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枢纽改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1&rec=55&run=13

    〖枢纽〗〖济南〗〖铁路〗〖设计〗〖改建〗
  (一)设计
  1972年,重新确定修建曹家圈特大桥,促进了济南枢纽的改建工作。7月,第
三勘测设计院在1960年枢纽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总布置图。1973年11月
完成初测,1974年12月完成初步设计报部。1975年4月,铁道部决定改建济南枢纽,
并下达审查意见:将设计推荐的济南西站初期修建单向“二级四场”、预留双向“
二级六场”编组站的方案,改为一次建成双向“二级六场”。据此,第三勘测设计
院于同年6月进行定测并进行施工设计。11月,济南西编组站设计方案复查小组提
出不同意见,被铁道部采纳,又恢复为原推荐方案。
  济南枢纽改建按近期年总运量6000万吨设计,通过枢纽的运量占73%,枢纽内
到达量占17.28%;枢纽内发送量占7.56%,枢纽内部交换量占2.16%。
  改建方案新铺晏城至党家庄站间正线、济南西至白马山站间双线联络线、济南
西至北关站间单线联络线,改建白马山至党家庄既有线,使枢纽扩大为北起晏城站、
南至党家庄站、东到郭店站,形成较为完整的环状布局,共计170延长公里;新建
十二里阁、桥南、济南西、水屯、董家庄、东沙王庄、北园等车站,改建晏城、党
家庄、白马山等车站,加上原有的孙庄、桑梓店、桑南、鹊山、泺口、济南、北关、
黄台、历城、郭店车站,枢纽内共20个车站;新建济南西机务段、济南西车辆段等
配套设施和机构,使济南和济南西铁路地区各自形成配套能力。工程实际批准概算
40434万元。
    〖施工〗〖济南〗〖改建〗
  (二)施工
  1975年5月27日,铁道部作出《关于加快津浦、沪宁双线建设的决定》。6月,
成立“铁道部济南枢纽工程指挥部”,统一管理枢纽投资、设计、施工事宜。10月,
改建工程正式开工。参加施工的有铁道部第二、三、四工程局、建厂局、通信信号
公司、大桥工程局、济南局等单位。在山东省和济南市的大力支持下,组织齐河、
历城、长清、平阴、肥城、章丘等县的民工约3万余人参加施工,1976年完成晏党
上行线。1977年完成晏党间、水白间和党白间双线工程。1979年完成晏城、党家庄、
白马山三个车站旧站场的改造工程。1983年7月1日,完成济南西至北园联络线工程。
其中,北园站已于1982年上半年按不保留泺口黄河铁路特大桥的设计,修建为两端
可以两个方向进出列车的“二进二出”式;后铁道部又确定仍保留泺口黄河铁路特
大桥及津浦铁路既有线通道,北园站又相应地修改为两端可以三个方向进出列车的
“三进三出”式。1984年7月,完成黄台至济南站间双线工程。
  济南西编组站自1978年下半年开始铺轨,到1982年下半年全部完工,建成单向
“二级四场”、预留双向“二级六场”燕尾式编组站,采用了半自动化驼峰、峰尾
平面调车电气集中。驼峰头部采用了先进的压磁测重技术。铺轨时原施工设计文件
未对轨缝位置提出具体要求,后又按1982年下半年提出的补充资料,全面调整了轨
缝。该编组站有到发线24股、预留3股,编解线28股、预留4股,机车走行线1股,
铺轨78公里;日解体能力3900辆,日编组能力4300辆,是济南铁路枢纽的主要编组
站,承担着整个枢纽72.59%的运量。1985年,济南西编组站日编组解体达7000辆,
为设计能力的85%。但因编组站调车作业通知单传输装置的建设资金(60万元)尚未
落实,不能配套建线,综合能力不能全面发挥,影响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1985年底,济南铁路枢纽改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888.23万立方米,特大桥1座,
中、小桥63座,涵渠248座,铺设钢轨214.496公里,建筑房屋19.5万平方米,埋设
通信电缆176公里;架设电力线104.100公里,设置给、排水管路4.2万米,建水塔5
座;累积计划投资41264万元(曹家圈特大桥为独立投资项目;黄台、历城及两站间
双线改造和白马山至党家庄站间双线改造费用,分别列入胶济和津浦双线改造投资
计划内)。
    〖验收〗〖交接〗〖济南〗〖枢纽〗〖铁路〗
  (三)验收交接
  1982年5月8日,受铁道部委托,由济南枢纽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设计、施工、
运营和建设银行等单位成立了济南枢纽验收交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7个验交小
组。济南枢纽系旧线改造工程,涉及津浦、胶济铁路干线及整个路网的运输,验交
过程中,边验收、边交接。
  1983年7月1日,济南枢纽投产使用。至年底,除生活区个别项目未完成外,整
个工程基本办理完交接,归属济南铁路分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