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岬湾海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rec=61&run=13

以海岬侵蚀、海湾内堆积或形成大规模的陆连岛为基本特征。在鲁东丘陵沿海北
起蓬莱新港,南至日照岚山头均有此类海岸分布,其主要岸段:
1、蓬莱至威海岸段该岸段西为蓬莱角,东为威海湾,中间分布有著名的芝罘岛
和养马岛陆连岛。
蓬莱新港东侧的老北山,位于东经120°44.6′,北纬37°49.8′,海拔72米,
是渤海与黄海海岸的分界处。老北山至蓬莱阁所在的丹崖山组成蓬莱角,由白垩纪火
山凝灰岩、火山岩及震旦纪石英岩、片岩等变质岩构成海岸,海蚀地貌发育。蓬莱阁
古建筑群矗立于红色砾状石英岩构成的丹崖山顶,北侧下临高达30米的海蚀崖,沿岸
分布狭窄的砾石滩及宽100米左右的岩滩,为中国北方著名游览胜地。
蓬莱、福山交界处的八角一带,为以大理岩为主的岬角海岸,有高10余米的海蚀
崖及大型海蚀-溶蚀洞穴发育。
芝罘岛陆连岛在芝罘区北部,构成芝罘湾北及西岸。岛如长梭,走向120°,岛
长9.2公里,宽1.5公里,主峰老爷顶海拔294米。该岛主要由石英岩及片岩等变质岩
构成,整个芝罘岛为向南倾斜的半壁山。南坡缓,北坡长期受海蚀破坏形成悬崖绝壁
,高达30~50米,最高海蚀崖近100米,海蚀洞穴规模巨大。芝罘岛婆婆口南岸原有
“石公公”海蚀柱,高出海面7.5米,上粗下细如火炬状,国内少见,60年代中被完
全炸毁。北岸的“石婆婆”海蚀柱,金字塔状,高42米,下部有海蚀穿洞,现仍兀立
海中,距岸约300米。芝罘岛连岛坝由4条砂砾坝组成。南北长3公里以上,南接大沽
夹河河口东岸,基部宽5公里,北连芝罘岛,最窄处520米。西侧砾石坝最高6.4米。
4条砾石-沙坝间均有长条状 湖。芝罘大疃村西南尚有一三角形古 湖,现已成淡水
池塘。其湖底淤泥的14C测年数据为距今6050±150年,表明芝罘岛连岛坝形成于全
新世中期以后。
养马岛又名象岛,位于牟平城北,距岸最近距离为1300米。岛如蚕形,走向120
°,长7.7公里,宽1.2~0.7公里。全岛海拔大部在50米以下,为侵蚀剥蚀低丘陵,
由大理岩、千枚岩等变质岩构成。沿岸海蚀崖高15~20米,北岸海蚀洞发育。岛、陆
间的水域称为“小北海”,有广阔的砂泥质潮滩。1975~1980年,东、西拦海大坝建
成,小北海潮滩被完全封闭,国内第一座大型跑马场即建于岛内潮滩上。该岛已成为
省内新兴的旅游疗养地。
2、成山头至靖海卫岸段该段北起成山头半岛,南至荣成靖海卫,包括荣成湾、
桑沟湾及石岛湾等海湾。
成山头半岛位于荣成成山卫以东,以锥山-牛青山为脊,东西展布,由燕山期花
岗岩构成。其北侧风沙堆积可达锥山、牛青山北麓海拔50~60米处。成山头位于半岛
最东端,海岸壁立,水深浪汹,海蚀地貌发育。海蚀阶地高5~9米,海蚀崖高达30米
以上。岸外有四块岩礁成南东向排列,随潮隐现,古称“秦皇桥”。据《史记》记载
,秦始皇曾于公元前219及210年两次登临成山头,留有遗迹,使成山头成为历史名地

桑沟湾界于荣成青龙嘴与楮岛间,为半开敞海湾。湾内沙坝、 湖发育。沿岸为
海拔20~60米的准平原,由胶东群变质岩及燕山期花岗岩构成。楮岛及石岛东侧的镆
 岛,海拔均在30米以下,为上述剥蚀面在近岸的残余,原为海岛,现已形成陆连岛

石岛湾西南为槎山,山南麓直逼海滨,形成高峻陡峭近平直的花岗岩山地海岸,
海蚀崖等海蚀地貌十分发育。大量巨砾崩积于海岸,形成石蛋累累的砾石滩。
3、崂山湾及崂山南岸段该岸段北起丁字湾口以南,包括崂山湾沿岸,经八仙墩
(崂山头),向西至胶州湾口之团岛角。
崂山湾为崂山山地东侧半开敞海湾,北起 山半岛,南至崂山东南角八仙墩。湾
内北部半圆形内湾称为北湾,又称鳌山湾,介于 山半岛与鳌山头之间。沿岸以海拔
20~60米的剥蚀准平原大面积分布为特色,其海滨形成低缓的基岩岬角海岸,发育低
海蚀崖及砂砾石滩。
八仙墩至团岛角沿岸为崂山山地南岸,近东西走向。受崂山山地北东向构造控制
,沿岸岬角多呈北东向斜列,与海湾相间分布。崂山山地东南端八仙墩海角,由厚层
石英砂岩构成,近岸水深大于20米,海蚀崖陡立高达50米,崖下无海滩。规模巨大的
海蚀洞顺向海倾斜的岩层面发育,洞底长20米以上,高5~10米,洞深近10米,洞顶
厚层石英砂岩崩积于洞内,形成许多边长1~2米的六面体岩块,状如石墩、石桌,古
人美其名为“八仙墩”。
崂山太清宫至鲍鱼岛一带,为走向50°的太清宫断层控制的断层海岸,由中粗粒
花岗岩构成陡峭平直的海蚀崖,近岸水深10~20米,常年激浪汹涌,海蚀崖高达30米
左右,崖下无海滩。海蚀穴千姿百态,分布于高潮面以上10~13米,多沿花岗岩层状
节理面发育,现已为常浪所不及。
青岛石老人附近海岸,由火山岩及变质岩构成。海蚀、海积地貌发育,海蚀崖高
达20~30米。崖南宽50余米的岩滩外缘,矗立着“石老人”海蚀柱,酷似一远眺大海
的老翁。海蚀柱实测高度为18.84米。柱基长15米,宽7米。柱身中部有一海蚀穿洞,
高4米,平均宽2.5米。石老人海蚀柱以其天然雕琢的奇态异姿成为青岛游览胜景之一

燕儿岛以西至团岛角间,为青岛市区南岸。自东向西有太平角、汇泉角、小青岛
海岬与团岛角,以北东-南西走向平行排列,其间依次为浮山所湾、太平湾、汇泉湾
、青岛湾及团岛湾。海岬处海蚀崖高10~20米,普遍有海蚀穴分布,岩滩宽百米左右
。海湾内砂质海滩发育,多已辟为海滨浴场。
4、胶州湾岸段胶州湾位于青岛市区与黄岛区之间,口小肚大,近乎封闭。湾内
岸线长163公里。湾口介于团岛角与薛家岛之间,宽仅3.3公里,与黄海联通。
胶州湾东侧为花岗岩低缓丘陵岸,大部受人为改造,青岛大港位于此段。北及西
北侧,除阴岛附近外,沙泥质潮滩广布,为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及洋河入海泥沙
淤积而成。大沽河口外潮滩最宽,达10公里。红石崖附近局部有山麓冲洪积台地海岸
,土质海蚀崖高10米左右。黄岛前湾及薛家岛沿岸为花岗岩、火山岩低丘陵岸,受北
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岸线曲折,湾内泥质沙滩宽2公里左右。
胶州湾内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于30米。海底以下的海湾相沉积厚7~12米,其
14C测年值在11000年以内,下伏皆为陆相沉积,表明胶州湾形成于全新世。距今
8000年左右,海湾最大范围,顺大沽河等谷地上溯可达即墨县蓝村-南泉一线,阴
岛孤立海湾中。至今随湾内承受河流泥沙淤积,范围缩小,阴岛与陆相连,成为半
岛。
5、大珠山-棋子湾岸段即胶南县南部岸段。为崔家潞湾、琅琊湾、棋子湾海岸。
崔家潞湾又名古镇口湾,位于大珠山南麓,为一直径4.8公里的圆形海湾,形状
之特殊为国内海岸所罕见。其东侧湘子门海岬,花岗岩海蚀崖上海蚀洞穴千姿百态极
为发育。湾顶为海拔5米左右的小型冲积-海积平原,湾顶沙坝发育,宽400~500米,
高达7.5米。湾内沿岸大部为宽平的泥沙质潮滩,宽500~800米。
琅琊山至胶南大岚间,海岸大致为东西向。自东向西有杨家贡湾、陈家贡湾、棋
子湾及3个小半岛,即胡家山嘴,大嘴和董家口半岛。沿岸为海拔20~40米的剥蚀准
平原,地表和缓起伏。琅琊山海拔183米。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在此山筑琅琊台,并
两度驻跸,汉武帝亦两度登临,为山东历史名地。山南及东侧,海蚀崖高15~20米,
海蚀台宽100米以上,高5~6米。胡家山嘴及董家口半岛均突临海中,海蚀崖高10~
15米,崖下海蚀洞穴及岩滩发育,岩滩宽达100~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