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状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0&rec=5&run=13

    〖干线公路〗〖山东〗〖建国后〗〖等级〗〖技术〗〖公路〗〖建设〗
    〖标准〗
  1957年,国家制定《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将公路分为五等。山东时有
干线公路7010公里,其中符合技术等级的2656.8公里,最高达到二级,仅43公里。
“大跃进”时新增公路多为低标准路线。1962~1965年经济调整期间,公路建设以
调整路线、提高公路技术标准为主。1965年,干线公路符合技术等级里程4984.8公
里,大部为低等级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将等外干线公路提高为低等级公路。
1976年,三、四级公路增至12925.6公里。1977~1985年,重点提高干线公路通过
能力,发展高等级公路。主要工程有济微路,济南机床二厂至党家庄段、大河至泰
安段,潍徐路潍坊至柳沟段、临沂至罗庄段等改建为一级公路;烟潍路、济王路、
张博路等改建为二级公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接通齐清路的晏城至高唐段、济埕路
回马河至马家店段断头路并改建为二级公路。1985年,干线有一、二级公路2589.8
公里,三、四级公路11295.7公里,尚有等外级公路184.2公里。为改善大中城市的
出入口,将重要路段改建为宽26~40米的公路,共计125.8公里,实行机动车、非
机动车分道行驶。
    〖干线公路〗〖路面〗〖建国后〗〖山东〗〖公路〗〖建设〗
  新中国建立初期,干线公路路面主要铺筑碎(砾)石路面,普遍推广就地取材改
善土路的经验。50年代末,干线公路路面里程大为增加。60年代开始铺筑沥青(渣
油)表面处治路面,并将原有碎(砾)石路面改建为沥青(渣油)路面。1976年,干线
公路路面里程增至12519.3公里,其中沥青(渣油)路面达到7675.9公里。沥青路面
结构层普遍采用贯入式和两层式(下贯上拌),宽度由1977年的平均7.4米,提高到
1983年的平均10.4米。开始铺筑水泥和沥青混凝土路面。1985年,全省干线公路路
面13710.8公里,其中各种沥青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10603.6公里,碎(砾)石及改
善路面3107.2公里,尚有土路358.9公里。在干线公路中,有61条达到黑色(沥青)
化,平原地区干线公路基本是沥青路面。
    〖建国后〗〖山东〗〖公路〗〖桥梁〗〖干线公路〗〖建设〗
  1949年省内主要路线实有桥梁不到300座,且有半数是木桥或木面桥。经过三
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到1960年,干线公路有桥梁22615.5米/847座,
平均每公里有桥梁3.1米/0.12座,永久性桥占65.1%(以座数比,下同)。1961~
1976年重点增建永久性桥、特大桥,加速改建木桥、木面桥和危桥。为适应工业建
设进口特大件运输需要,对个别路段的桥涵进行了加固,以提高荷载标准。辛店--
青岛段能通行载重160吨大型平板车。1976年,干线公路里程70%以上桥涵齐全,
有桥梁126348米/3112座,平均每公里有桥涵9.1米/0.22座,永久性桥占99.9%。
1977~1985年,干线公路建设以增建特大桥、改建大型中水位桥为高桥、采用新桥
型提高桥梁载重等级为主。到1985年,省内干线公路桥涵基本齐全,有桥梁191590.
6米/4198座,全部为永久性桥,平均每公里有桥梁13.6米/0.3座。其中荷载标准在
汽-20级及以上的有19459.5米/252座,尚有单车道桥18座,危桥及载重标准在汽-
10级以下的桥梁4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