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疏浚 小清河枢纽工程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0&rec=160&run=13

    〖建设〗〖疏浚〗〖清朝〗〖民国〗〖建国后〗
    〖小清河〗〖治理〗〖航道〗〖通航〗〖里程〗〖航标〗
  历史上曾对小清河进行过多次治理。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以工代赈,
进行了较彻底的整治,贯通济南至海口全部河道,河槽深3米左右,河槽和两岸堤
宽各30米左右。治理后,河槽稳定,能防御一般的洪水,也便利了航运。清光绪三
十三年(公元1907年),筹资建闸11座,既利于灌溉防洪,又利于航运。1931年,山
东省建设厅修小清河第一座船闸--五柳闸,一次可通过对槽船20艘。次年又在边庄
建起一座船闸。日军侵占山东后,先后在沙河、张家林、岔河、石村等处各建一座
简易节制闸。解放战争时期,小清河未能进行正常的疏浚整治。新中国建立后,
1954年,拆除日伪建造的已不能使用的闸坝,扫除航道障碍,以利航运。1959年,
小清河航运局规划修建6个梯级枢纽工程,实施小清河渠化通航。同年岔河船闸开
工,1960年因压缩基本建设项目停工缓建。1965年,水利部门建金家堰拦河闸,截
断航道。1967年,山东省交通厅再次实施小清河渠化通航方案。至1970年,柴庄、
水牛韩、金家堰、金家桥4个梯级枢纽工程全部建成,渠化通航里程达到140公里,
船舶实载率增加13%,航速提高23%。

          小清河枢纽工程表
    〖小清河〗〖枢纽〗〖工程〗〖统计表〗
表3-1
┌─────┬───┬───┬──────────┬───┬───┬───┐
│枢纽名称 │所在县│距港 │船闸(米)      │开工 │竣工 │投资 │
│     │   │里程 ├────┬──┬──┤时间 │时间 │(万元)│
│     │   │(公里)│闸室  │门宽│门槛│   │   │   │
│     │   │   │长×宽 │  │水深│   │   │   │
├─────┼───┼───┼────┼──┼──┼───┼───┼───┤
│柴庄枢纽 │历城 │29  │130×11 │7  │1.5 │1967.6│1970.7│121.7 │
├─────┼───┼───┼────┼──┼──┼───┼───┼───┤
│水牛韩枢纽│邹平 │72  │130×11 │7  │1.5 │1967.1│1970.7│161.8 │
├─────┼───┼───┼────┼──┼──┼───┼───┼───┤
│金家堰枢纽│桓台 │99  │130×11 │7  │1.5 │1967.5│1970.6│125.0 │
├─────┼───┼───┼────┼──┼──┼───┼───┼───┤
│金家桥枢纽│博兴 │140  │130×11 │7  │1.5 │1967.1│1969.1│172.1 │
└─────┴───┴───┴────┴──┴──┴───┴───┴───┘

  小清河流域地势平坦,河道纵坡小,淤积严重。1931年,山东省建设厅建造了
第一艘挖泥船用于小清河黄台港清淤。1934年又建成两艘挖泥船投入使用。日军侵
占山东后,将两艘挖泥船调往天津,疏浚清淤工作停顿。新中国建立后,小清河恢
复清淤,年清淤约1.5万立方米。1964年购置一艘挖泥船,年清淤量达到3~4万立
方米。1978年,疏浚小清河入海口航道,清除河口拦门沙及牡蛎滩8.5公里,完成
土方117万立方米。1981年下半年清理船闸枢纽工程遗留土方,至1985年完成土方
115.5万立方米,疏浚航道里程47.8公里,使黄台港至羊口港197公里基本达到了6
级航道标准。
  小清河航标设置始于1951年。当年在草头沟以煤油灯为光源,设灯桩一个。
1954年,在草头沟至羊口港19公里内设岸标12座。1979年,在河口段航道设浮标9
个,灯桩1个,原设航标均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