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港口渡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0&rec=177&run=13

    〖水运〗〖山东〗〖内河〗〖港口〗〖渡口〗〖设备〗〖分布〗
  随着航运业的兴起、漕运的兴盛,山东境内沿河的一些重要集镇、府州逐渐成
为水陆物资集散地,进而发展成港口。历史上,泺口、济宁等港,船只穿梭往来,
一派繁忙,闻名遐迩。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使沿河的一些港口受到影响。随着黄河
大堤建成,原大清河的一些码头得以恢复,新码头相继出现。光绪十九年(公元
1891年)小清河疏浚后,黄台和羊口成为新兴港口。京杭运河上的济宁、台儿庄、
临清、德州等港口虽失去了漕运时代的繁荣,但仍是重要的内河码头。民国时期,
山东内河港口发展到20余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航运萧条,泺口、黄台、德州、
临清、济宁等较大的内河港口勉强维持运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内河港口重
现生机。泺口、董庄、德州、临清等港口吞吐量都曾达到相当规模。60年代,内河
港口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建设,装卸机械化作业率迅速上升。70年代末,随着卫运河
停航,新扩建的临清、德州港相继封港。山东与江苏复航,促进了京杭运河山东南
段韩庄、台儿庄等港口的发展。1985年,山东内河有港口39处,主要有黄河的泺口、
北镇港;小清河的黄台港、羊角沟港;京杭运河山东段的济宁、韩庄、台儿庄、临
清、德州港(临清、德州两港1979年、1980年先后停航封港)等。码头总长6215米,
泊位135个,仓库近4000平方米,货物堆场43万平方米,各类装卸机械122台。共完
成吞吐量262.3万吨。
  渡口分布在沿河主要村镇,历史久远,分为临时性、季节性和常设三种类型。
民国初期,随着公路的修建出现了公路渡口。初时系客货过渡,汽车在两岸接运,
后逐步发展为大木船拼排的大型渡船,汽车可直接渡运。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
经济的恢复发展,沿河渡口日益增多。公路渡口渡运量增长,并由人力渡运发展为
拖轮渡运,继而出现新型的双体渡轮。民间渡口五六十年代用木帆船渡运,70年代
以后逐步配备小型轮驳船。至1985年,全省共有渡口243处(黄河130处、小清河70
处、微山湖区43处),除黄河上的16处为公路渡口外,其余均为民间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