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设市城市总体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3&rec=31&run=13

一、济南市
济南的旧城规划年代不详,近代则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的开埠规划,继而
有民国时期开辟南、北商埠的规划,以及日伪时期开辟北邻(东、西部)工业区和南郊
新市区的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共同特点是抛开济南旧城关厢一带而做局部扩展规划。
这些规划多数只是做了一个道路网和粗略的功能分区,有的则仅是一个道路网而已。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济南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成立城市建设设计委员会
后,组织力量编制了《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纲要》分析了济南市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和交通优势,并考虑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园林绿化和
市中心的位置等,初步确定“济南市将发展为轻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和环境优美的城
市”。在城市结构布局方面,对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电力电信、旧区街道的拓宽、
新区道路网的布置、地下管道工程、能源工程等项目,以及商业批发零售点的分布等,
都列出了详细规划纲目,并对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确定了位置。在《纲要》基础上,
依照全国第二次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会议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试行办法》,
195 6年进一步编制了《济南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这次规划研究了城市的性质、
规模、发展方向等,并绘制了《济南市城市规划示意图》。明确提出“济南是全省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有一定规模的轻、重工业基础,是水陆交通枢纽,又有良
好的风景条件,因此,济南市的性质,不是单一的文化或工业城市,而是综合性城市”。
同时,对近期建设、干道系统、建筑层数分区、市中心、公园绿地等均提出了方案。
1958年“大跃进”开始,为顺应工业生产跃进的形势,控制市区用地规模,规划
在距城东17.5公里的王舍人庄新辟近郊工业区,安置济南钢铁厂、化肥厂、重型机械
厂等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同时,着手对已有的“总体规划”作进一步修改。1959
年,由国家建工部的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设计院、给排水设计院和省、市有关单位,
组成专门班子,历时8个多月,编制出《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和各项专业规
划。
197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认真抓好城市规划工作”的指示,济南市于1978年
5月开始对20年前的规划重新进行修订。至1980年底,编制完成了《济南市城市总体
规划》和18项专业规划。至1983年6月10日,《济南市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正式批准。
城市性质: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是以泉水著称,以机械、轻纺工业为重点,适于开
展旅游事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控制在120万
人以内,近郊两个工业区,王舍人庄为10万人-12万人,党家庄为6万人-8万人。用地
共12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08平方公里。规划布局:1.工业布局共分六片:①西南工
业区以机械工业为主,迁出化工、冶金工业,控制建材工业发展;②黄台工业区以轻
工业为主,③七里河工业区以机械、化纤工业为主;④泺口工业区以小化工为主;⑤
王舍人庄工业区以冶金、化工、轻纺工业为主;逐步建成相对独立的工业区;⑥党家
庄工业区以汽车制造为主,适当配以轻工和食品加工工业。2.仓库用地布局:①市区
以现有铁路沿线库区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库容量,以储存居民生活物资为主,也可调
整市区旧厂改建部分小型生活仓库;②中转仓库放在远郊铁路附近,开辟枣园、潘村
仓库区。3.生活居住区:以旧城改造为主,新建近郊七里山、毕家洼、菜市庄等小区,
再新辟八里洼、甸柳庄、王官庄、段店东、黄岗等小区,并搞好王舍人庄及党家庄工
业区的住宅建设;商业主要集中在泉城路、经二纬四路;英雄山广场为中心集会广场;
南部王庄一带为省体育中心;羊头峪建成科技活动中心。园林绿化规划:突出泉水特
色,利用环城公园把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等泉群联系起来,形成以湖泉
山水为特色的园林绿化中心;并开辟近郊的浆水泉水库区、锦绣川卧虎山水库区、柳
埠、灵岩寺、龙洞、黄河河滨、五峰山、明水百脉泉风景区。城市道路:以纵横各6
条干道组成骨架,规划立交工程13处,将现有不足1公顷的车站广场扩建成3.5公顷,
长途客运站设东、西、南3个,在市区设置4个大型公共停车场。
1986年1月10日,山东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举行会议,审议济南城市建设规划,
批准1986年抓好治理工商河和引水工程、管道煤气工程等10个工程项目。

二、青岛市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企图把青岛作为侵略远东的基地,在1900年编制了第一
个青岛城市规划。规划市区选在正对胶州湾入口的滨海陆地上,东部和北部有群山作
为屏障,南面是青岛湾,市区西侧是胶州湾内海,市中心选在青岛湾正中北岸的观海
山南坡下。以军事、政治和经济侵略为目的,把青岛建成一个殖民地城市。初期的建
设,就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的。以后,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德帝国主义于1910年又
在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了青岛城乡扩张规划。规划用地比原市区扩大四倍左
右,为南北狭长的带形城市,城市性质转为经济侵略为主。德帝国主义统治青岛的后
期,基本是依照这一规划进行建设的。德占初期市区人口为14965人,至1913年增至
5331 2人。1914年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经过德、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
25年掠夺式建设,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9万人口,以轻纺工业、进出口贸易、商
业等性质为主的综合城市。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侵占了青岛,为实现其狂妄
的侵略企图,1939年拟定了“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该计划将胶州、
即墨两县划入大青岛,管辖面积增为8500平方公里,人口180万人。该计划还准备扩
建大港,新建黄岛运煤港,将铁路的客货运分开;并拟将“母市”向北扩展至白沙河,
市中心移至乐镇,使之成为一长25公里、宽4公里-5公里的带形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青岛市成立了规划工作机构,对城市性质、规模及功能分
区等作了初步研究。1956年组建城市建设局,当年10月提出了《青岛市发展远景轮廓
的估计》,并于1957年3月编制了《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初步规划》提出青岛
的城市性质是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的多功能城市,市区人口控制在
100万,城市用地98平方公里,市区沿西海岸向北成带形发展,近期主要在四方、水
清沟、沧口一带向东发展。工业区分3片,娄山后为较大型的工业用地;大村庄为中
型工业用地;危险工业布置在远离市区的女姑以东地区。同时对铁路、港口、仓库、
道路广场及绿化系统作出全面规划。
1958年“大跃进”开始以后,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青岛市在市区北部曾规划
了娄山和城阳两个工业区,对当时安排新建工业、调整搬迁原有工业,建设新区、改
造旧区起了一定作用。1963年-1966年三年调整时期,对规划工作也联系实际进行了
调整,修改了一些规模偏大、指标偏高、不切实际的规划。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
后,城市规划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自1978年开始重新编制《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各
方面的意见,经过八次修改补充,于1981年6月经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报经
上级审查,国务院于1984年1月批准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近期到
1985年,远期到2000年。城市性质:以轻纺工业为主,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科研、
文教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风景旅游和港口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城市人口
控制在115万人,用地控制在115平方公里(均不包括黄岛区)。用地布局指导思想是严
格控制胶州湾东侧(原市区),积极发展胶州湾西侧(黄岛区),重点发展市区周围的县
镇为卫星城。市区内则应采取相对独立的布局结构,并搞好生活服务网点配套、市政
和绿化建设,使之协调发展。规划布局:根据青岛现状为带形城市,及李村河、海泊
河分隔市区的特点,将市区规划为3大片和独立的黄岛区的布局形式。海泊河以南发
展风景旅游和港口为主,东部为科研、高教区;李村河与海泊河之间重点进行工业更
新和居住区改造;李村河以北逐步完善娄山工业区,以沧口旧区为中心,在东部发展
居住区;黄岛区发展成港口、旅游、外贸加工的工农结合区。市区绿化以中山公园、
北岭公园、娄山公园为中心,以海滨绿化为重点,市区10个山头建成游览登高点,逐
步开辟市南海滨、崂山、薛家岛、琅琊台、海上诸岛等5个风景区,实现园林化城市。
沿海岸线可分为:小青岛以东为海洋科研,以西至团岛为风景旅游休疗养,团岛至小
港为造船工业,小港到大港以北至娄山后的岸滩进行围填改造利用,可作为港口、站
场、工业仓储,女姑山以北为盐业。为了加强青岛市的对外开放,改建三号、五号军
用码头为商用,并扩建黄岛码头,新辟国际机场。

三、淄博市
淄博市市区由张店、博山、淄川、周村、临淄五区组成。规划工作的开展始于
1956年市城建局编制的“博山总体规划”。1958年对“博山总体规划”进行了修改,
同年5月,在苏联专家的参与下编制了张店的总体规划方案,作为张店建设的蓝图。
规划确定张店是淄博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冶金、化工、机械等综合性工业
城市,城市规模为30万人,明确了城市功能分区及工业区的布局,确定了城市道路网
以及主次干道的红线宽度。1959年在淄博进行区域规划试点工作,规划形成组群式的
城市格局。
1976年北京大学师生到淄博协助开展总体规划工作,1979年市规划局成立后又着
手组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81年完成初稿,1982年上报山东省人民政府,1984年
12月由省政府正式批准。城市性质:是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多资源工矿城市,是山东
省重工业基地。城市规模:2000年规划非农业人口80万人,用地81平方公里。指导思
想是根据资源分布、现状工业基础和交通条件,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下,使
各区既有一定距离又有联系中心区的便捷交通,成为具有一定特色的独立城镇。规划
布局是由5个独立城镇组成的组群式城市结构。其中:张店区(包括南定)是全市的政
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人口17万人,用地18平方公里;博山区重点发展以陶瓷为
主的硅酸盐工业,人口17万人,用地16平方公里;淄洪区(淄川、洪山)主要是发展采
矿、建材工业,人口4.5万人,用地4.6平方公里;周村区是山东省丝绸生产基地和以
纺织工业为主的小城镇,人口18万人,用地23平方公里。各区之间以张店为中心设环
形铁路及公路联系。绿化开辟河头、太河水库、博山溶洞、禹王山白石洞风景区,并
在文物景观方面加强对临淄齐国故城的保护,开放蒲松龄故居。

四、烟台市
烟台最早有据可查的规划是1923年,当时烟台还未设市(为特区),编制了《新辟
烟台西沙旺街市图》,与现在的总体规划有相似之处。此图说明书称:规划用地7.34
平方公里。1938年烟台由特区改为市建制后,东起玉岱山,西至夹河,南至环翠亭,
北至现在的烟岗路,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路网以方格式为主,结合自
由式和放射式的布局,较为灵活。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春,烟台市邀请天津大学编制总体规划。1959年烟台市配
合山东省规划训练班结业实习,编制出一套完整的市区总体规划,由于不久进行国民
经济调整,此规划没有报批,并在后来执行中做了调整。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建设
的发展,城镇建设发展很快,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新的要求。1978年6月,烟台市完
成了《烟台市总体规划》修订工作,1979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烟台市总体规
划》。由于城市行政区划的变动和经济开发区建设,于1985年重新修订,并报请山东
省人民政府审批。城市性质:是轻工、港口、旅游城市。城市规模:50万人-60万人。
其中:芝罘区40万人,福山区8万人-10万人,开发区8万人-10万人;用地76平方公里。
指导思想是控制芝罘区,发展福山区,建立开发区,开辟东郊,调整南郊,预留八角、
马山寨。规划布局:芝罘区为中心城,按地形和铁路线划分为五片,旧城片是市级政
治、经济、商业、金融、外事活动中心和主要的生活区,保留电子、仪表和无污染的
食品工业;西郊片是主要工业区和铁路枢纽区;西沙旺片为工业、港口、仓库、生活
综合区;东郊为文化(北部)、旅游(南部)区;南郊为科教区;福山为工业城。开发区
主要引进资金、技术,发展高、精、尖出口产品。另外还有两个预留发展弹性区是八
角区和马山寨,八角区在西部为新港城,马山寨在东部为休养城。园林绿地把山海城
融为一体,建成海滨、海岛、山地、夹河河滨4个风景区,并扩建、新建南山、毓璜
顶等公园。对外交通:烟台港总吞吐能力将提高到1300万吨,远期建设八角龙洞嘴深
水转运港口;铁路扩建客运站,珠玑为工业站、楚塘为对外转运站,新建西郊编组站;
民航把莱山机场改造为大型机场;公路将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五、潍坊市
1958年,潍坊市首次编制城市规划,规定潍坊市城市性质是以发展冶金和机械工
业为主,同时发展电力燃料、化工及消费品生产的综合城市。城市规模:1980年发展
到建成区面积17.5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规划布局:城市向西北方向发展。城区
东北部及西部为工业区,旧城为生活居住区,南部为仓库区。1978年3月,第二次编
制总体规划,1980年12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1983年8月,潍坊由县级市
改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原规划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于1984年7月对
前规划进行了调整,1986年9月经市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上报省政府备案。城市
性质:以轻纺、机械、电子工业为主,其他工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实施期
限为1985年至2000年,近期为1985年至1990年,远期为1991年至2000年。城市规模:
近期用地38平方公里,远期用地58.5平方公里。市区城市人口,近期控制在35万人,
远期控制在50万人。市区布局:以潍城为中心,坊子、寒亭、廿里堡、大圩河为卫星
镇,由干道相连,使城市与近郊形成有机整体。潍城布局:潍城是全市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工业项目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文教、卫生、科研体育、
商业、金融、贸易,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两个文明”建设水平。工业区,分东北、西
部、东南三个区。东南工业区处城市上风向,限制发展;东北工业区以化工、机械为
主,适当发展电子工业和轻纺工业;西北工业区在现有化肥、机械等工业基础上,为
今后工业发展区。仓库区,铁路南仓库区已形成不再扩大发展,另在大圩河铁路新货
场北面新建仓库区。生活居住区,以旧城改造和新建居住区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发展
扩大,形成西关、东关、虞河、医学院、柴油机厂、棉纺厂、丁家道口等处居住区。
商业中心,以和平路为轴,东风大街、向阳路、胜利大街及工农路为商业环的商业中
心。行政中心在胜利大街和东风大街中段。城区东部为文化区。卫星城镇布局:坊子
区规划为建材工业基地,居住区在潍徐路以东,和坊子地区连成片。寒亭形成以轻纺、
化工为主的综合工业基地,工业区在寒亭镇西部,居住区就地改造向北发展。廿里堡
镇发展为食品工业基地。北部为工业区,南部为居住区,西部为仓库区。大圩河镇开
辟为重工业基地,发展重工机械、化肥等材料产品。河西为工业区,大圩河西岸为居
住区。

六、枣庄市
枣庄市的城市规划开始于1959年,这次规划选定薛城为枣庄的中心城区和钢铁基
地,且制定了薛城总体规划,城市规模20万人,占地25平方公里。1961年4月至6月,
山东省建设厅城市规划设计组、济宁专署建工局和枣庄市建设局共同编制出枣庄镇旧
城改造规划和十里泉总体规划,确定市中心迁址塔埠。1963年3月,山东省建设厅城
市规划设计组编制了枣庄城市十年发展规划。确定枣庄镇为城市中心,并编出近期建
设规划方案。1978年,根据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枣庄市成立城市规划领导
小组,编制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80年,在山东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帮助指导下,对
枣庄市及滕县县城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1983年1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
批准,撤销枣庄市齐村区,另设枣庄市山亭区。次年,委托山东省规划设计院完成新
城总体规划,规划用地规模为4.6平方公里,人口4万人。1984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
府正式批准了《枣庄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以发展煤炭、电力、建材为主的工矿
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30万,用地30.5平方公里(其中:市中区15万人,用地
15平方公里;薛城区8万人,用地8平方公里;峄城区4万人,用地4平方公里;台儿庄
区3万人,用地3.5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市中区是以煤炭、电力工业为主,相应发
展建材、陶瓷工业,南部十里泉电厂附近为工业区,西部适当布置运输量大的无污染
工业;仓库区在规划车站的东北侧;生活区避开旧城压煤地段,布置在断层以南,市
中心设在光明路和振兴路交叉口附近;城市道路呈棋盘式布局;火车站设在新城区西
部。薛城区是远期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现有工业是以铁路西煤焦化工为主,新建
工业主要布置在北部;仓库用地在京沪线以西;生活居住用地在林山西北发展,市级
公建用地在林山以南布置。峄城区是蔬菜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城市主要
向北发展。台儿庄区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航运事业为主的小城镇,工业用地分西
北、东北两片布置,新生活居住区建设在枣台公路以西。

七、东营市
东营市设市以前,即完成了胜利油田各单位所在地的建设规划。1982年11月,国
务院批准设立东营市。1984年5月开始编制《东营市总体规划》,1985年2月完成,
1985年7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城市性质:石油工业城市。东城是东营市中
心城,全市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是胜利油田开发建设指挥中心。东城规模:2000
年规划10万人,用地13.2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东营市是以石油矿区为特征、一城多
镇敞开式的中型城市。东、西两城相距15公里。东城规划以南北向的胜利路及东西向
的黄河路作为城市主要干道(红线宽50米)。四周形成行政、科研、文化、商业、公园
娱乐等公共活动中心。围绕此中心形成4个住宅区,住宅区外是工业区、仓库区、科
研文教区。为防止风沙袭击及外部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在西、北、东3个方向分别留
750米、450米、150米宽的防护林带。工业集中在城市东南和西南两隅,东南区以电
子仪表为主,西南区以发展食品加工为主。规划德(州)--潍(坊)铁路从城南通过。在
广利河入海口处建年吞吐量为150万吨杂货码头,在东城东北方向15公里处兴建机场
一处。城市道路采用方格路网。

八、济宁市
济宁市于1953年制定了城市经济发展计划提纲,拟定了城市道路骨架的粗线条规
划。1958年,在中央和省有关单位指导帮助下,制定了济宁市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
规划,确定了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1959年12月,济宁市对城市总体规定又进行
了编制和补充。1960年和1972年,济宁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两次修订,但均未审批。
1978年开始编制《济宁城市总体规划》。1984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城
市性质:以能源开发为主,相应发展轻纺工业的河港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城市人
口为2 7万人,用地27平方公里。规划布局:本着少压煤的原则,城市用地紧凑抱团,
由里向外,逐步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合理发展。工业用地布置在东西两侧,东侧以机
械、纺织工业为主,西侧以化工、印染、电力、建材工业为主;仓库用地主要布置在
铁路车站东西两侧和京杭运河码头附近;居住用地着重旧城改造、提高住宅层数,竹
竿巷保留江南风貌,整理开放太白楼、浣笔泉、铁塔寺、东大寺等名胜古迹;加强京
杭运河、洮府河、老运河两岸绿化,使绿化覆盖率达到50%;道路为东西向4条,南
北向4条主干道。规划将火车站广场扩为2.4公顷,并在近郊设过境停车场3处。

九、泰安市
1956年首次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至1972年,对城市建设起了一定的指
导作用。1978年,开始编制《泰安市总体规划》,1984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
批复。城市性质: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名城。城市规模:2000年控制20万人,用地20平
方公里。规划布局:以旧城岱庙为中心,沿泰山山麓向西发展至大河车站。处理好山
与城、休疗养与旅游的关系。规划布局:为保护好名城和风景区,划定一级保护区为
环山路以北的山前主景区和岱庙及遥参亭,不准新建与其无关建筑;二级保护区为旧
城东至运粮街、南至升平街、西至青年路、北至泰山前路,新建筑要与原风貌相协调。
工业用地在市区南部,东部为机械工业,西部大河以轻纺工业为主,粥店岭以小型机
械、仪表工业为主,规划开辟远郊汶口工业区。生活居住用地在旧城内,主要抓配套
改造和城东南、城西两个小区的建设,并进行新区开发。绿化将建蒿里山、东湖、南
湖及体育公园,并加强街道、河流两侧绿化,形成系统。道路为方格网状,主干道东
西向7条,南北向3条,并设游览路5条。

十、威海市
威海市于1958年5月,首次编制出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分区、
干道系统及市中心位置作了初步安排。1970年恢复城建局后,针对建设管理的混乱状
况,于1971年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1979年3月,重新编制出《威海市总体规划》,
1982年10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城市性质:以发展轻工业为重点的海滨城市,也
是一个海防要地。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为8万人,用地8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工业
用地分三片布置,南片主要安排纺织、印染、化工等排污量大的工业;西片以建材、
机械工业为主,奈古山以南以轻工业为主;仓库用地保留市区内分散的仓库,但酒精
库、石油库应迁至山谷中;居住用地在旧城中要逐步先成街后成坊改造,续建北沟、
塔山、万家疃小区,并在西片、南片工业区建相应生活区,市中心设在环翠楼至海滨
的轴线上,使其山、海、园相呼应,绿化近期集中力量修复环翠楼公园,逐步开辟东
山、金线顶风景区,建设海滨绿化带和小游园、街心花园,以形成绿化系统。城市主
干道南北2条、东西2条。规划铁路预留站场选在南、北竹岛之间,新建码头在南竹岛
东岸线,现码头改为游览客运码头。

十一、德州市
1957年,拟定了德州总体规划草案。1958年进行修订。1961年,再次修改。1966
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中,规划工作一度停滞,建设失控。1978年,重新编制《德
州市总体规划》,于1982年10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城市性质:地区行署所在地、
交通枢纽,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20万人,用地24.5平方公
里。规划布局:市区内西有运河、东有岔河、中有津浦铁路穿过,将市区分成铁东、
铁西、运河西和岔河东四片,城市主要是向东北方向发展。工业用地沿津浦线附近的
机床厂和齿轮厂一带为机械工业,运河以西、德石铁路以南为纺织工业,城东北岔河
西为轻工业;仓库用地在铁西和城南布置,危险品库一律迁出市区,在岔河以东,十
二里庄区域安置,石油库迁至二屯乡盐碱大洼处;生活居住用地在旧城实行联片改造,
在市区边缘建设居住小区,近期在北部可重点新建居住小区,市中心设在体育场、新
湖公园一带。绿化扩建人民公园和新湖公园,开辟北郊的苏禄王墓公园为北郊公园,
并在市区外围设防护林带。道路由14条干道组成棋盘式路网,主干道为东方红路和东
风路。对外交通以铁路为主,运河通航后货运码头设在现航运局码头,客运码头在胜
利桥附近,中转码头在市外。

十二、聊城市
聊城为鲁西重镇,1958年“大跃进”时期,有关部门曾制定了“依托旧城,向东
北方向开辟新区”的规划,规划以“光岳楼”为轴心发展商业和服务业,新区道路呈
方格状,并进行了功能分区。1965年为了加强“小三线”建设,沿海青岛、烟台等市
工业内迁,人口骤增,城市规划得以实现。1979年,聊城被列为总体规划试点城市。
《聊城市总体规划》于1982年5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城市性质:地区行署驻地,
以发展轻纺、农机为重点的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20万人,用地17平方公里。
规划布局:工业用地主要在青年渠以北,经三路以东为机械工业,经三路与经五路之
间为轻纺工业;仓库用地设在经七路北段,危险品库在周公河西冷庄、后田之间;生
活居住区坚持旧城“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原则,新区结合近郊大队新村规划逐步
建设。对环城湖4.2平方公里水面要综合利用,逐渐开辟为区域性的水上游览风景区,
并将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列为重点保护单位。城市主干道为经三路、纬五路,红线宽
40米。规划为“京九”、“济邯”两条铁路通过,设枢纽站。南水北调京杭大运河通
航后,航运码头设在王光宇大桥西、徒骇河北岸。

十三、临清市
临清市在1959年7月编制了总体规划。1964年10月进行了调整和补充。1978年12
月编制了《临清市总体规划》,并于1982年5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城市性质:
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15万人,用地15平方公里。规划布
局:城市北部是以纺织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区,南部工业区以机械工业为主,要控制
发展。仓库用地在北工业区的东侧。生活居住区通过旧城改造再增加1万人。新建生
活区向东、东南方向发展。行政中心沿青年路两侧,商业中心沿红星路中段。规划纵
横主干道各2条,红线宽30米-35米。市区内进一步整顿原有的大众公园,修复市郊的
龙山公园。在东门外1.5公里处规划预留“京九”铁路的客货站场,在城市外围设外
环路以减少对城市干扰。京杭运河的临清港设在北部,接近北工业区。

十四、菏泽市
菏泽市于1959年完成了《菏泽县总体规划方案》。1974年,因济(齐)-菏(泽)、
(北)京-九(龙)两条铁路计划通过菏泽,菏泽市城建局在对旧城及新区勘测的基础上
制定了《菏泽县城总体规划》。1979年春,着手编制了《菏泽市总体规划》,1983年
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城市性质:以发展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是鲁西南
交通枢纽。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19万人,用地19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城市以向东
发展为主,适当向南发展。工业用地在东北片以轻纺工业为主,北环路以北的现有工
业用地要严格控制;仓库用地为现状仓库区和烈士陵园以东的转运仓库。市区内的石
油库、木材库要迁出;生活居住用地以充分利用旧城为主,新辟东部中华路两侧为居
住区。市级商业中心以原东方红路中段为主,并开辟中华路以北、解放大街以东的大
型综合商场,城市绿化,在外围防洪堤与内护城河形成两个绿化环,开辟青年湖公园、
牡丹公园和滨河公园,并使赵楼牡丹园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牡丹之
乡”的特色。道路为南北向5条、东西向6条的方格网状。规划城南设菏新铁路、城东
设京九铁路,并设客货站场,与公路有5处立交工程。过境公路交通设外环路加以疏
导。

十五、临沂市
1958年“大跃进”时期,建筑工程部会同临沂县有关部门组成规划班子,把临沂
城规划成“葡萄式”的城市,由旧城向南沿潍徐公路两侧安排建设项目到傅庄,总面
积达60平方公里。该规划没有得到落实。1978年重新编制《临沂市总体规划》,1982
年1 0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城市性质:是地区行署所在地,鲁东南地区的交通
枢纽,以发展轻工业为主的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20万人,用地25平方公里。
规划布局:工业用地分三片布置,城西重点发展纺织、印染工业,城南为轻工、机械
工业,城东南离市区较远,可安排建材、农药、橡胶等有污染工业;仓库用地随着兖
石铁路的通车,在沂河西焦庄附近设中转库,危险品库安排在南郊八块石附近,铁路
北主要是生活服务性仓库;生活居住用地重点在市区内集中紧凑发展,公用建筑在金
雀山路、沂蒙路交叉口和解放路、沂蒙路交叉口两处布置。开辟金雀山公园,改造烈
士陵园、市中心花园,修复王羲之故居、汉墓群等名胜古迹及沿河绿化,形成绿化系
统。道路有东西向主干道3条、南北向主干道2条。规划新建兖石铁路站场、货场和机
务段,公路的过境交通从北环路通过,并在沂河、枋河建3座公路桥。

十六、莱芜市
1958年,对城区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北徐家河建年产150吨钢的莱
芜钢铁厂,后因省政府决定莱钢另选址建设,这个规划未能实现。1959年底,莱芜县
基建办公室对莱城原总体规划作了修正,形成第二次规划方案,对莱城总体布局和发
展方向都作了较详尽的规定,但也未能得到实施。1978年在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
帮助下,开始制定莱芜第三次总体规划,经过多次审查,于1985年4月,山东省人民
政府正式批复《莱芜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莱城以
发展轻工、食品、机械和服务性工业为主。城市规模:莱城2000年10万人,用地12平
方公里。规划布局:莱芜市系一城多镇所组成的工矿城市,莱城是全市政治、商业、
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北方向丘陵地发展,城西予以控制。工业用
地主要集中在两片:东南片集中轻纺、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西片以化工和机械加工工
业为主。仓库用地设在城市东北方向,紧靠辛泰、磁莱铁路。长途汽车站可就地发展。
生活区以充分利用旧城为主,逐步向东、北发展。在人民路中段,分别布置行政、商
业等公共活动中心。城市主干道有人民路、文化路2条。规划利用矿山水库建成公园,
扩大烈士陵园。东、西鸭子沟和大汶河、莲河两岸规划建设绿化带。

十七、滨州市
滨州原名北镇,1950年制定初步规划,规划路网呈棋盘格式。1982年滨州设市,
1983年开始编制《滨州市总体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4月正式批复。城市
性质: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又是油田后方基地之一。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为
13万人,用地15.5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布置在东北方向,以化
工、造纸、机械等综合工业为主,西部和东南现状工业应控制发展,小营和朱全镇为
工业备用地;仓库用地安排在城东,靠近工业用地,储备库设在小营镇;生活居住用
地近期以旧城改造为主,充分利用大院空地,逐步向西、北发展。市区中心设在黄河
三路到黄河五路、渤海六路至渤海七路之间的地段,主干道为黄河四路、渤海七路。
樊家村以东新建公园一处,扩大现有烈士陵园,并在西、北方向外环路外侧设置30米
宽防风林带,在黄河两道堤坝之间,以蒲台水库为中心形成南郊风景区。对外交通,
规划德州至潍坊铁路从城市东部通过,在距市中心3500米处设客运站,并在其附近黄
河四路以北新建长途汽车站。

十八、新泰市
新泰市于1983年10月撤并新汶市和新泰县后设立。建市前,两地均编制过城市规
划。新泰县于1960年编制了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此后又经过两次调整和补充。1978年
10月,编制总体规划,1980年,又作了修改。新汶市于1959年10月编制市区规划,初
步确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分区。1978年10月,新汶又重新编制总体规划。1983年10
月新泰市成立后,在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帮助下,于1985年5月编制出了《新泰
市总体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6月批复。城市性质:是以能源开发为主的
工矿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规模30万人(包括新泰8万人、新汶15万人、楼德3
万人、汶南2.5万人、宫里2万人)。规划布局:新泰市以新泰、新汶两个中心城镇与
其它城镇形成双城带状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应加强各组团之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
密切联系。新泰区是全市政治、文化、贸易中心,以发展轻纺和机械加工工业为主,
用地8平方公里。城市向东、向北发展,以断裂带为界限。工业区设在城西北,为综
合工业用地。中转仓库在济南公路以北,靠近铁路货场。济新、博徐公路由城南、城
西通过。生活居住区近期以填空补齐、拆迁改造为主。远期适当发展新区。城市主干
道有5条,府前大街为全市行政、商业中心,红线宽33米。青云路以南不宜建高层建
筑。新汶区是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工矿区,并相应发展电力、焦化、建材工业。用地
12.7平方公里。城区主要向南发展,工业分东都和孙村两片布置,但要控制东都,发
展孙村。中转库设在铁路站场附近西环路西侧和城东入城公路南侧,铁路客运站迁到
路南,货场向西发展,并设两座立交桥。城市主干道5条,新建二路与孙村路为全区
商业中心,规划新建南山公园。

十九、日照市
日照市1985年3月设市。设市前,日照县人民政府在1981年筹建港口时,邀请山
东省城市规划院帮助编制日照港口城市发展规划。1982年,《日照市总体规划》编制
完毕。1984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后,由于考虑利用外资引进300万吨钢铁联合
企业以及规划120万千瓦火电厂等,使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布局发生较大变化,经
省政府同意于1986年初开始修订规划。规划城市性质:鲁南经济中心,是全国以煤炭
出口为主的综合性外贸港口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约20万人,用地控制在20万平方
公里。规划布局:全市规划为三个组团,石臼中心组团共10万人,铁路以北以全市行
政、文化、商业中心和地方工业为主,铁路以南是以港口、铁路、仓储、临港工业为
主的综合性组团;奎山以南是以电力工业及港口远期发展为主的组团;日照组团,是
以地方工业为主的县级行政中心所在地。海岸线规划:万平口以北约7公里为城市生
活岸线,其中包括休疗养、大专院校、科研,海上体育等使用岸线;万平口以南至石
臼嘴至奎山嘴7公里的岸线为渔业、修造船等工业和港口岸线;奎山嘴至傅疃河口岸
线作为备用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