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大修复与技术改造 1985年胶济铁路桥涵统计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1&rec=7&run=13

    〖铁路〗〖干线〗〖胶济铁路〗〖修复〗〖建国前〗
  (一)重大修复
  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宣战之机,于1914年9月3日派兵在山东龙口登陆,
9月25日占领潍县车站,10月25日占领济南,先行强占了胶济铁路西段;11月7日会
同英军攻下青岛。至此,胶济铁路全线沦入日本的军事统治之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1月中旬开始,胶济铁路工人将机车、车辆过轨南运
粤汉铁路。从25日起,工人又破坏了部分线路和桥梁。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占胶济铁路,为侵略战争需要,进行了紧急
抢修,2月11日勉强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以下简称八路军驻山东部队)、人民抗日武装和铁路工人坚持抗战,经常不断地破
袭铁路和军用列车。1938年1月~1939年3月共破袭铁路605次,1940年1月~1941年
3月因破袭铁路使侵略者共发生运转事故1347件,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
军事计划。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鲁中区党委立即组织接管了胶济铁路西段。
国民党政府为发动内战,派兵进攻解放区,1946年12月勉强修通胶济铁路。但是,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山东人民的不断打击下,使通车不久的铁路交通又处于瘫痪状
态。1947年,解放军陆续解放胶济线西段,1949年元旦坊子至济南间修复通车;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胶济铁路全线解放,7月1日全线修复通车,有力地支援
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
    〖技术改造〗〖建国前〗〖建国后〗
  (二)技术改造
  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和日军侵占期间,曾对线桥、站场、电务设备进行过改造,
但标准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至胶济铁路全线解放,津浦区铁路局对胶济铁路
没有进行技术改造。建国后至1958年,对部分站场进行改建和扩建。1959年开始至
1962年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总投资1556.13万元。至1981年已将全线旧轨换为国产
新轨。至双线一期工程开通时,原有线路与双线技术标准基本达到一致。
    〖线路〗〖长度〗〖宽度〗〖钢轨〗
  线路 线路初建时,路基70%为路堤,平均高度为3.4米,最高11米,其余绝
大部分在丘陵中以爆破挖方通过,平均挖深2.3米,最深达8.5米。路基顶宽初为5
.9米,建国后普遍加宽至7米。双线施工时,并行路基宽度为:两线间距离最小为4
米时,土、石质路基宽分别为10.9米和9.9米;两线间距离大于4米时,则相应增加
上其大于4米的距离。最大边坡高约12米,路堑挖方最深达10.6米。初建时,弯道
多、坡度大,曲线占全线的24%,坡道占58%,最大的大临池坡道为6.67‰,影响
运输能力。
  初建时铺30公斤/米、长10米钢轨。每根轨下铺12根钢枕。1914年日本侵占后,
将城阳至李哥庄站间换为37公斤/米钢轨和木枕。1926~1936年胶济铁路管理局又
将青岛至张店站间(不含城阳至李哥庄)换为43公斤/米钢轨和部分木枕,每公里铺
木枕1800根。1938~1945年,张店至济南站更换为40~43公斤/米钢轨和木枕。建
国后,1959~1965年第一次大修时,全用国产43公斤/米钢轨替换了德、日制钢轨;
1977~1981年第二次大修时,又换为50公斤/米新轨和钢筋混凝土枕。在两次大修
中,道床由过去30厘米厚的卵石,逐步更换为45厘米厚的石碴道床。双线施工时正
线土质路基采用45厘米碎石和天然级砂石双层道床,道床顶宽由2.8米加至3米。
  德国侵占时,沿线仅设行人和畜力车通行的简易道口789处。建国后,为确保
交通和人身安全,多次改建道口。至1985年底,有平交道口389处,立交道口77处,
其中分设快慢车道的立交道口19处。
  1904年6月1日全线通车时,线路全长为395.284公里;1915年因线路改道,缩
为394.939公里;1940年西端因接入津浦铁路济南站,缩为392.975公里;1984年双
线开通,因线路不经坊子而取直,全长缩为385.057公里。
    〖桥涵〗
  桥涵 桥涵按初建时标准统计,计建有特大桥1座、大桥19座、中桥48座、小
桥915座、涵管182座,共计1165座。设计载重以轴重13吨为标准,最大净孔为40米,
梁部跨度大于15米的为华伦式桁梁,小于15米的多为钢板梁、工字梁或钢筋混凝土
板梁。桥梁施工拱桥就地砌筑,小跨度钢桥随铺轨进展就地拼装架设,大跨度钢桥
则先铺设便线通车再就地拼装。
  建国后,对全部桥梁进行了鉴定、补强、改建,达到铁道部颁发的《铁路桥涵
设计规范》的要求。双线建设中,弥河、淄河桥载重等级达到中-26级,其他为中
-22级;梁部结构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或预应力混凝土梁;基础采用明挖扩大式、
沉井式和钻孔灌注桩式打入桩基础。建国前,钢桥占全部桥梁总数的75%,由于钢
桥易锈,维修费工;建国后已将原有中桥3座、小桥41座以及新建桥梁,更换为预
应力混凝土梁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板梁,到1985年钢梁桥数已下降为15.2%。见表1
-1。

  1985年胶济铁路桥涵统计表
    〖1985〗〖胶济铁路〗〖桥涵〗〖统计表〗

表1-1
┌───────────────────┬───────────┬───┬───┬───┐
│桥梁                 │其中         │涵渠 │天桥 │地道 │
├───┬───┬───┬───┬───┼───┬───┬───┤座/  │座/  │座/  │
│特大桥│大桥 │中桥 │小桥 │合计 │钢桥 │圬工桥│其他 │横延米│延长米│横延米│
│座/  │座/  │座/  │座/  │座/  │座/  │座/  │座/  │   │   │   │
│延长米│延长米│延长米│延长米│延长米│延长米│延长米│延长米│   │   │   │
├───┼───┼───┼───┼───┼───┼───┼───┼───┼───┼───┤
│1   │18  │137  │660  │816  │124  │691  │1   │98  │1   │8   │
│/   │/   │/   │/   │/   │/   │/   │/   │/   │/   │/   │
│606  │4860 │7035 │6476 │18977 │4650 │14294 │33  │18069 │32  │208  │
└───┴───┴───┴───┴───┴───┴───┴───┴───┴───┴───┘
    〖淄河〗〖铁路桥〗
  1975年新建的淄河特大桥,位于下行线246.602公里处,系18孔预应力混凝土
梁桥,扩大沉井基础,全长606.2米,设计最大流量4600立方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