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邮驿、递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2&rec=8&run=13

一、邮驿
邮驿是中国古代王朝沿用的传递官方文书的官办官用的通信组织。山东地处东部
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历代设置邮驿。
早在春秋时期,山东邮驿就广有设置,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足以说明当时邮驿已相当普遍,而且邮传速度也相当快了。
秦代邮驿的主要形式为设“邮亭”,“十里一亭,亭有亭长”。秦代邮驿的主要
交通路线为驰道。秦代的驰道是一个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网。其中与山东
有关的一条是由咸阳东行,出函谷关,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又分为两条,一条向
东至定陶,再到彭城,一条向东北经聊城至临淄。在临淄又分两路,一路向东北经黄
县、福山至成山,另一路向东南至琅琊。
汉代设置督邮,掌管属县邮务。督邮这一职官一直存在至晋魏及隋初。
唐代的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办三种。在中央由兵部的驾部郎中管辖;在
地方,各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四人,各州有兵曹、司兵、参军分掌邮驿,各县皆由县
令兼理驿事。另外,还建立邮驿的考绩制度和视察制度,并规定各道有判官一名掌管
全道驿政考绩;中央有监察御史一人兼馆驿使,考察驿务。每驿有驿长1人;凡有3匹
马,配1名驿夫;有1只船,配3名驿夫。当时,山东省内的驿运里程为11100多里。
宋代邮驿的规模不如唐驿,但进行了新的改革:一是驿卒由民夫改为兵卒担任,
二是战时设急递铺。
元代,由于军事活动频繁,疆土不断扩大,邮驿随之发展,规模也远超汉唐。元
代山东设东西道宣慰司,下辖东平路、济宁路、益都路、济南路、东昌路、般阳路、
濮阳、高唐州、德州、曹州、泰安州、宁海州等路州的邮驿,据《经世大典》记载元
朝山东共有驿站50余处,每年山东的邮驿经费为990锭。
明清两代,邮驿基本沿袭旧制。明代省内东西重要驿道为:经济南、龙山驿、金
岭驿、青社驿(今青州城)、丹河驿(今昌乐县城)、潍县驿、古亭驿、昌邑县城、夏店
驿、灰埠驿、城南驿(今掖县)、朱桥驿、黄山馆驿、龙口驿、蓬莱驿至烟台。明时还
在无驿的地方设递运所承担迎送官员往来,传递文报的业务。
清代,由主政全省的按察使兼管邮政,下设济东太武临道(驻济南)和兖州曹济道
(驻兖州)两个道员管驿政。各州县设驿丞负责驿站业务,在不设驿丞的县,驿站业务
由地方官兼办。据四库全书本《山东通志》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 山东共有驿站1
55处,驿马3023.5匹。清代中叶以后,驿站经费成了地方官吏贪污中饱的财源。驿政
废驰,驿递迟缓。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终被完全淘汰。
1911年(宣统三年),邮传部决定“裁驿归邮”,各省相继裁撤邮驿。1912年10月
1日,山东的邮驿全部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