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大修复与技术改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1&rec=13&run=13

    〖修复〗〖津浦铁路〗〖建国前〗
  (一)重大修复
  津浦铁路投入运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二十几年间,先后在德州至黄河涯
站间以及在北沙河、大汶河、泗河等地段,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水害,黄河泺口特大
桥于1928年和1937年曾遭受两次战争的破坏,均经修复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为了
抗击日本侵略者,夺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山东的抗日军民对线路、桥梁等设施
曾多次进行破袭。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阻止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自1946年1月
至1947年9月,人民解放军及群众破袭津浦铁路320次,破坏线路337公里、桥梁57
座及车站站线和其他设备。1948年,国民党军队败逃时,劫走机车车辆,并对所控
制的线桥等设备进行了破坏,德州至桑梓店间近100公里线路全遭破坏,钢轨仅存
三分之一。1948年底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铁路职工,在当地民主政府、人民群众的
大力支持下,对线路进行抢修,仅用50天时间,于1949年2月27日修通了津浦铁路
北段。济南至兖州156公里铁路仅用40天即修复通车。1949年3月28日天津至蚌埠段
修复通车。随着津浦铁路沿线地区的陆续解放,1949年7月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有
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建国后,1961至1962年间,三唐站及济南至白马
山站间暴雨冲毁线路并造成路基下沉,均及时进行了抢修。1977至1982年,泰安站
南地面和路堤发生28次塌陷,最严重的一次塌陷处为直径8米、深5米,严重危及行
车安全。1983年以来,先后采用“岩溶注浆”和新建桥梁的办法进行了有效整治。
    〖技术改造〗
  (二)技术改造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津浦铁路已不能满足运量增长的需要。
1949年下半年,站间距离在10公里以上的区间增设了会让站;自1950年起,各站开
始增加站线及延长股道,更换钢轨;自1954年起逐段进行线路大修,更换为9至12
号道岔;1956~1957年将部分车站到发线有效长650米延长为850米,至1958年更换
为50公斤/米钢轨220公里;至1961年对翻浆严重、路基下沉地段采取修筑盲沟、换
土加固路基等措施。至1962年,线路允许速度比建国前提高35公里。1976年双线全
部通车后,各站到发线有效长均达到850米,部分超过1050米,同时扩建了旅客候
车室、天桥、地道、风雨棚、货物仓库等。至1980年全部更换为50公斤/米钢轨、
钢筋混凝土轨枕(大中桥、道岔除外),无缝线路已占75%;曲线半径原有5处在600
米以下的,已有4处改为600米以上;大河至泰安站间由于改为双线绕行,使最大坡
度由7.7‰降至5.4‰,除炒米店站有580米8.9‰的坡道外,其他区段均不超过5‰。
另外,对信号、闭塞、集中控制等设施也进行了改造。从1984年开始,无缝线路部
分又更换为60公斤/米或70公斤/米新轨。线路允许速度已达到每小时1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