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青岛小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0&rec=248&run=13

一、港口设施

    〖港口〗〖山东〗〖沿海〗〖青岛小港〗〖简介〗〖地址〗
    〖历史〗〖设施〗〖面积〗〖码头〗
  青岛小港是青岛港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青岛港中港南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
四年(1898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成2座小型防波堤和1座木质栈桥码头,
后又改造为浮桥式码头,通称北码头。有可供使用的货物堆场面积25.9万平方米,
货物仓库面积7229平方米。1934年建成南码头(后称2号码头)1座,长441.2米,宽7
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小港归交通部管辖。为发展渔业生产,水产部门在小港
湾内建成渔轮浮码头(后称4号码头)1座,并配有桥梯2个和钢筋混凝土栈桥1座,成
为小型客货轮停泊和集散地。1953年交地方管理后,在南码头南部扩建客货轮浮码
头(后称1号码头)1座,长47.6米,宽10米,高1.9米,上设电杆2支,系船柱10个,
前端设挡浪垛10个,后端并排建成钢质引桥2座。1960年,将小港北侧半斜坡式岸
壁改建为重力式直方块岸壁,扩长岸壁200米,增大了货场存放面积,缩短了装卸
时间。同年在9号码头仓库内设临时客运站,1962年改建成正式客运站。其中候船
室1座,可容纳旅客350名,但条件极为简陋。1969年6月扩建1号码头,桥面向东延
伸43米,2号码头桥面向西延伸50米,码头前沿岸线扩长150米,可同时停泊300~
500吨级以上客货轮2艘,1000吨级左右货轮3艘。1974年,扩大码头前沿货物堆集
场地面积1815平方米,一次可堆集粮食3000吨。建成露天货台25座,总面积3.1万
平方米。露天货场由土地面改建为水泥地面或用沙石铺垫。至1985年底,码头岸线
总长329米,船舶停靠泊位500吨级6个,货物仓库面积2618平方米,货物堆集场地
总面积19289平方米,旅客候船室700平方米。

二、装卸设备

    〖港口〗〖山东〗〖沿海〗〖青岛小港〗〖简介〗〖装卸〗〖设备〗
  民国时期,青岛小港装卸机械只有小型吊车等数台,物资大部靠肩扛人抬。
  新中国成立后,港口装卸条件得以改善,小吨位船舶可以靠岸,但仍靠人力装
卸。大吨位船舶无法靠码头,装卸货物需用驳船驳运。1957年港区作业始用小推车,
装卸条件有所改善。1958年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
先后自制一批装卸机械设备。当年有固定式吊车3部,少先吊10部,皮带输送机12
台,工班效率9.6吨。1973年装卸机械达到55台,其中固定式吊车4台,汽车吊1台,
少先吊21台,皮带输送机16台,内燃机铲车2台,内燃机拖车9台,其他机械2台。
机械化作业程度达45.5%,装卸工班效率15.4吨。1985年,青岛小港有大型机械45
台(架),其中固定式起重机1台,轮胎式起重机7台,少先吊16台,装卸机3架,皮
带输送机10台,拖拉机8台。机械化程度达到60%,装卸工时产量6.4吨。

三、旅客发送量和货物吞吐量

    〖港口〗〖山东〗〖沿海〗〖青岛小港〗〖简介〗〖旅客〗〖发送量〗
    〖货物〗〖吞吐量〗
  (建国前,青岛小港旅客进出量无统计资料。)
  青岛小港建港时间晚,货物进出量较少。据青岛港务局《港务统计年报》载,
1922~1948年间,青岛小港货物吞吐量,最高为1940年25.5万吨,最低1945年仅2
.5万吨,多数年份在10万吨左右。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旅客发送量4.3万人次,货物吞吐量24.3万吨。1985
年旅客发送量(1985年以前旅客进口量不统计,下同)43.82万人次,货物吞吐量46
.8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