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项目选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3&rec=17&run=13

一、济南钢铁厂
济南钢铁厂(以下简称济钢)位于济南市东郊,距济南市区约15公里。胶济铁路在
厂区南部通过。 全厂占地面积7432.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8万平方米,其中厂房
35.4万平方米。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2月向中央提出在山东建设一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济
南钢铁总厂)。同年7月,国家计委、经委、冶金部、化工部在北京召开地方工业会议,
决定投资1.45亿元,在山东建一座年产生铁35万吨、钢材25万吨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1958年1月20日,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提出初步设计方案。1958年7月,济钢正式
动工建设,整个建设工地分四个区,即一工地--炼铁区;二工地--轧钢区;三工地--
焦化区及厂内铁路修筑;四工地--炼钢、机修、机关及宿舍区。
该厂从建厂初期到80年代,建设了原料、烧结、炼钢、炼铁、焦化、250半连轧、
750开坯车间等几十个项目。 安装建设的3350制氧车间、14吨气氧气顶吹转炉、25 5
高炉、 162平方米混铁炉、热风炉、36平方米烧结机、42孔焦炉等工程,制作安装的
100吨行车梁、36米跨钢屋架等大型构件,均一次试车成功。
250半连轧工程是与750开坯车间配套组成的线轧生产线。整个车间的生产过程几
乎全部自动化, 轧制速度最快可达13米/秒,年产结构钢、合成钢、轴承钢和不锈钢
等钢材15万吨。 工艺上分为装料、加热、粗轧、中轧、精轧、卷线飞剪冷却、精整8
个工段, 主要安装工程量:机械设备3240吨/232台,电机653台,各种电气盘、箱、
台、柜515件,各种线缆14.5万米,各种管道2.5万米。
1985年实际生产水平:年产钢496713吨、铁589926吨、钢材335479吨。

二、山东拖拉机厂
山东拖拉机厂位于兖州市北部,于1960年建厂,1970年会战时扩建。1976年建成
投产。共建成11个车间和两个分厂(发动机厂和铸造分厂),全厂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制造和安装各种设备1478台,安装生产流水线33条。是全国
五个具有万台以上大中马力拖拉机生产能力的厂家之一。是中马力拖拉机的出口基地。
主要生产设备1415台,已形成2-18马力、25-30马力两大系列;柴油机形成287-387、
295-2100和F2100三大系列。生产泰山-25拖拉机10万多台,泰山-12拖拉机5万多台,
小马力295柴油机12万多台, 完成工业总产值103亿多元。泰山-25为全国首次通过国
际质量监督机构OECD认证的农机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莱芜钢铁厂
莱芜钢铁总厂位于山东省莱芜、 新泰和沂源三市县的交界地带,全厂占地面积1
183公顷,其中冶金厂区占地633公顷,铁矿区占地349公顷,石灰石矿区占地69公顷,
特钢厂区占地125公顷,有色冶炼厂区占地7公顷。
1969年10月,中共中央指示必须集中力量加速莱芜地区钢铁工业的建设,中共山
东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与中共济南军区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以莱芜地区已有
的莱芜铁矿、沂蒙生建钢铁厂和新成铁工厂等三个钢铁企业为基础,建设一个包括采
矿、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完整生产工序的钢铁联合企业。
1969年11月,选择了徐家庄火车站向东延伸至铁铜沟一带建厂。
莱钢工程采取了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建设方式。1969年10月,冶金工业部
向马鞍山钢铁设计院等单位下达了莱芜钢铁基地的工程设计任务。 1970年1月,以马
鞍山钢铁设计院为主的设计队伍进入工程现场, 三个月后提交了620立方米高炉和机
械厂等项目的施工图。山东省地质局等单位组成的勘察队伍,进行了地形、地质、水
文地质的勘探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设计资料。
莱钢的基建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0年-1972年,为工程会战阶段。工程从矿山、焦化、炼铁、炼钢
至轧钢,全面展开施工。
第二阶段:1972年-1975年,为边基建边生产阶段。完成配套,焦化厂、锻压厂、
机修厂调整,基建规模日益压缩,建设速度放慢,外部施工单位逐步撤离。
第三阶段: 1975年-1978年,生产为主基建为辅阶段。基建规模进一步压缩,外
部施工单位全部撤离。
第四阶段: 为1978年以后,到1985年底,全厂共完成基建投资46001万元,形成
固定资产原值44333万元。

四、山东鲁南化肥厂
鲁南化肥厂是引进美国德士古水煤浆压汽化工程是国家“六五”期间的重点工程
项目。 1966年6月,由省化学工业公司提出,国家计委下达文件,决定在滕县建规模
为6万吨合成氨、 11万吨尿素的氮肥厂。同年11月21日,省计委转发国家计委文件,
化肥厂定名为山东鲁南化肥厂。
山东鲁南化肥厂建设项目批准后,由化工部第五设计院设计,山东省设备安装公
司负责工业安装,济南第四建筑公司负责施工,于1967年7月破土动工。
1967年1月,省计委批准成立山东鲁南化肥厂建设筹备处(后改为核心领导小组)。
筹备处于6月由济南迁至滕县,负责该项目的建设管理。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 全厂共完成工艺设备576台,电器设备595台,自控仪表177
2台件,安装辅设各种管道50千米,电缆112千米。1971年11月系统试车成功。1972年9
月1正式投产。
1972年底,鲁南化肥厂向省、部报送了8万吨合成氨扩建任务书和填补初步设计报
告,燃化部于1973年以[73]燃计字第1042号文批准了这项计划任务书,省化学工业
公司于1975年以[75]鲁化学基字第30号文批复了该方案。到1985年,鲁南化肥厂已
安装了2台3.0米造气炉,1台35吨蒸汽锅炉,1台氮氢气压缩机,1台二氧化碳压缩机,
1台透平循环机,1台尿素合塔,2台尿素自动包装机,生产成本降低7.05元/吨氨,每
年回收利润56万元。

五、莱芜发电厂
1966年10月18日, 水利电力部在[66]水电电规字第8号文《布置1967年火电厂
任务》中提出在莱芜地区建设容量为20万千瓦的电厂,1968年12月,山东省电力局批
准莱芜发电厂厂址定在鲁中山区莱芜县城南10公里处的吊鼓山下。
一期工程安装2台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 汽轮机、发电机是上海汽
轮机厂、电机厂制造,2台400吨/时锅炉是上海锅炉厂制造。由山东省674基建工程会
战指挥部抽调工人、干部、技术人员,配合华东电力设计院进行现场设计,由省电力
局第一工程处施工。 一期工程场地平整开始于1971年初,主体工程于同年4月动工,
与白杨河发电厂3号机组安装交叉进行。 12.5万千瓦机组是当时该处接受安装的最大
机组, 国家计划要求1号机组于1972年建成发电,1号汽轮发电机组安装,静子、转子
无起重机具, 该处决定将荷重45吨r型吊臂撑一支架,使起吊能力提高到百吨以上。
第一工程处自制造设备17种81台(件),为1号机组发电创造了条件。1972年12月30日,
山东省第一台12.5万千瓦超高压、 再热式机组即莱芜发电厂1号机组建成投产,整个
工程用了20个月。 1号机组安装期间,国家计委已将2号机组列入1973年投产项目,1
号机组投产后, 集中进行了2号机组的施工,于1973年12月23日建成投产。山东省电
力局于1973年6月请示水利电力部, 拟在1974年安装第三台12.5万千瓦机组,水利电
力部批复同意扩建, 并指示由西北电力设计院设计。1974年2月,由山东省电力建设
第一工程处施工的3号机组主厂房破土动工, 1975年11月3日建成投产。3台机组概算
总投资13975.7万元,平均造价372.7元/千瓦。

六、辛泰铁路
辛泰铁路东起胶济线的辛店,西到津浦线的泰安,全长161.6公里,1970年4月开
工, 1974年6月全线主体工程完成,同年7月1日全线简易通车。这是山东唯一有隧道
的铁路,隧道、桥涵总长约占全线长度的1/10。为建设这条铁路,山东省成立了辛泰
铁路会战指挥部, 组织淄博、潍坊、临沂、济宁、泰安5个地市,35个县的民工团和
铁路专业队伍,共同完成了筑路任务。这条铁路已成为济南枢纽的一条联路线,是沟
通津浦、胶济两条干线的捷径,缓解了济南枢纽和津浦、胶济两线部分区段的压力,
起到了分流作用。
辛泰线勘察设计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担任。 1971年3月,交通部以[71]交基字
第303号文下达《关于辛店泰安铁路设计方案的批复》 ,同意线路走向、主要技术条
件和莱芜机务本段,并要求在莱芜附近建战备设施。山东省革委会于1969年底指示济
南铁路局筹组辛泰铁路工程指挥部, 1970年2月正式成立,属山东省革委会重点工程
会战指挥部领导。
辛泰线总概算为11149.20万元,指标69.67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2414万元,每公
里(正线)实际造价134.62万元,其中,山东省投资1140.8万元。

七、十里泉发电厂
十里泉发电厂是在枣庄电厂南厂的基础上,由山东电力局自行设计和建设的一座
超高压电厂。 厂址位于枣庄市十里泉,地处枣滕矿区,是一座大型坑口电站。装有5
台12.5万千瓦燃料再热机组,总装机容量62.5万千瓦。山东省电力设计院设计,山东
省电建二公司负责主体施工。 1985年6月,原装有2台1.2万千瓦机组的枣庄发电厂并
入山东十里泉发电厂, 改名为山东十里泉发电厂热电分厂。这两台1.2万千瓦中温中
压机组, 分别于1967年和1968年建成。十里泉发电厂的施工分三期,计划装5台12.5
万千瓦的机组。一、二期各安装两台12.5万千瓦机组,三期安装1台。5台机组建设周
期为64个月零7天,平均每万千瓦31天,平均每年投产1台机组,整个工期比国家计划
提前17个月。5台机组实际总投资31348.1万元,平均造价501.61元/千瓦。

八、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地处黄河三角洲,是全国第二大油田,海陆运输方便。
1961年4月,在东营地区打成华8井,1962年9月打成营2井,并发现了东辛油田、
胜坨油田。
1964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这里开展石油会战。山东省政府极为重视胜利油田的开
发建设,于1972年和1983年先后成立胜利油田规划领导小组和三角洲规划领导小组,
协助油田规划建设。为保证胜利油田的开发及生产,征地23.2万多亩。
山东省政府为保护油田,开挖了广利河、东营河、溢洪河,修筑了五号桩海堤,
加固了黄河大堤。为确保油田用水,建成了渤南、辛安、河口、孤岛、广南等水库。
还组织交通运输部门为油田修筑了张店--东营铁路支线,东营--辛店、利津--埕子口、
北镇--河口等公路以及市区至东营港的高等级公路,建成了东营黄河公路大桥。为原
油的外运, 建成了东营--黄岛、东营--辛店、东营--临邑、临邑--济南、临邑--沧州
等输油输气管道,建成了黄岛沙港。省政府为油田建设征地,划拨土地19万多亩。这
些工程为油田生产建设和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五”期间,油田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18.4亿元,完成二维地震测线56607米,
三维地震2721平方米,探井1022口,进尺264.3万米,净增探明的石油储量比“六五”
时期增加1.5亿吨, 新增气储量比“六五”增加50亿立方米。“七五”期间累计生产
原油16127.3万吨,比“六五”期间的6039万吨,增长59.86%,平均年生产原油32 25
吨,成为全国原油产量最多的油田。

九、齐鲁石油化工总公司
位于淄博市临淄区,为全国四大石油化工基地之一。1964年4月1日,第一套炼油
联合装置投产。后经大规模扩建续建,先后建成炼油、化肥、橡胶、催化剂、烯烃、
氯碱、热电、供排水、储运等专业厂和相应配套工程,生产产品98种,主要产品的年
生产能力是:加工石油800吨、生产合成氨38万吨、尿素60万吨、炼油催化剂1万吨、
化肥催化剂300万吨、塑料50万吨、橡胶9万吨、有机化工原料39万吨、烧碱20万吨。
年创利税18亿元。
(一)炼油厂
炼油厂是齐鲁石化总公司创业的基础和发源地。 1964年开工,1967年9月,建成
全国第一套联合炼油装置;1970年进行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从250万吨提高到350万
吨;1973年3月至1975年3月,建成第二套常减压装置,使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
从1975年起,相继建成焦化柴油机加氢、丙烷丙烯分离,汽油脱硫醇、聚丙烯酰胶、
碱渣提浓、 30万吨沥青生产装置和硫磺尾气处理试验装置。 1981年后, 先后建成2
NM3/小时的国产制氢装置。1985年,建成年加工能力为150万吨的第三套常减压装置,
年产油加工能力增加到800万吨,成为国内同期加工能力最大的炼油厂。
(二)第二化肥厂
第二化肥厂的建设历经化肥装置建设和丙醇装置扩充建设两个阶段。化肥装置由
日本东洋工程公司成套引进, 占地62.24公顷。工程建设于1974年4月开始动工,197
6年建成投产。 1977年正式纳入国家生产计划。丙醇装置扩充建设于1979年,两套设
备由德国和英国引进。后来,由于种种因素停缓建,1984年国家计委发文同意恢复建
设,丙醇装置同年4月动工。至1987年丙醇装置试车一次成功。
(三)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简称乙烯工程)
乙烯工程是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引进项目,是国家“六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工
程的占地总面积为1165.21公顷, 总概算63.67亿元,总定员为2万人。工程的主要装
置有10套国外成套引进装置,1座装机20万千瓦的自备热电站和相应的公用辅助工程,
共包括104个单项工程。乙烯工程于1977年开始规划,1984年1月28日国家计委批准了
总体规划设计,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分两期建设,1990年全部建成
投料试车。1991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委员会正式验收。
齐鲁乙烯工程是以原油和原盐为主要原料,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氯碱为主要
产品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该工程每年向国家提供各类化工产品172万吨,其中
有机化工原料39万吨、 塑料50万吨、丁笨橡胶8万吨、粒碱6万吨、液碱25.73万吨。
其生产的原料产品,为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筑、交通、国防、科研和农业各
个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带动了其它方面的发展。

十、山东铝厂
位于淄博火车站南5公里处, 是全国最大的铝厂之一,1950年开始建设,拥有矿
山公司、阳泉矿、氧化铝厂、电解铝厂、水泥厂、机械厂等14个单位。1952年,山东
铝厂被列入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全厂建筑面积95.85万平方米,其中工
业建筑55.86万平方米。 氧化铝厂1950年6月始建,1958年7月建成投产,此后屡经扩
建,建筑面积10.76万平方米,最高厂房39米,50米-80米的烟囱10座,产量占全国氧
化铝总产量的40%以上。 电解铝厂始建于1958年,拥有工业建筑6.54万平方米,是全
国八大电解铝厂之一,主厂房建设面积近2万平方米,安装176台电解槽。机械厂始建于
1950年,已发展成为年生产能力7000吨的矿山设备和配件的中型机械厂家,设有铸铁、
铸钢、锻铆、模型、热处理等10个生产车间,工业建筑面积5.88万平方米。主厂房面
积7700平方米, 平面呈“L”型,东西长108米,南北长132.7米,主跨30米,副跨15
米,高20.6米。施工中,采用爆扩桩作为厂房柱基础,采用自制离心双肢平腹杆预制
组合钢筋混凝土空心管柱, 30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型屋架,预应力大型屋面板,预
应力组装保湿墙板等新技术、新结构。

十一、兖州矿区
全国14个重点煤矿之一。它跨越山东西南部12个县、市,煤田面积3400平方公里。
已探明的煤炭储量91亿吨,煤炭品种是优良的炼焦煤和动力煤,含硫量和灰分都很低。
煤层倾斜平缓,适宜于大型机械开采。自1965年以来,先后建成南屯、北宿、兴隆庄、
鲍店等大中型煤矿, 改造了唐村煤矿,形成了一个特大产煤区,形成年产525万吨的
生产能力。兴隆庄煤矿于1975年开工,1981年建成,是国内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特
大型高度现代化的煤矿,年产300万吨。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6年半,这个矿全部实行
机械化采煤。其主副井深平均410米,东、西风井深平均291米。在表层施工中,上述
井的月成井米数, 连续3次打破全国记录。兴隆庄洗煤厂是国内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钢
结构厂房的洗煤厂, 引进美国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1982年1月开工,1984年12月竣
工使用。

十二、青岛港及黄岛油码头
青岛港位于胶州湾畔。始建于1892年,经过多次改造、扩建,到1972年吞吐能力
达到805万吨。1973年至1978年,对6号码头进行总体改造和配套建设,兴建黄岛油港
及8号码头,到1985年,青岛港由大港、中港和黄岛港组成,共有码头9座,泊位57个,
码头岸线9971米, 吞吐能力达2822万吨,居全国第四位,同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
和地区保持通航和贸易往来,成为中国五大贸易口岸之一。
青岛港8号码头, 是国家“六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2.025亿元,1
974年1月动工兴建,1985年12月建成投产。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家
要求标准,并创建了41个单项全优和优良工程。这个码头共建2万-5万吨级泊位7个,
岸线长1841米,吞吐能力400万吨,港口每米岸臂配备库场指标可达125平方米,可容
7艘大型货轮同时作业。
黄岛油港与东(营)黄(岛)输油管线标配套,承担着胜利油田的原油输出任务。这
项工程由昌潍建港指挥部承建。1974年1月开工建设,1976年9月竣工,总投资6953万
元。它有一套现代化的贮油、计量、污水处理等系统,栈桥码头1200多米,原油码头
314米,2万吨级和5万吨级泊位各1个,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是国内大型的原油码头。

十三、山东推土机总厂
山东推土机总厂简称“山推”,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济宁市东郊。东靠府河,
南临新(乡)石(臼所)铁路,西是京杭大运河,北面是兖(州)商(丘)公路。全厂占地面
积62万平方米。
山东推土机总厂是在山东工程机械工业公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改变长期以
来从国外进口大马力推土机的现状,第一机械工业部拟建立大马力推土机厂。1974年
5月初, 一机部计划局组织人员编写了大马力推土机项目计划任务书。1977年底,把
这个项目定为山东工程机械工业公司,决定以济宁机器厂、济宁通用机械厂、济宁动
力机械厂为骨干,实行改造建厂。建设规模定为生产大马力推土机3000台,工程机械
配套柴油机2万台, 并正式选址在济宁杨庄无煤区。 1978年1月10日,山东省计委以
[1978] 鲁计基字第3号《关于选送济宁推土机项目计划任务书的复文》报告国家计
委。国家计委批复了报送的计划任务书,同意充分利用山东省机械工业现有基础,建
立大型推土机项目,计划年产大马力推土机3000台,其中220马力推土机2600台,320
马力推土机400台,发动机1万台(外供7000台)。
1980年1月10日, 正式建立山东推土机总厂。由济宁机器厂、济宁通用机械厂和
济宁动力机械厂组成。全厂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
建筑12.4万平方米,生活福利和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
山推的产品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是生产大马力推土机最多的厂家之一,对发
展中国的工程机械工业起着重要作用。

十四、烟台港
烟台港地处山东半岛北部,是水运主道、公路主骨架的要冲和综合运输网中的重
要结点,是全国14个开放城市港口和港站主枢纽之一。
建国前的烟台港, 仅有两个1000吨的泊位,年吞吐量不足5万吨。1949年后,为
恢复港航运输,大力进行养护修补,港口建设稳步发展。1973年周总理发出“三年改
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后,烟台港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港口之一。为把万吨外轮引进港
内,烟台地区组建了建港指挥部,开始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先后建成万吨级深水泊位
3个,中级泊位3个,以及配套的辅助设施。截至1979年,共完成基建投资6628万元,
是建国后23年基建投资总额的5.8倍。 新增吞吐能力215万吨,机械化装卸程度达到8
0%以上,港口客货通过能力成倍增长,港口面貌改观。1980年至1984年,先后将一号
浮码头和南岸建成3个客运泊位, 适应了客运的发展。到1984年,烟台港的泊位由19
49年的5个增为13个,码头岸线由1949年301米增为1808米,各种机械从无到有,增为
224台, 吞吐量由1949年4.7万吨增加到673.9万吨。先后与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多个港口开展贸易往来。
烟台港西港池一期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 期间重点建设项目,1985年4月正式
开工, 1990年6月竣工投产,增加了万吨级深水泊位6个,完成基建投资4.2亿元,新
增吞吐能力390万吨。

十五、济南黄河公路大桥
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位于济南市北郊的亓家庄附近。 1978年12月开工,1982年6月
竣工通车。该桥是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全长2029米,宽19.5米,主桥最大
孔径为220米,桥面车行道净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当时居亚洲之首,引桥全
长1535米,为51孔30米跨度的先张预应力组合箱梁。该斜拉桥由梁、塔、索三部分组
成,采用了密索A塔连续悬浮体系,并采用一次张拉法成桥。有斜拉钢索272根,最长
的110米,重3吨,索塔高近70米,通过“内力平衡法”选择出最佳张拉力,这项工艺
对中国斜拉桥来说是一项创新。 大跨径斜拉桥结构复杂,技术先进,两座“A”型门
柱,各为68.4米,大桥采用了国际70年代的先进技术,具有桥位桥型经济合理,施工
工艺先进,造价低等特点。全部工程共用钢材3264吨,混凝土5.833万立方米。
该大桥由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省交通厅工程大队施工。

十六、烟台合成革厂
该厂是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是生产聚氨酯型合成革的有
机化工企业。它的建成,填补了国内制造合成革的空白。
该厂工程总投资4.6亿元,建成后的生产能力为年产商品合成革300万平方米,聚
氨酯2300吨, 聚酯多醇3200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万吨。与之配套的气体车
间, 电解水制氨装置能力1050立方米/时,制冷装置能力1200千瓦;空气站产气能力
700立方米/时, 空分装置制高纯氮1000立方米/时。全厂10个车间的合成革、聚酯多
醇、MDI三套装置由日本引进,其他车间由国内配套。共有工艺设备2913台(套) /565
2吨,工艺管道24.4万米,供水管道5万米,电器设备8572台(套),进口仪表和国内仪
表6941台(套)。
该工程设计严密, 技术复杂。以引进的关键装置MDI为例,由日本国日晖株式会
社提供,具有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设计新颖,自动化程度高。该装置具有易燃、易
爆、有毒、腐蚀性强、密封性严的特点,并且高精度的自动化仪表、电器仪表多,设
备及管道内部的化学清洗多, 施工难度很大。像TRP玻璃钢储罐的组对,富士管道的
安装,球罐的组对焊接,大型铝储罐的组对焊接和铝管道的安装等,在技术要求上都
是前所未有的。
该工程从1980年4月开工,到1983年5月,三套引进装置相继试车。10月22日,打
通整个生产线,各装置运转正常,产品产量、质量均达到设计能力,实现全面投料试
车一次成功的工程,建设速度较快,总概算没有突破。1984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委
员会正式验收确认。在竣工的28个单位工程中,有27个质量评为优良,受到轻工业部
和日方专家的高度赞扬,并于1985年1月14日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十七、4201工程
4201工程--京沪杭1800路载波系统工程, 山东省主要铺设四管中同轴电缆382公
里, 新建济南长途通信楼1处,这条干线途经山东省5个地市,共14个县,穿越河流7
1条,新建有人增音站1处,变频接转站1处,无人增音站63处,巡线房23处。1973年1
月开工,1981年1月全部竣工。济南长途终端电路可容纳全自动、半自动电路2400路,
人工电路300路, 为长途自动拨号和各种传真、快速电波、数据传输等新技术的采用
提供了条件。

十八、济(宁)菏(泽)兖(州)石(臼所)线
济荷铁路东起济宁, 西至菏泽,是兖济铁路的延长线,全长107.2公里,由铁道
部、山东省共同投资兴建。1977年8月,山东省成立了济荷铁路指挥部,组织了济宁、
菏泽两个专区12个县的民工及铁路专业队伍共12.4万人参加建设。1977年12月开工,
1979年9月建成通车, 是当时全国铁路建设中工期短、收效快、造价低的地方铁路工
程。为适应晋煤外运的需要,1984年又开始对菏泽--济宁--兖州线进行了全面技术改
造,由三级铁路变为国家一级铁路干线。
兖石铁路, 西起津浦兖州的程家庄,东至石臼港,全长308公里,1981年开工,
1985年12月建成通车。承担施工任务的是铁道部第十一、十四工程局。临沂、济宁两
地出动近30万人支援铁路建设。兖石铁路的通车,形成沟通津浦、京广、焦枝、同浦
干线的又一条东西大动脉,为中原和西北8个省区打开了一条对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