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县城总体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3&rec=32&run=13

一、县城总体规划编制
县城总体规划编制从1976年在邹县开始试点,1978年全面铺开,到1985年底,山
东省已完成了所有84个县城的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县城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县城性质。其共性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在经济上是以农业为基
础,工业基本上以农副产品和当地其它资源加工为主。它的主要职能为城乡纽带,表
现为:(1)为广大农村服务。由于县城是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为农村提供服务的纽带。(2)为大中城市服务。具备
为城市大工业服务,提供配套产品和为城市居民生活服务的加工品、农副产品的条件。
自“市管县”的体制实行以来,县城由偏重为农业经济服务逐步走向为农、工、商、
学、科技等全方位服务的方向。(3)为县城自我服务。把县城内部各种职能有机地组
织好,使其具有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县城居民。
(二)县城规模。规划期限远期到2000年,人口规模的增长一般为现状人口的一倍左右,
其计算方法主要是采用劳动平衡法、综合分析法等。人口增长主要来自自然增长、机
械增长和城市建设使城区不断扩大而带来的人口增长,主要包括县城内的非农业人口
和常住县城内的农业人口。用地规模一般每人100平方米-120平方米的指标。
(三)县城规划布局。一般以旧城为基础,根据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其他因素,对用
地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包括工业用地、仓库用地、生活居住用地、行政中心、商业
中心、文教科研等用地,以及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对外交通等)进行规划布局。在
专业规划中,一般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等规划。对有旅游价值、历史文化名
城和防洪要求的县城,还要作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防洪规划等。

二、县城总体规划实例
(一)邹县(邹城市)
邹县有春秋时邾国故都遗址和邹县古城,也有北宋孟庙、孟府建筑群,从现留的
轮廓和实物依稀可以看出规划构思和实践,其价值十分宝贵。邹县于1992年撤县设邹
城市。
1958年邹县对城区作过规划草图。1972年又做了县城总体规划,但都比较粗糙。
随着邹县煤炭资源大力开发,城区骤然扩大,人口迅速增加,截至1975年,县城面积
扩大为5.47平方公里,人口达5.71万余人。为适应经济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
山东省县地规划以邹县为试点,从1975年底开始编制《邹县县城总体规划》,1979年
1月经省政府批复,成为全省第一个经省府批准实施的县城规划。县城性质:以煤炭
为主的新兴工业城镇,是邹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规模:近期1985年城镇
人口12万人,用地10平方公里,远期2000年人口20万人,用地13.36平方公里。用地
布局要点:邹县旧城南部有重点保护单位孟庙、孟府和宋代重兴塔,必须划定范围严
格保护,规划以旧城为依托,合理改造,并向北发展,靠近风景优美的铁山,形成新
的城区。煤炭指挥系统安排在铁路西。城区西南沙窝地布置轻化工业区。在太平路中
段安排了邹县党政机关办公用地,在平阳路和岗山路集中安排了大量的商业、服务业
和文化娱乐用地,使之形成邹县县城中心。对县城道路规划:采取棋盘式路网,主干
道之间间距为1000公尺,次干道之间400米-500米,干道之间形成完整的街坊。
1979年以后,兖州矿区的加速建设和农村经济的振兴,有力地促进了邹县县城的
建设。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1984年对邹县县城的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
的县城性质未变,其调整部分主要内容为:县城规模,2000年为20万人,面积控制在
20平方公里,主要向城区东北、西北铁路扩展。用地布局结构:县城的结构以一个中
心区、三个次中心区组成。即:中心区以岗山路为中心发展成科研、行政办公及商业
服务功能中心;西北区新建体育馆、体育场等设施,形成体育中心,同时考虑大量住
户生活之需,建立商业服务次中心;铁西区是矿务局的生产指挥中心,考虑居民矿区
职工生活之需,建立商业服务次中心;南区老城,接近市中心,由于环境幽静,主要
为居住区,商业服务可借助于城市中心的设施。工业用地,工业放在城区西北角和西
南角,位于城下风下流向。仓库用地,在现状基础上进行调整扩展,工业仓库靠近西
北、西南工业区,中转仓库放在外围。居住用地主要利用旧城改造,同时在岗山、铁
山南坡建设新区,在铁山东、西侧建设一批较高标准的商品房。道路按原方格网道路
延伸,过境交通干道,尽量布置在城区外围,城内以现有凫山路、东滩路、峄山路和
结合旧城改建新开辟的东、西新干道形成内环路,使城区内部有便捷的干道联系。
(二)益都县(青州市)
青州古城,自西汉建筑城垣起,一直为历代名城重镇。辛亥革命后,取消青州府,
设益都县。1986年4月,改益都县为青州市。1955年益都县首次编制县城总体规划概
图,1959年正式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规划规定:城市性质是以轻工、机械为主的综
合性工业城市。实施期限至1979年发展到10万人,占地8.5平方公里。市区设主次干
道各4条。1980年9月,再次编制《益都县城总体规划》。1983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
府正式批复。规划指导思想:突出“青”字,体现“古”字,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控制南北,重点向东,先里后外,布局紧凑,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把益都县城建成
一个具有古青州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城市性质:益都县城是以农副产品加工
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城市规模:至2000年为12万人,占地14.7平方公里。规划布局:
工业区分三片:铁路以北东北化工为主工业区;铁路以北西北轻工为主工业区;铁路
以南东部为重点发展的综合工业区。仓库区分铁路南北两区。北区为国家储备库、地
区性转运库。南区为城市生活仓库。生产居住区:以南阳河为界,分南北两区,每区
6万人。南区以城里、东关和西部文化区组成。区商业服务中心设在人民电影院一带。
北区以火车站、云门路中段和北关组成。市商业服务中心设在云门路与尧王路交叉地
段。文教卫生在范公亭路西段南侧,市行政中心在范公亭路中段。规划道路为方格状。
设主干范公亭路。新开辟两条游览性道路:云门路、驼山环状路,南阳河河滨路。园
林绿化,规划三个公园,三条绿带。扩建范公亭公园与冯家花园(古偶园),新建体育
公园。规划三条绿带:南阳河绿带、东护城河河溪绿带、工业区与生活区间的防护林
带。结合城区普遍绿化与城外云门山、驼山、玲珑山绿化,形成古青州点、线、面结
合的绿化网。
(三)招远县(招远市)
招远县城,北宋时(公元1131年),始置土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发展缓
慢。建国初期,县城旧貌未变。1958年6月全国城市规划座谈会之后,对县城建设开
始了初步规划,只在现状的基础上规划了几条街道骨架和城区范围,在西吕家村后草
拟建一个公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招远县城
乡经济发展很快。1981年11月,在山东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的协助下,编制了《招远县
城总体规划》,1984年3月,省政府作了批复。招远县城的性质定为:是全县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为黄金生产的后方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县城。县城规
模:远期2000年为4万人,用地5平方公里。依托旧城向南向北发展,东部适当发展。
规划东西向道路9条,南北向道路8条。西大街、北大街为城区主干道,其交叉处为县
城中心,集中布置商业服务设施。工业区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城北工业区,严格
控制河东,适当发展城南工业用地。仓库随南、北工业区布置。对该区服务的仓库规
划在西隅,危险品仓库安排在罗山。居住区除旧城改造外,在旧城南、北和河东规划
7个居民新村。体育设施在现有体育场基础上,增添相应设施,增建体育馆,建成一
定规模的现代化体育活动中心。长途汽车站搬迁黄水路以西,加油站以南,原址改建
为工人文化宫。烈士陵园入口前规划建一个纪念性广场,面积0.5公顷,建筑物突出
纪念性,和烈士陵园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