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2&rec=1&run=13

山东的邮电通信源远流长,从古代邮驿、民信局到近代邮电、当代邮电的发展,
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道路。


中国邮政通信起源于古代邮驿。山东早在春秋时期已设邮驿,孔子曾说:“德之
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足可以说明。邮驿传递官府文书,历代沿袭,至清朝,邮
驿已遍及山东各府、州、县。据四库全书本《山东通志》记载,清雍正十二年 (1734
年)山东省内共有驿站155处,驿马3023.5匹,马夫1625.8名,差夫4997名。1911年邮
传部决定裁驿归邮,山东邮驿于1912年10月全部裁撤。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经营民间寄递信物和汇款的机构--民信局应运而生。明永
乐年间,江浙一带先有兴办,清道光年间,山东烟台沿海一带也有设立,多时到10余
家。民信局不仅寄递民众信件,同时办理汇款、银信、包裹等业务。仅1910年民信局
交寄的包封信件即有8万余件。1934年3月,国民政府交通部统一邮政业务,限令民信
局年内裁撤,山东的民信局于1934年12月停止营业,全部关闭。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军舰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在瓜分中国的同时,
将西方近代邮政、电信强行输入到中国,侵犯中国的邮政、电信主权,在山东烟台、
青岛、威海、济南等地擅自设立邮政、电信机构,收寄邮件、发售邮票、敷设电报水
线、设立无线电台,开办电报电话业务,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反对下,才相
继撤销。
近代山东邮政始于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 当年3月23日烟台海关与北京、上海、
天津、牛庄(后改营口)海关同时开办,初名海关书信馆,后改称海关邮局,收寄公众
信件。1896年3月20日大清邮政正式创办,山东设立“大清邮政烟台总局”,1897年2
月20日正式开业,由烟台海关税务司兼任邮政司,辖理全省邮政业务。1899年增设胶
州邮政总局,1903年增设济南副邮政总局,1909年成为邮政总局。1910年全国以行政
省划邮界,济南划为正邮界,设邮政总局,烟台、胶州改为副邮界,各设副邮政总局。
1911年5月28日, 清政府邮传部接管海关邮政,至此,邮政脱离海关。1912年中华民
国成立,改大清邮政为“中华邮政”。1913年调整邮区,取消各邮界、副邮界,改以
每省为一邮务区,山东为一区,1914年设山东邮务管理局于济南,管理全省邮务。中
华邮政成立后邮政逐步向农村发展,服务范围逐步扩大,至1936年,全省邮政局所增
加到1079个,邮路达到50263公里,邮政业务量也有较大增长。
近代山东电信始于1881年。 1881年4月,清政府沿运河架设津沪电报线,年底建
成投产,山东济宁、临清设电报分局,收发公众电报。1882年线路展设,自济宁至济
南,后逐步扩展至潍县、烟台。1885年济南、烟台设电报局。1902年,济南始办市内
电话,省抚院安装磁石电话设备,供衙署间通信联系,后范围逐步扩大。1910年成立
济南官办市内电话局,市话交换机容量发展到数百门,1915年改为商办,募股后交换
机容量发展到3000门,成为山东最早的商办电话。1909年邮传部命烟台电报局兼办电
话时,将德国人开办的烟台市内电话收归国有,创办部办市内电话。1922年北京政府
交通部将日本军队占有的青岛市内电话收归国有,1930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将威海市内
电话收归国有, 此时部办市内电话达到4400门。 山东长途电话有部办、省办和县办
(后改称农村电话)三种。1923年,北京政府交通部将日本军队1920年架设的济青长途
电话收归国有。1925年济青长途电话沿线胶州、高密、坊子等13处局所先后对外开放
营业。省办长途电话1930年由省建设厅架设泰安、肥城、平阴等县间长途线路,开通
长途电话。1931年县办长途电话线路开始架设,1933年全省108个县全部建成开通。
至1935年,山东电信设有济南、青岛一等电报局2处,烟台、济宁三等电报局2处,
另有四等电报局5处, 支局61处,电报线路总长度4571.2公里,部办长途电话通话地
点91处,省办长途电话全省108个县全部开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入侵山东,沦陷区中华邮政被伪华北邮政总局
控制,电信被日伪“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强占,为其实施侵略服务。1945年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派员接收山东境内较大城市的邮政、电信,通信有所恢复。
1946年6月开始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 邮政、电信通信遭受严重破坏,至1948年山东
解放前夕,中华邮政仅能维持经营,电信通信濒于瘫痪。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交通邮电通信在山东邮电历史上留
下了光辉一页。1938年山东沦陷,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沂蒙山区成立,统一领导山东
党政军民的抗日斗争。为了保证党内通信联系,成立了交通总站。1942年2月7日,山
东战时邮务总局在沂南县成立,山东人民邮电事业从此创立,其后在短短的时间里,
鲁南、鲁中、滨海、渤海、胶东区的战时邮局相继成立。战时邮局除担负党政军机关
的文件、报刊的传递任务外,还开办普通信函、包裹、汇兑业务。1945年日本投降后,
山东战时邮务总局奉命对解放区城镇的中华邮政进行军事接管,1946年山东省政府以
战时邮务总局为基础成立山东省交通总局, 下设邮政、 电话、 公路三个管理局。1
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 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及各邮政管理分局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保证战时通信,同时抽调干部职工组成了前线军邮总局和随军邮局,
随军服务,成立支前邮局随支前委员会活动,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在抗日战争初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只有部队几部电台和架设的军用电话,
至1943年以后电话逐步发展到行署以上的地方机关。此期的电信通信仍由军队通信部
门管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后方电话线路交给地方政府管理。1946年2月山东电话
管理局成立,统一管理解放区电信通信工作,电话线路发展加快,有的地区达到各县
都有电话站,有的区、乡也设立了电话站。
1948年7月, 山东大部地区解放,为了恢复建设,并为接管大城市做准备,华东
财政经济办事处(简称华东财办,下同)决定山东邮政管理局改为华东财办邮电管理总
局。 9月省会济南解放,在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华东财办邮电管理总局进城
接管了中华邮政、电信机构,并迅速恢复了通邮通电。此后全省相继解放,山东境内
的中华邮政、电信机构被全面接管,经改造组成了统一的人民邮政、电信机构。
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里,广大战邮职工和电信职工发扬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
难困苦的革命精神,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
模范人物, 仅战邮职工就先后有400多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山东抗日根据地和
解放区邮政、电信的历史是革命先烈和广大邮政、电信职工用鲜血和汗水写成的革命
斗争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建设了一支优秀的干部职工队伍,成为新中国成立
后建设、发展邮电事业的骨干力量。她所培养和树立起来的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成
为教育和激励后来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省邮电部门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坚
持“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宗旨,积极贯彻“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方针,
为政治、 经济、 文化和国防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通信服务。期间,虽然受到
“左”的路线的影响,由于广大邮电职工发扬优良传统,坚守岗位,努力工作,使山
东邮电始终在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是山东邮电从恢复到走向发展的时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之初,山东邮电面临的是遭受多年战争破坏的烂摊子,1949年全省只有邮
电局所999处, 市话交换机容量16390门,长途电信杆路872公里,邮路总长度114493
公里,设备陈旧落后,网路残缺不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邮电部门依靠山
东战邮培养起来的骨干力量,团结广大邮电职工,克服重重困难,集中人力、物力、
财力,首先整治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邮电通信设施,保证恢复时期的通信需要。在此
基础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积极对全省邮电通信网路进行技术改造和发展建
设。 经过1950年-1952年的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1957年底,基本建
成以省会济南为中心,通达全省各市地县的邮电通信网,邮路总长度达到116837公里,
邮电局所2310处,其中自办局所1515处,实现了“区区设局所、社社通邮路”的目标;
有重点分步骤地建设长途电信网,长途电信杆路达到5207公里,电报电路达到2 14路,
长途电话电路达到219路,112个县市全部开通长途电话和电报,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
31541门,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1601门;邮电业务量迅速发展,达到197 7万元,
比1950年增长3.7倍, 保证了这一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对通信的需要,
为山东邮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8年到1965年,是山东邮电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1958年国民经济“大跃进”,
全省邮电部门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自己动手制造交换机、载波机等通信设备,发
展邮电通信,至1962年全省邮路总长度达到193006公里,邮电局所1957处,其中自办
1627处, 长途电话电路达到480路, 电报电路达到190路, 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
0625门(其中自动12900门) ,用户32296户,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9598门,用户达
到15165户。 由于“左”的思想指导,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信生产建设
中,不顾客观条件,急于求成,质量没保证,造成极大浪费。1963年开始,全省邮电
部门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机构、职工队伍、通信建设进
行了全面整顿,到1965年全省邮路总长度为189700公里,邮电局所1853处,长途电话
电路达到526路,电报电路达到302路,市话交换机总容量52950门(其中自动16600门),
用户36129户,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1305门,用户17108户。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山东邮电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由于
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在组织领导上,领导干部被批斗、夺权,一度处于瘫痪状态;
在管理体制上,1969年12月邮电分设、下放,成立山东省邮政局归山东省交通邮政局
领导,成立山东省电信局,归山东省军区领导。1973年8月恢复邮电合设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不稳定,造成人财物力浪费、管理工作混乱、通信质量下降;在管理上,行
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除,正常的生产秩序被破坏;在经营上,片面强调为无产阶级
政治服务,不算经济帐、不讲经济效益,企业亏损。由于全省广大邮电职工发扬优良
传统,自觉地坚守生产岗位,基本完成了各项通信任务,邮电建设也有一定的发展,
至1976年,全省邮路总长度达到21.7万公里,邮电局所2275处,电报电路达到365路,
长途电话电路达到1030路, 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87845门,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
95409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邮电通信事业进入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新时
期。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邮电通信能力不足、设备
陈旧、技术落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家把邮电通信列为建
设重点,予以优先发展。山东邮电部门抓住机遇,以改革为动力,以建设为中心,依
靠政策,依靠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通信能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六五”期间,全省各级邮电部门在贯彻工作重点转移中
进行企业整顿、建立恢复正常通信秩序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
各方面对邮电通信的重视和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通信建设。1980年山东第一个
由地方政府、省邮电管理局和用户三方集资建设的青岛市话五分局、第一条由用户和
省邮电管理局联合投资建设的济南-张店1800路同轴电缆工程开通投产。此后,烟台、
淄博、潍坊、济南等通信紧张地区也通过广开集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发展通信能
力。在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上,省局坚持从山东实际出发,确立以济、青、烟三市和
能源基地、工矿基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1982年明确提出“三市、一港、两
条线”的通信建设决策,即发展济、青、烟三市及石臼港通信,建济、青、烟同轴电
缆和微波。 当年济、 青、烟同轴电缆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济南至张店段电缆敷设。
1984年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邮电工作的两个“六条指示”提出:邮电通信要
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实行“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山东邮电部
门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快了全省邮电建设的步伐。
至1985年底, 山东邮电发展迈出突破性一大步。全省邮路总长度达到24.78万公
里。全省长话电路总数达到2190条,与全国26个省会城市开通长途电话业务自动半自
动接续,自动半自动电路达到289条,省内有7个城市长途电话可以直拨,开通自动、
半自动电路的市县达到32个, 济南256路自动转报系统投产,公众电报传输方式进入
全国先进行列, 济、青、烟三市用户电报交换机开通,发展用户100多个。市话交换
机总容量达到192960门, 其中自动电话增长94.4%。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535
29门。 完成业务总量1.5555亿元,比1980年增长45.9%,完成业务收入1.9501亿元,
比1980年增长119.7%。
“七五”时期,山东邮电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各级
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深刻认识到通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支持邮电通信建
设,为山东邮电通信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1988年山东省政府召开第一次全省
通信工作会议,提出通信建设“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层次发展,分步
骤实施”的指导思想,会后下发了文件,出台一系列支持通信发展的优惠政策。全省
邮电部门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在企业外部,依靠各级政府,依靠政策,多渠道、多层
次筹集建设资金。在企业内部抓挖潜改造、补缺配套,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
自我发展能力。深化企业改革,把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企业积极
性。在邮电建设上,省局主要掌握和控制邮电网路规划布局、建设规模、干线建设和
配套项目以及投资效益,掌握资金来源、投资方向、投资比例。在企业经营管理上,
省局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经营服务以及地方性、区域性强的市话、农话,由企业自
主经营,自我发展;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工资,减人不减工资;进一步推行
经济核算和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劳动制度,实行优化组合;实行领导体制改革,全
面推行局长负责制,同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离任审计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
职工进行基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建立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加强局风建设,以
解决市话装移机服务中的“吃、拿、卡、要”问题为重点,狠刹行业不正之风,有针
对性地改进服务工作,建立规范化服务,促进行风明显好转。
至“七五”期末,全省邮电通信能力明显增强。新建微波干线1330公里,同轴电
缆460公里,新建56个自动电话局,济南、青岛、淄博、烟台等9个市地县安装使用了
程控电话, 净增长途电路5656条,净增长途交换机7250路端,净增市话交换机容量1
20.8万门,净增农话交换机容量8.7万门,市话放号15万部,农话放号6.7万部,电话
普及率达到0.86部/百人。邮路总长度达到26.65万公里,邮政生产用房达到21.8
万平方米。基本形成由国家干线网和省内干线网组成的横跨东西、纵穿南北、环绕沿
海的省内干线传输网络框架,市话和农话规模已形成。通信装备技术水平提高,电信
逐步实现传输由模拟向数字、交换由人工向自动、程控的过渡,从单一的通信手段发
展为多功能、 多种类的先进手段。 长途交换机中, 自动交换机所占比重提高到5
0.7%; 长途业务电路中,自动、半自动电路提高到50.7%;市话交换机中,自动交
换机容量比重提高到96.1%(其中程控交换机占29.8%);农话交换机中,自动交换机容
量提高到20%; 全省有97个市地县局实现电话自动化,占总数的87.3%,9个开通
程控电话的市地县,进入国际长途自动网,55个市地县进入全国长途自动网。邮政通
信逐步向机械化、自动化迈进,报刊发行、储汇等业务已开始利用微机处理。经济效
益增长, “七五”期间,全省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3.6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4
倍, 邮电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1.6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2.5倍,通信企业全员劳
动生产率提高到9918元,比“六五”期末3655元增长1.7倍。
“八五”期间,山东邮电通信实现历史性跨越。90年代,山东省国民经济的快速
发展,对邮电通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991年省政府在青岛召开通信建设座谈会,
要求邮电通信要“确保超前, 协调发展” ,进一步调动了各地发展通信的积极性。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引下,全省邮电通信发展出现新的契机,省邮电管理局党
组审时度势,确立了“超常规,跳跃式,规模投入,规模建设”的发展思路。全省邮
电部门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外部争取地方政府对通信给予更大更多
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大胆利用贷款,适度负债经营;内部加强经营管理,增
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管好用活自有资金,精打细算,提高投资效益,在
坚持抓发展的同时坚持抓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能力、要效益,充分发挥已有设备
的作用,提高网路运行效能,改善服务,提高通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至1995年,
山东邮电通信不仅表现在量的增加上,更体现在质的飞跃上,整体实力比1978年全面
提高。
--通信能力迅速增强。 1979年到1995年,全省邮电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到98.48
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30年投资总和的71倍,固定资产由1978年的2.24亿元增
加到137.1亿元, 增长60倍。基本建设投资的大量增加使通信能力快速增长,新建长
途光缆干线3594公里, 数字微波4.4万波道公里,省到市地县长途传输全部实现了光
缆化; 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19.3万路端,长途电话电路达到4.1万路,分别比1978年
增长16倍和37倍;全省公用网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34.4万门(包括移动38.6万门) ,其
中市内电话267万门, 农村电话128万门,分别比1978年增长24倍和6倍;移动电话从
无到有,发展迅速,1991年起步建设,短短四年,达到38.6万门,并实现全省漫游;
无线寻呼1986年开办后容量发展到257万户。 邮路总长度达到32.4万公里,比1978年
增加10万公里,局所总数达到4079处,比1978年增加1730处。
--通信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电信实现了交换由人工向自动、程控,传输由模
拟向数字化的转变,实现了全省城乡电话程控化、县以上传输数字化,省到市地具备
了光缆和微波两种大容量数字传输手段,17个市地全部建成C3本地网;开通了全省移
动电话、无线寻呼、数据通信、电视电话会议等现代化通信网络,建设了中韩海底电
缆,开通了中韩直达卫星通信。邮政通信现代化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淄博、泰安、
兖州等8个转口局实现包裹自动分拣;济南、青岛2个市局使用了信函自动分拣设备;
邮政营业、报刊发行、邮政储蓄等业务已普遍使用微机处理;建成邮政营业电子化网
点320个。
--邮电业务迅猛发展。全省邮电部门认真贯彻“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以市场需要为目标,积极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提供服务,除传统的信函、汇兑、
包裹、报刊发行、集邮、电报电话业务外,积极发展用户电报、礼仪电报、可视电话、
电视电话会议、电子信箱、信息服务、邮政储蓄、商业信函、特快专递等新业务。到
1995年底,城乡电话达到228.4万户,比1978年增长20倍,其中住宅电话141.7万户,
公用电话4.2万户,装电话难、打电话难的现象已成历史。全省电话普及率由19 78年
的0.31部/百人提高到4.06部/百人,移动电话发展迅速,达到16.5万户,函件总量达
到36788万件, 人均函件量由1978年的2.13件增加到4.19件,邮政储蓄网点遍及
城乡, 余额达到146亿元。邮电服务明显改善,邮电信誉不断提高。山东邮电通信基
本适应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邮电业务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199
5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完成53.7亿元, 比1978年增长82倍;业务收入完成52.2亿元,
比1978年增长75倍。邮电通信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5万元,比1978年增长29倍。
在加快邮电通信发展的同时,全省各级邮电部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
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组织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不断地对职工进行“人民邮电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职
业道德教育、法制观念和敬业爱岗教育,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 的邮电职工队伍,取得“两个文明”双丰收。至1995年底,全省127个邮电企业
已全部被当地党委、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其中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的有39个,
占31%。 全省邮电职工中,涌现出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其中全国劳模19
人(次),部省级劳模357人(次)。
面向未来,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邮电通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省邮电干
部职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奋力拼搏、
开拓进取,谱写山东邮电新篇章,为振兴山东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