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装卸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1&rec=120&run=13

    〖建国前〗〖铁路〗〖运输〗〖货运〗〖铁路〗〖货物〗
  胶济、津浦铁路建成营业后,无统一的装卸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装卸货物所
用工人由车站临时招雇。装卸收入都由“把头”把持,实行“分帐式”的分配方法,
大小“把头”收入高于工人二倍、三倍不等。在接发旅客列车时装卸工人头戴红色
帽子,身穿有编号的坎肩,为旅客搬运随身行李物品。1938年,货物装卸由“国际
运输株式会社”包揽。1944年,改设装卸事务所。其管理与1938年前基本相同。
    〖建国后〗〖装卸〗〖制度〗〖文明〗〖装卸工〗〖管理〗
  1950年初,建立装卸供应社筹备季员会;2月,济南铁路管理局公布《货物装
卸业务规则》;7月装卸工人开始享受公费医疗;8月,废除旧的装卸收入分配方法,
推行计件工资制度;12月,公布《铁路装卸作业安全规则》。次年4月,正式成立
装卸供应社,为集体所有制,实行独立核算。1955年,撤销装卸供应社,成立装卸
作业所。在此期间,装卸系统广泛开展学习哈尔滨车站刘景全小组创造的“装车前
三检”、“装车后三检”、“轻重配装”以及班组管理的先进经验,各装卸小组普
遍建立“五大员”(安全、工具、计工、考勤、卫生),实行民主管理。到1956年,
省内铁路已有431个小组达到“刘景全式”小组的水平,占班组总数的91%。
  1956年,济南铁路局与山东省劳动局联合下发《农业生产合作社临时支援人力
完成成组、成列装卸车的通知》,首先在胶县、高密、禹城等车站建立由农业合作
社自行管理,铁路派员作装卸业务指导的亦工亦农装卸队伍。1958年,装卸业务量
较大的车站普遍吸收铁路职工家属参加装卸。装卸工人的工资制度由原来执行的计
件工资制度改为计时工资加奖励的制度(不包括亦工亦农装卸工)。次年,恢复计件
工资制度。1960年,装卸工人转为正式铁路职工。1961年,在整顿货场管理中,教
育装卸工人,做到爱货、爱车、爱设备,装卸班组严格执行纪律化出退勤制度、专
业分工制度、装卸车前后三检制度、作业前碰头制度以及与货运员交接验收制度,
使装卸作业和班组管理进入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各装卸作业所普遍实
行有装卸派班员参加的车站(包括运转、货运)“三合一”编制日班装卸作业计划的
制度,认真贯彻“先机械、后人力(装卸),先路内、后路外(装卸工)”的派班原则,
有力地保证了日班装卸车任务的完成。1965年,加强对亦工亦农装卸队伍的管理。
车站(装卸作业所)和人民公社组成委外装卸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装卸合同
一年一签订,生产、安全、财务等方面纳入铁路装卸统一管理体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废除计件工资制,先后实行基本工资加超额奖
励和基本工资加附加工资的制度。在“左”的思潮影响下,装卸队伍纪律松弛,装
卸质量下降,出现“吃、拿、摔、砸”货物的现象。1978年6月,装卸系统全面推
行以班组为核算单位的超额计件工资制度,分别按班组、台车下达生产定额,并对
装卸作业、班组管理进行整顿,工人收入普遍提高。1979年和1980年,先后在泰安、
枣庄车站召开现场会,传播装卸技术,推动文明装卸。1982年1月,铁路局公布《
制止野蛮装卸经济制约办法》,开展文明装卸先进班组和个人标兵评比活动。1983
年,又开展创建文明装卸班组和文明装卸工活动。推动装卸队伍的文明建设。青岛
车站装卸甲班六组自1971年组建以来,14年共装卸货物50多万吨,无货损事故,
1982年和1984年,分别被铁道部和山东省授予文明装卸班标兵称号。到1985年底,
全省32个装卸作业所中,有21个达到文明装卸作业所标准;有20个班组(包括亦工
亦农16个)被铁道部命名为文明装卸班组。青岛车站彭振利、济南车站尚立、新汶
车站张祥吉、周村车站杜亚忠4人被铁道部授予文明装卸工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