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青岛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0&rec=237&run=13

一、港口设施

    〖港口〗〖山东〗〖沿海〗〖青岛港〗〖简介〗〖设施〗〖历史〗〖地址〗
    〖面积〗〖码头〗〖泊位〗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东南侧。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的青岛
栈桥和衙门桥,是青岛最早的码头。青岛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光绪
二十九年(1904年)3月建成1号码头,有泊位5个。此后,2号、4号、5号码头相继建
成,共有泊位23个,诸码头均与铁路线相接。1932年7月兴建3号码头,1936年建成,
位于2、4号码头之间,系重力式突堤码头,有泊位8个。1939年12月扩建1号码头南
岸3个泊位。同年建6号码头2个泊位。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港码头建设发展迅速。1960年对6号码头进行总体改造,
增建40号泊位。1966年5月兴建7号码头。1968年5月建成万吨煤炭专用码头和小船
煤炭码头,长160米,年通过能力450万吨。1968年7月~1970年7月,1号码头南岸
全面改造,修筑1500平方米路面,2.5万平方米货场,铺筑铁路线1000余米,门机
轨道500多米,安装5台引进门机。1973年下半年开始海底炸礁,共炸礁1.5万立方
米,填海60万立方米,新建仓库3座、1.3万平方米,铺筑铁路线2000米,新建客货
泊位2个、长280米,客运站1座。1973年8月开始兴建黄岛油码头,年通过能力1000
万吨原油。码头为栈桥式,全长1260米,其中原油码头泊位长314米。东码头泊位
可停靠5万吨级油轮,西码头泊位可停靠2万吨级油轮。燃料油码头泊位和消防码头
泊位全长198米,可停靠千吨级油轮2艘。同时兴建8号码头,岸壁总长1841.3米,
宽225米,2~5万吨级泊位8个,年吞吐能力400万吨。该码头是80年代国内最大的
杂货码头。1985年7月辟为集装箱专用泊位,年设计装卸能力5万个标准箱,同年12
月竣工投入使用。
  青岛港分大港、中港、黄岛油港三部分。大港区,陆域1.14平方公里,最大泊
位为5万吨级,库场面积35.35万平方米。港区另有煤炭、矿石、集装箱专用泊位,
年煤炭吞吐量560万吨,金属、非金属矿石年吞吐量240万吨,集装箱3.3万箱。中
港区有运盐岸壁450米,卸鱼码头泊位4个,固定直立式上冰码头泊位2个,固定直
立式舾装码头泊位2个。黄岛油港,1985年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米,码头设施包括
原油装运、燃料油装运、供水和污水处理四部分。码头为引桥式,全长1260米。油
库总容积11.5万立方米,总容量8.23万吨,年输出能力1000万吨。1985年,青岛港
整个港区有生产用库场总面积46.1万平方米,容量32.12万吨。其中仓库总面积4.7
万平方米,堆场总面积41.4万平方米。另有油库总体积11.5万立方米,容量8.23万
吨。非生产用库场总面积2.43万平方米,存放机械、材料。长期出租外借库场总面
积2.3万平方米,其中仓库面积1141平方米,堆场面积2.14万平方米。青岛港已由
建国前6座码头36个泊位,发展至9座码头59个泊位,其中万吨以上泊位17个。

二、装卸设备

    〖港口〗〖山东〗〖沿海〗〖青岛港〗〖简介〗〖装卸〗〖设备〗
  新中国成立前,港口装卸机械极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5号码头船坞建
成时,装有150吨大型固定起重机1台。德日青岛之战期间,该起重机沉入海底,后
捞起重新组装,但性能效率均低于前。1933年,陆域港区装卸起重机有150吨、5吨、
3吨、2吨、1吨、3/4吨各1台;水上起重机有35吨、22吨、5吨各1台。这些装卸机
械因战争破坏所剩无几,到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仅有15吨起重机1台和50吨浮式
起重机1台。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4年开始,港口逐步更新装卸机械。到1985年底,青岛港
有生产用装卸机械308台架。其中起重机类74台,包括负荷量10吨至20吨门式起重
机20台,15吨至36.5吨轮胎起重机53台,250吨浮式起重机1台;搬运机械类200台
架,其中负荷量1.9吨至36吨叉车121台,3吨至7.8吨斗式装载机20台,12吨至40吨
牵引车59台;专用机械34台,其中用于码头煤炭装卸专用的装船机7台,供料机6台,
卸车机8台,码垛机3台,另有油码头输油臂6台,装卸盐机4台。除此,尚有推耙机
7台,供各码头清理装卸货场用。到1985年底,港口实有装卸机械426台架,机械化
水平达95%以上。

三、旅客进出量

    〖港口〗〖山东〗〖沿海〗〖青岛港〗〖简介〗〖旅客〗
    〖进出量〗=〖发送量〗〖客运〗〖航班〗
  帝国主义侵入青岛后,远洋客运几乎全由外国轮船业垄断,近海客运也多为其
控制,中国船舶运量极少。1915~1948年进出青岛港的旅客,每年在10~30万人次
之间,最多的1941年,达到65万余人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港无始发客运航班,旅客往来靠搭乘货船,旅客发送量
不多。1956年以后,上海、大连增辟来往青岛港航班,隔日一班次。60年代客运船
舶增加,旅客发送量上升。70年代至1985年,更新客轮,增加客运进出港航次,开
辟客运停靠码头泊位,增建客运站和候船厅等设施,旅客逐年增多。1985年旅客进
出港65.6万人次,比1949年(3.5万人次)增长20.6倍。

四、货物吞吐量
    〖港口〗〖山东〗〖沿海〗〖青岛港〗〖简介〗〖货物〗〖吞吐量〗
    〖出口量〗〖进口量〗
  青岛港地处山东东半部,经济腹地辽阔,物产丰富,货物出口量较大。但自晚
清到民国时期,主要是外国入侵者掠夺中国物资、矿料和倾销国内剩余产品而形成
的吞吐量。青岛港务局《港务统计年报》载,1915~1948年,进出港货物一般年份
在150万吨左右,最高年份为1936年,达到278万吨,最低年份为1945年,仅6万吨。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港由于受美国的经济封锁,加之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
港口货物吞吐量较低。1956年以后开始煤炭出口,港口货物吞吐量有所增加。其后
随着国家对外贸易的逐步发展,进出港口的船舶和货物种类相应增加,港口货物吞
吐量随之加大。1958年以后,钢铁和非金属矿石类进出量大增,港口货物吞吐量明
显增加。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除1969年和197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
有所降低外,其余年份仍逐年增高。1980年以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
经济政策,港口进一步开放,货物吞吐量显著增加。至1985年,青岛港口已与世界
111个国家和地区401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外贸进出量占全年货物吞吐量的59.7%。
1985年全部货物吞吐量2610万吨,比1949年(72.1万吨)增长35.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