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冲积平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rec=41&run=13

河流冲积平原为山东平原地貌中最重要的成因类型。按河流的性质及其所成平原
的分布特征,又划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山前冲积平原和山间谷地平原3种次级类型。
(一)黄河冲积平原
山东境内的黄河冲积平原是黄河下游冲积大平原的一部分。分布于小清河以北和
东平湖~南四湖以西的地区。通常又称为黄泛平原。
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黄河下游始进入冀、鲁、豫、皖、苏境内,南北摆荡冲积
、泛淤,形成黄泛平原。其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倾,海拔高度由东明境内的70米左右
,至渤海湾沿岸降至3米左右。组成物质以粉砂为主。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决口泛滥
,废弃河道错综分布,加之后期地表流水改造及人为影响,平原上岗、坡、洼地分布
复杂。主要的地貌类型有:
1、河滩高地平原上的黄河河道,久经淤积增高,成为地上河,一旦河道废弃,
即成河滩高地,又称故道高地。一般呈狭长垄岗状或脊状条带,大致沿黄河故道分布
,由极细砂和粉砂组成。高出平地或背河洼地2~7米不等,宽度在3~15公里间,为
平原上重要的带状正地形。
2、沙质河槽地为黄河废弃河床的残留地段,形态上以有明显的废河槽或槽状低
地为特征。沿故道带断续分布,群众习称为沙河、老黄河,系古黄河河床相沉积,组
成物质以细砂为主。现多成为砂荒地,有的经风力改造,形成沙丘带。
3、河间浅平洼地平原上各故道高地之间地势相对低平的洼地。散布于鲁北与鲁
西,甚至有时成群出现。为平原区主要负地形。多呈闭封的多边形或椭圆形,有明显
的碟形洼底,与其边缘地面相对高差约1.5~2米。由黄河泛滥时期的漫流或静水沉积
而成。组成物质主要为粘土质粉砂或粉砂质粘土,土质粘重,易涝易干。群众习称漫
洼或大洼。
4、缓平坡地河滩高地与河间洼地之间逐渐过渡的漫坡地。由黄河洪水溢出天然
堤后漫流堆积而成。地势向河间洼地缓倾,坡度在1/3000~1/7000之间。形态多样,
是黄泛平原上分布最普遍、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
5、背河槽状洼地多系现行黄河河道大堤外侧,呈条带状沿堤断续分布的槽形洼
地,是一种人工地形,因沿黄取土筑堤所形成。槽形洼地多接受黄河地上河道的侧渗
潜水汇集,形成滞水区。
6、决口扇形地系黄河决口时洪水以决口处为顶点散流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主
要分布于现行黄河及黄河故道两侧。组成物质较粗,由细砂或粉砂组成。决口扇微地
形较复杂,经后期流水侵蚀或风力改造,会形成起伏不平的坡地或成片的沙地。
7、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冲积平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部位于东营市境内,又称
近代黄河三角洲。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经山东境内入海以来,在
垦利宁海以下南北摆动改道向海淤积形成。1855~1984年,平均每年造陆21.5平方公
里。黄河尾闾在摆荡淤积过程中,也形成河滩高地、河间洼地、缓平坡地及决口扇形
地等一系列小地貌类型,参与黄河三角洲的构成。
(二)山前冲积平原
又称山前冲洪积平原或山前倾斜平原。省内规模最大者为展布于泰鲁沂山地北麓
,胶济铁路以北至小清河沿岸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其次为鲁中南山地丘陵西侧的大汶
河-泗河平原、鲁南的沂-沭河平原、胶莱河两侧的山麓冲洪积平原、半岛北部的蓬黄
掖平原,以及微山湖东侧的山麓平原。其他规模小者,散布于鲁东沿海。
此类平原以其地势自河流出山口向下游方向明显倾斜为特征。近山口处的坡度可
达1/500~1/800,边缘带地面坡度1/1000左右。物质组成也以近山麓带为粗,常有较
厚的砂砾层与黄土状沉积物成互层沉积,至平原边缘带物质变细。河道内砂砾质河漫
滩与河床发育。近山口处河流下切明显,河谷相对深度达10米以上,并有一级河漫滩
阶地发育。至平原边缘,河床变宽浅。平原上常有明显的古河道遗迹存在。平原边缘
有弧形或浅碟状洼地分布。
(三)山间河谷冲积平原
为形成于山间谷地内的河流冲洪积平原。其规模有很大差异。例如,鲁中南地区
的泰安-莱芜谷地、新泰-蒙阴谷地、泗水-平邑-费县谷地等,宽达20~30公里,长达
100公里以上,其间发育的河流冲洪积平原,规模相应也大。沿断裂构造发育的河谷
平原,也因断裂规模的不同而异。一般河谷平原宽度较小,且谷地多平直。如沂河及
沭河上游谷地、潍河谷地、淄河谷地、肥城~东平的汇河谷地,以及沿桃村断裂发育
的外夹河谷地等。
山间河谷平原多由第四纪砂砾质冲洪积物组成,沉积厚度一般不大于30~40米。
山地河谷中普遍可见两级堆积阶地。在河谷的上游段,局部有第三级河流阶地分布,
通常为基岩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