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道变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0&rec=162&run=13

    〖京杭运河〗〖山东〗〖南段〗〖水运〗〖航道〗〖通航〗〖里程〗
  元代,在隋运河的基础上修通京杭运河。元明清三代,京杭运河是沟通南北经
济,保障京师供应的命脉,其总长的1/3在山东境内,对山东内河航运以至山东社
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初的京杭运河由镇江过长江进入扬州运河,北上淮安转入黄河(黄河南流时
期),逆水西上至河南中滦镇卸载,陆运180公里到卫河(亦称御河)岸边的淇门再转
船运,经御河寻隋运河故道达北京。
  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疏导济宁以南的泗水航道,开凿济宁至东平150
里的济州河。江南粮船涉江入淮,经泗水(泗水汇入淮河)达济宁,由济宁北上东平
进入大清河(现山东境黄河),顺流东下出海至天津,再经通惠河至北京。此系京杭
运河山东段第一次大改道,京杭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航道。
  此航道开通后,大清河入海口逐渐淤积,南来粮船只能在东平卸载,陆运至临
清,再装船走御河,仍由隋运河故道达北京。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至元泰
定二年(公元1325年),历时37年,开挖了南起东平安山,北至临清与御河相连的新
河道,全长250里,定名会通河。此系京杭运河山东段第二次改道。通过此次改道,
京杭运河航程大为缩短,成为一个完整的内河航道体系。
  京杭运河济宁以南的泗水航道,位于昭阳湖西洼地,经常受到黄河泛滥冲淤的
侵害。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6年)开挖北起三河口,经夏镇至留城,全长140里
的南阳新河。济宁以南京杭运河由湖西洼地移至湖东高地,解决了黄河冲淤问题。
此系京杭运河山东段的第三次大改道。
  京杭运河移至湖东,多与丘陵山区河流连通,水源不稳,局部航道易淤浅,且
每遇山水与黄河水并涨,运河水易受黄河水顶托,在徐州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形成急
流洪峰,船只难行。黄河倒灌后,运河航道易被淤浅。自明隆庆年间始,至明万历
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新开一条南起夏镇李庄水口,经韩庄后东行南折,汇加河
后经邳县至宿迁汇入黄河的新航道,全长260里,形成现今京杭运河的走向。此是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第四次大改道。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决口北流,进入山东境后,斩断
会通河夺大清河道入海,阻断了会通河的北流水源,京杭运河山东段以黄河为界逐
渐成为无法贯通的南北两段。
  京杭运河山东南段由主航道、通航主要支流和湖区航道构成水运网,是近现代
山东内河航运的重要区域。1985年通航里程1035.2公里,占全省内河通航里程的56.
3%,其中通机船里程920.6公里,占全省内河通机船里程的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