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基路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0&rec=91&run=13

    〖公路〗〖建国后〗〖养护〗〖工程〗〖路基〗〖路面〗
  新中国建立初期,每年冬春调集民工普修路基,填平坑槽车辙,培修路基边坡,
维持通车。随着养护工作的开展,设置了专业养路工班和固定的群众养护组。1953
年后加强经常养护,取代冬春岁修。1956年后,经常养护与路基、路面中修工程相
结合,从而改善、提高了路况。1973年,全省改善路肩、加宽路面1482公里。1974
年加宽路基569公里,改善路肩1175公里,改造急弯128处,降低陡坡81处。泰安县
水峪工班十余年内削低山垭4个,改造急弯7处,降低陡坡14处,挖土石4200多立方
米,使7.5公里的干线公路路面平整,路拱适度,纵坡顺适。1978年,交通部授予
该工班“发展交通,当好先行”的奖状。1985年,全省公路加宽加高路基、改善急
弯、降低陡坡801.3公里,沥青路面罩面804.5公里,碎石路面铺磨耗层262.9公里,
改善土路39公里,增设护肩石27.9公里。
    〖路肩〗〖养护〗〖方法〗
  (一)路肩养护
  50年代前期,养路工班采用多种方法防止路肩边坡遭受雨水冲刷而坍塌。栖霞
东柳工班在雨季前整修路肩边坡时,在路肩两边缘顺路方向培筑小土埝,使路肩保
持完好,边坡免受冲刷,起到节约劳力和减少征地用土的作用。随着路面磨耗层、
保护层的铺筑,粗颗粒砂子易被车轮碾压出路边。为避免加大用砂量,养路工班将
小土埝改为留砂坝挡留砂粒,并在一定距离内交错设置泄水口,边坡设泄水槽,以
利排水。此法在山丘地区公路上普遍推广。60年代公路交通量大增,车辆拥挤。为
了充分利用路幅宽度,把路肩加宽为路面,改留砂坝为永久性护肩带。护肩带用片
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砌筑,外缘夯实栽草皮。护肩带每隔10~20米两面相交错设置30
~50厘米排水口,在边坡设泄水明槽,用砾(碎)石填满或铺草皮,使雨水顺槽排除,
保护路肩与边坡,扩大了行车有效宽度。此法被交通部编入《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60年代始,山东省每年完成铺设护肩石数百公路,至1985年,护肩带已在全省干线
公路和重要县公路路面上普遍使用。
    〖碎石〗〖路面〗〖养护〗〖方法〗〖建国后〗〖公路〗
  (二)碎(砾)石等粒料路面养护
  1953年,即墨公路站学习福建省公路养护经验,在碎石路面上铺筑砂石凝固磨
耗层。1956年后山东省交通厅先后在潍坊、烟台召开现场会,推广铺筑磨耗层的经
验。1963年,烟台地区总结了牟平县铺筑磨耗层八步操作法(即清底、配料、拌料、
放样、铺筑、培肩、碾压、滚浆等8道工序)和掖县、牟平修补磨耗层坑槽的“扫(
拍)浆修补法”,被正式纳入山东省公路养护操作规程。60年代普遍在磨损层上撒
铺一层粗砂(石屑)路面松散保护层,坚持“四勤”管理(即勤添砂、勤匀砂、勤回
砂、勤清除细壤),延长了磨耗层的使用年限,提高了表面平整度。1963年8月,烟
台地区选定烟潍、潍石等12条公路1282公里的碎(砾)石路面常年使用松散保护层,
总结技术管理经验。乳山县公路站根据各种砂子的不同强度,总结出松散保护层雨
季厚、旱季薄,坡脚厚、坡顶薄,弯道厚、直线薄,勤匀砂、勤回砂的经验。山东
在山丘区碎(砾)石路面上普遍使用粗砂(石屑)松散保护层,严格“四勤”管理,保
持路面平整,行车无颠簸,在交通部组织的历次公路片区检查中受到好评。1964年,
嘉祥县公路站新挑河工班创造了稳定保护层铺筑方法,即用砂7土3拌合撒铺、洒水
和指挥行车碾压,随时整平,形成稳定保护层。此法在平原地区普遍采用,节约了
砂料。

  (三)沥青路面养护
    〖沥青〗〖路面〗〖养护〗〖方法〗
  沥青路面养护,主要是防治病害,及时进行修补,周期性中修罩面。1973年2
月,山东省交通邮政局总结各地经验,编写出《沥青(渣油)表面处治养护工作参考
资料》,对初期养护、日常养护、防治病害(泛油、油包、松散、裂缝、翻浆、沉
陷等),提出了具体办法。各地根据不同病害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提高了沥青路面
养护质量。山东早期修建的沥青(渣油)路面,经过多年行车磨损和自然侵蚀,出现
磨薄、开裂、破碎,1972年开始按使用年限和破损程度进行中修罩面。1978年后铺
筑1.5~2.0厘米热拌沥青混合料(粗砂或石屑)罩面层。1980年5月,山东省交通厅
公路部门在商河召开沥青路面中修罩面座谈会,对早期沥青路面提出“加强养护,
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原则,讨论制订了沥青路面中修罩面周期和达到的标准。
1980~1985年,全省早期沥青路面中修罩面509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