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鲁中南自然地区(Ⅱ2)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rec=290&run=13

西、北与黄泛平原为界,东接鲁东自然地区,南临省界。构造上属断块差异隆起
地区,由西南向东北大致有四条断块带,凸起部分组成尼山、蒙山、徂徕山及泰鲁沂
等四条山地,凹陷部分相应为平费谷地、泰莱谷地、新蒙谷地等,与山地相间分布。
该区是全省地势最高的地区,千米以上的中山有5座(泰、鲁、沂、徂徕及蒙山),其
中四座偏于北部,故北部地势最高。受地形影响,河流水系呈放射状,多属暴流性河
流,径流较丰富。加之区内相对高度较大,使地表切割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山间及
山前平原发育。石灰岩区的山麓平原地下水埋藏丰富。
该区属省内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山地迎风坡可达900
毫米以上,仅山地西北部稍差,年雨量650~700毫米。全区干燥度大部在1.0~1.1间
。降水的集中性比半岛地区有所增加,春旱与晚秋旱的现象常有发生。因山地对水汽
的阻挡作用明显,故为全省暴雨中心分布区。区内热量资源丰富,≥0℃积温4500~
4800℃,≥10℃积温4100~4700℃,年均温12.0~14.0℃,最热月7月均温26.0~27
.5℃,最冷1月均温-1.0~-3.0℃,无霜期190~210天左右,热量和温度可满足一
年麦杂两作的农事所需。因地形复杂,山丘众多,相对高差较大,故山地气候特点明
显,并有气候的垂直分异现象。
该区地带性土壤受母质与气候条件的共同影响,酸性岩区基本发育为棕壤,石灰
岩及黄土分布区基本发育为褐土,且因降水量较多,淋溶褐土的比重较大。平原及低
洼地区,有潮土和砂姜黑土的分布。因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故区内粗骨土、石质土面
积较大。
该区植被是以各种栎类为代表的落叶阔叶林及温性针叶林。其中,中生性树种的
比例增加,如杨、柳、榆、槐等数量增多,针叶树中以油松的比例最大,石灰岩山丘
区则以侧柏为主,表明水分条件的过渡现象。南部热量充足,可见到较多的亚热带成
分,如马尾松、漆树、盐肤木等。
该区在农业利用上的有利条件是水热充足,地貌类型多样,已形成山东粮、油、
干果、烤烟等生产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山区垦殖过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侵蚀
模数可达3000~6000吨/平方公里。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受影响。今后,必须加强山区
系统性的综合治理,从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入手,防治水土流失,扩大灌溉面积,提
高农业生产水平。石灰岩地区还应注意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
该区划分为5个自然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