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动物地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rec=267&run=13

山东早经开发,农耕历史悠久,境内野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及主要生态
类群的特征,不仅受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也受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在陆栖野生
动物中,哺乳类主要由啮齿类、翼手类、食虫类和一些小型肉食兽类所组成,中型兽
类仅有少数广适应性种类,如狼、狐等,且仅见于局部山区;境内无大型兽类及稀有
种。但种类较丰富、生态类型多样是山东省鸟类区系明显的特征。调查所记全省计有
鸟类406个种和亚种,省内繁殖鸟类133种,其中属古北界华北区的种类有57种,占总
数的43%,其他34%与23%分别为东洋界与古北、东洋两界广布种。境内爬行类亦多
为华北习见种。陆栖和淡水爬行类共17种,以较耐干旱的蛇类和蜥蜴类为主。山东的
两栖类明显贫乏,均属无尾两栖类,区系组成主要由广布于古北、东洋两界的种类所
组成。昆虫的地理区划属黄淮温带粮棉区、辽黄平原省,主要为东方类型,但因西部
地区为平原,缺少阻碍动物分布的大屏障,加上长期人类经济活动与农业耕作的影响
,形成南北区系在本区的交混状态,某些西伯利亚种向南可超越此区,一些真正的热
带种类亦能伸达于此,中亚细亚草原型蝗虫曾于境内发现。由此可见,山东省动物区
系组成,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尚有东洋界与广布成分的渗入。
山东动物生态类群包括陆生、海生与淡水动物3大类群。除海生动物外,动物地
理生态类群属中国东部季风区耐湿动物群的一部分,但在黄河以北地区表现出耐湿动
物群向耐旱动物群过渡的某些特征。动物群以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为主,但亚
热带甚至热带的一些种类,如佛法僧科鸟类可北伸至省境;少数全北界种,如旋木雀
可南延达山东;鲁西北地区为耐旱动物向东渗透的通道,如小沙百灵、达乌尔黄鼠等
均有渗入。大面积农田的开发,为一些适应于农耕环境的动物群,如农田鼠类、旷地
鸟、草地蝗等扩大了栖境范围,成为省内优势动物群。
境内的河流、湖泊、水库、塘坝、灌渠及稻田构成了淡水动物生存环境。淡水动
物包括鱼、虾、蟹、螺、蚌等,全省计有典型淡水鱼类115种,以鲤科温水性鱼为主
。淡水动物经济价值较高,是山东已开发利用的动物群。
由于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土壤与自然植被的区域分异,导致省内各地区动物区
系成分、动物群的种类组成及生态地理分布均有一定的差异,故可将山东动物界划分
为鲁东丘陵动物地理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动物地理区、鲁西北平原动物地理区和鲁西
南平原动物地理区4个区。
有关山东动物界的科学调查与研究始于19世纪晚期,但直至建国前见诸报道的研
究成果十分有限。
1874~1875年,斯文赫(H.M.Swinhoe)发表《芝罘鸟类学笔记》,开山东
鸟类科学调查先河。继之,1903、1907年,莱辛诺夫(A.Reichenow)与科特
(K.Kothe)对胶州的鸟类区系作了报道。1906年,沃特斯托夫(W.Wo1terst
orff)首次发表《关于青岛小狭口蛙属》的两栖类研究论文。1923年,雅科特(A
.P.Jacot)发表《山东爬虫学》一文。1925年,拉图什(J.D.D.LaTouche)
发表《华东鸟类手册》专著。1940年,波普及博伦(C.H.Pope,&A.M.Borin
g,)发表《中国两栖类调查》一文,对山东的两栖类亦有阐述。
建国后,50年代晚期至60年代中期,有关山东境内动物界的调查逐步展开。195
9~1960年间,李荣光、田凤翰、杜恒勤等对济南及泰山的啮齿类和鸟类作了调查报
道,董孝咏等对青岛的两栖类作了报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黄河水系(含东平
湖)淡水动物作了调查并发表著作,张彦衡报道了济南的淡水真瓣鳃类和浮游生物的
枝角类。1959年,山东省水产厅组织以山东大学生物系为主对南四湖水产资源进行调
查,山东师范学院、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水产学校对东平湖水生生物进行
调查。1965年,李思忠著文介绍黄河山东河段的鱼类108种。
70年代晚期,山东农林部门对农作物及林木害虫进行调查,出版了有关山东主要
农作物、经济作物和农林病虫的系列图谱。
80年代以后,山东农学院及山东省森林害虫普查办公室发表或编印了山东农林害
虫、昆虫名录,胡金林发表山东农林蜘蛛初步名录,林育真对山东动物生态分布作了
简述,卢浩泉、纪加义分别发表了山东哺乳动物区系和鸟类区系的调查研究论文。在
淡水动物方面,山东淡水水产所完成东平湖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内容包括鱼类、底
栖及浮游动物等资源种类;张汉光发表南四湖浮游动物研究的论文。此外尚有个别地
方的两栖类、昆虫类等研究。