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修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1&rec=161&run=13

    〖维修〗〖作业〗〖建国前〗〖方法〗=〖方式〗〖车辆〗〖建国后〗
  1937年以前,客货车辆日常维修为简单手工操作,主要是对编成列车的车辆主
要部位进行运用检查及处理热轴故障。
  1938年起,设置了检车分驻所,配备三班人员、检查器具和常用材料,对始发、
到达列车进行车辆重点部位检查、制动机试验和更换闸瓦、调整鞲鞴行程等检查修
理事项,全部为手工作业。这种作业方式,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期。
  1949年以后,客货车辆日常维修作业过程逐步健全和统一。客车的日常维修,
1954年实行包乘、包检、包修等分工负责制,客车车体维修和车内电气装置维修,
分别由客车检修乘务员和车电乘务员负责;客车走行、连接、制动装置的检查维修,
由客车技术整备所和客车列检所负责。同时,实行客车车下检查作业过程、包乘组
作业过程和客车出入库质量交接验收制度,使客车日常维修工作,项项有人负责,
有规可循。一年一度的客车防寒整备工作由客车技术整备所负责于每年夏季开始进
行,运行到东北、西北的客车,10月底完成,其余于11月上旬完成,由铁路分局按
照防寒整备标准要求逐辆验收,合格后方准编入列车。济南、青岛车辆段还设有预
热设施,为客车在摘挂机车前后进行不间断的预热,保证客车安全过冬。在客流大
的节日到来之前,客车技术整备所对客车摇枕吊、吊轴、均衡梁弯角等关键部位作
细密检查,以确保旅客列车安全运行。
  货车日常维修,50年代初期,实行铁道部规定的货车列检作业过程,列检所对
列车到达检查、始发检查和中转检查作业均有检有修,保证运用货车质量。并先后
推行了用“轴温对比”方法发现车辆热轴、用“撬吊检查”方法发现裂纹隐患等经
验,防止和减少燃轴和制动梁脱落事故的发生。1954年,又推行“快速修”经验,
大规模地开展“快速修”练功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列车检修效率。60年代,国产大
型货车大批量投入运用,货车轴瓦更换任务量增大,列检作业改原手工刮瓦为车床
旋瓦,并用油镐替代压镐,缩短换瓦时间,换一块轴瓦,由原来10至20分钟压缩到
5分钟。1966年起,实行铁道部制定的《车辆运用保养规程》。1981年,又实行铁
道部制定的《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列车技术检查维修时间为:主要列检所,
到达、始发列车检查维修合计为1小时,无调车作业的中转列车检查维修为35分钟,
有调车作业的为40分钟;区段和一般列检所,到达、始发列车检查维修合计亦为1
小时,无调车作业的中转列车检查维修为25分钟,有调车作业的为30分钟。在技术
作业方面,区段和一般列检所,实行混合作业;主要列检所,实行走行部与制动部
分开、检查与修理平行作业;到发列车较少而中转列车较多时采用混合作业。
  在列检所加强货车检查维修的同时,站修所每年两次为货车更换轴油,为守车
做防寒整备,并进行部分较大故障货车的临修,为列检加工供应车辆配件。60年代
以后,新设的爱车驻在所,随时进行车辆使用检查及轻微故障修理;1975年开始采
用红外线测温技术,准确进行轴温探测;1982年,开展标准化作业活动,按标准修
车、创标准化列检所,使货车日常维修不断加强,运用货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