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表岩溶地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rec=51&run=13

(一)溶沟、石芽
溶沟、石芽是水在可溶性岩石的地表溶蚀、侵蚀形成的沟槽(溶沟)和沟槽间呈脊
状或芽状突起的岩体(石芽)。在鲁中南石灰岩地区很普遍。鲁东烟台~蓬莱沿海及福
山、栖霞等地大理岩和石灰岩分布区也有发育。
溶沟一般深10多厘米至2米,宽10厘米至1米余,长数米至10余米,其断面呈深“
V”形或“U”形,底部常充填红色土层。石芽形态多样,常见的是顶部平缓、棱边圆
滑的平顶状石芽,这种形态与其间的溶沟常组成大片的棋盘格状地面;有些地方可见
刃脊状石芽和“太湖石”。
(二)溶蚀洼地及溶斗群
封闭式的溶蚀洼地作为古岩溶发育期的产物,在一些分水岭地区的山顶剥蚀面上
有少量残留。省内已知有4处:
1、仰天槽溶蚀洼地位于益都杨集仰天山山顶。该山由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石灰
岩构成,为船形山。山顶面周围为山脊环绕,最高峰海拔867米。内部为一南北狭长
、面积约0.75平方公里的槽形封闭洼地,古称仰天槽。洼地内最低处在北端,海拔7
50米。洼地边缘山脊与洼地底部的高差达百余米。洼地内发育许多呈串珠状分布的小
溶斗,有的溶斗底部与落水洞连通。如洼地西北部的黑龙洞即是一个发育在小溶斗底
部的落水洞,洞阔如厅,垂直向下,洞深不详。其北侧不远处还有一白龙洞。此外,
在洼地东北部边缘外侧峭壁(佛光崖)下,还有水帘洞、千佛洞(罗汉洞)、仙人洞、卧
牛洞等若干洞穴。仰天槽内有红色土及黄土覆盖,林木郁密。
2、皇姑顶溶蚀洼地位于益都杨集乡皇姑顶山顶。山体由中奥陶统厚层灰岩构成
。该区山高谷深,平坦狭窄的山顶面蜿蜒如城垣。皇姑顶海拔814米,高出谷底350~
400米。山顶溶蚀洼地呈浅碟形,面积约0.12平方公里,洼底海拔约760米,中为一直
径约50米的溶斗,溶斗底部有落水洞。洼地东侧外缘陡崖下,距山顶约60米处有一水
平溶洞,名幸福洞。
黄姑顶以南2公里的山顶及皇姑顶东南1.5公里的黄花坡处,还有二个较小的溶蚀
洼地,它们皆处于自皇姑顶向南和向东南延伸的狭长墙状山顶面上,海拔都在800米
左右。
3、平州顶溶蚀洼地位于莱芜东北平州顶山上。平州顶山由中奥陶统厚层灰岩构
成,主峰玉王山海拔611米,高出淄河谷底240米,山顶面由两处溶蚀洼地构成,面积
约2平方公里,洼地最低处海拔约500米。洼地内溶沟、石芽、溶蚀漏斗及落水洞发育
。其中一称为“大龙口”的落水洞式溶洞,长50余米,内高15米,并有少量石钟乳发
育。山顶面四周沟谷下切侵蚀强烈,形成峡谷、嶂谷,山顶东部的溶蚀洼地,被一深
切的山谷切入,已丧失封闭性。该洼地内保德期红土层最厚处达6~7米。
4、唐家寨溶蚀洼地位于沂源县西北20公里的唐家寨山顶部,地处鲁山主峰西侧
分水岭。山体由中奥陶统灰岩组成,海拔787米,相对高度约230~250米。山体周围
陡崖环绕,顶部为一盆状洼地,面积约0.13平方公里,洼地内最低处海拔约730米。
该溶蚀洼地是由近百个小溶蚀漏斗组成的典型的复合溶蚀洼地。小溶斗密如弹坑,直
径数米至数十米,深2~8米。有的溶斗中又有更小的溶斗发育。洼地内有棕红色粘土
堆积,厚度仅1.5米左右。
(三)旱谷
岩溶侵蚀山区由于地下岩溶的发育,河流产生强烈渗漏,在地表形成干涸的河谷
,即旱谷,又称干谷。
流经泰鲁沂山地寒武-奥陶系可溶岩分布区的河流如玉符河、巴漏河及孝妇河上
游支流岳阳河与白杨河,以及沂源土门地区的沂河支流等,皆有旱谷分布。
山东最典型的旱谷是沿淄河断裂发育的淄河中上游河段。辛店以上淄河干支流共
长214公里,常年有水河段86公里,其余皆为雨季有水,平时干涸的河道。据调查,
在太河水库至淄河铁路桥长约30公里的河段,平均渗漏量为102~106万立方米/日。
地表水的渗漏使淄河河谷地下形成规模较大的富水带。
(四)岩溶泉
岩溶泉发育是山东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大小泉计有308处
。其中的大泉如济南的四大泉群(趵突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五龙潭泉群),章
丘的明水泉群,淄博诸泉(神头泉、秋谷泉、龙湾泉、城子泉、沣水泉等),临朐冶源
老龙湾泉群,泗水泉林泉群,莱芜郭娘泉、鹏山泉,滕县羊庄泉群、荆泉、魏庄泉群
,枣庄的十里泉、大泉,以及新泰楼德泉群等,都是历史上曾负盛名的大泉。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城市及工农业用水迅速增加,大量开采或超采地下水
,使许多泉水量大减,甚至断流、干涸。济南趵突泉及黑虎泉等自1974年开始出现季
节性断流,趵突泉甚至出现泉池干涸见底达数月之久的情况;枣庄十里泉自1977年即
不再喷涌,地下水位迅速大幅度下降,已导致泉群附近地面发生局部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