桥是济南一景。上下3层立交,铁路居中,
十分壮观。它跨胶济、津浦铁路,既是市区公路与铁路交通的咽喉,又是南北过境车
辆的必经之路。
原天桥始建于1911年, 上部结构为净跨10米的下承式钢板桥,桥面净宽4.5米,
通过一车有余, 两车不足,南北引道纵坡接近5%,会车视距不够,桥头错车困难,
两侧无人行道, 极不安全;跨铁路桥下净高只有5.2米,影响较大设备的运输。建国
后,因运输大型设备两次抬高,仍不适应内燃机车净空高度要求,也影响铁路股道的
发展。 天桥下东侧有东西地道桥两孔,净高2.88米,净跨4米,非机动车辆行驶十分
困难, 且桥下排水不畅,雨季时经常积水,有时水深达1米以上,造成交通中断。为
适应城市交通及铁路运输,解决好市区济洛路排水系统,决定拆除旧天桥,重建新桥。
新天桥采用跨铁路桥与桥式地道结合为三层式立交,即公路快车道为高架跨铁路
桥,东西两侧各设慢车道及人行道穿过铁路。不仅可改善公路交通,提高铁路运输能
力,也可美化市容。天桥主体工程设计(即跨铁路桥之主桥、引桥、引道)由上海市市
政设计院设计,济南市政公司施工,铁路地道由铁路局线桥三大队设计施工,慢车道
及排水、照明由济南市市政公司设计、施工。
天桥共10孔, 桥梁总长为340.5米,南引道长182.93米,北引道长331.07米,立
桥、引桥、引道总长854.5米,快车道纵坡为2.6%,主孔上部构造采用跨径35米钢筋
混凝土两铰斜腿钢架桥,桥高14.39米。此桥共9孔,(主桥以南4孔,主孔以北5孔),
净跨均为30米。在北引道中部为了便利官扎营与丹凤街的交通,设一桥洞,净跨6米,
长18米,高5.5米。
桥下东西两侧各有宽2.5米绿化带, 慢车道宽8.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慢车
道、人行道、排水暗沟通过铁路桥地道,铁路桥下净空3米。桥上总宽18.10米,其中
车行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05米,栏杆采用预制干硬性砂浆花式立柱。铁路桥按
5股道设计,总宽27米,考虑内燃机通过,净高6米。
天桥按载重汽车20吨、拖挂100吨设计,于1973年12月25日破土动工,1975年7月
1日建成通车,总投资594.87万元(包括铁路桥83.71万元)。竣工后,在上海同济大学
和上海市政设计院协助下,对天桥进行了荷载试验,结果达到设计要求。
杭州路立交桥该桥位于青岛海泊河和小李庄河下游,杭州路南端武林桥处。这里
共有7条道路形成了3个交叉口,两条河上原建有三座桥梁,还有一条道路穿过胶济铁
路,直通青岛港八号码头,是市内主要道路交叉口之一,交通非常拥挤。经过反复经
济技术论证,决定在此处修建该市第一座大型立体交叉桥,作为八号码头建设的配套
工程。这座立交桥主要由跨胶济铁路立交桥、杭州路道路立交桥和武林桥异形转盘组
成。 两架主桥长1071米,主要结构采用后涨预应力连续箱梁。此外,还包括5座地下
人行通道, 4条引道,5座高杆灯,总占地面积10.59万平方米。主要工程量有:桥梁
1.65万平方米,道路6.11万平方米,挡土墙2公里,雨水、污水、上水、电力、电讯、
石油等各种大型管道12.5公里,照明及交通标志电缆11.6公里,各种交通标志31面。
桥区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立交桥的整体造型为变形苜蓿叶型。
杭州路立交桥的建设工作由市重点工程指挥部立交桥分部统一组织,北京市市政
设计院设计,山东省交通工程公司和青岛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等单位施工。1983年3月1
日破土动工, 1986年9月30日建成。总投资2487.7万元。杭州路立交桥建成后,通车
能力达每小时9600车次,基本上解决该地段交通阻塞的状况,沟通了青岛市的南北交
通,提高了青岛港的疏港能力。
宁夏路立交桥青岛宁夏路原名仲辛支路。这条路穿越仲家洼的一段,地势低凹,
路面狭窄,是市区通往东部新发展区道路上的一个主要卡口。1984年上半年,在结合
旧城改造拓宽这段道路的基础上,修建一座高架桥,即宁夏路桥,桥上通行,桥下封
闭设置商业服务网点。该桥全长430米,其中主桥12孔,长240米,两端引道长190米,
约宽24米,主桥结构为后涨预应力工字型梁。桥梁的设计和施工由青岛市市政工程总
公司进行, 总投资524万元。工程前期工作于1984年底完成,1985年初正式动工,至
年底竣工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